台州,这座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城市,素有“江南水乡”的美誉。 台州三日游是一次探寻千年古城的魅力之旅,让我们更深入了解台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在这趟旅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皤滩古镇的韵味、天台山的壮丽,而且领略了桐江书院和国清寺的独特人文风情。
在短暂的三天内领略台州的魅力,真让人流连忘返。
皤滩古镇
桐江书院
千年古刹——国清寺
天台山大瀑布
琼台仙谷
皤滩古镇,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古老村落。这个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和美食而闻名,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被列为“中国最美的村镇”。古镇还保留着一种千年绝活,即堪称“中华一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刺无骨花灯,因此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古街至今保存着260多家店铺。如今保存完好古迹的有:唐太宗李世民诏词“霞蔚云蒸”的麻布堆灰匾;清雍正年间张若霞的“贻厚堂”匾;清吏部侍郎齐召南的手迹“洛社名高”匾;建于南宋的何氏里宅居里的“大学士”匾;还有宋代名臣胡则的纪念堂等,无不折射出古镇的文化内涵。
古镇的长长的林荫石板路通往映月湖。
皤滩古镇是东南古盐道水陆交汇中转处,古镇内其实并不大,甚至有些破败,镇上都是些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房子,还能看到古民居,古戏台、妓院、赌坊、钱庄等。最值得一看的是陈氏祠堂。
古街的入口处并不显眼,三米多宽的街口与普通的小巷毫无差别。入口园拱门的右侧就是陈氏祠堂。
陈氏是皤滩的名门望族,为河南颍川派始祖太邱公之第19世祖陈霸先之兄陈谈先的后人,在晚唐时迁居皤滩。 陈氏的家祠,是陈氏族人聚议及祭祖的地方。祠堂内供奉着祖先的牌位,这在其他小镇上是看不到的。
祠堂朱漆正门绘着几乎与门齐高的两座彩绘门神-----哼哈二将,虽然被雨水洗刷地模糊了一点。退远一点,谁哼,谁哈,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皤滩上街有两处重要的殿宇:除了陈氏的家祠,另一处是胡公殿,胡公殿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胡则而建,初建于南宋时期,明万历年间重修。胡公殿由一个古戏台和两边回廊及大殿组合而成。
1959年8月,**视察浙江金华时曾对当时的永康县委书记说:“永康有个方岩,方岩有个胡公大帝。胡公大帝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则,是北宋的一个清官,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所以香火长盛不衰。我们**的干部也应该多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朝代,大凡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清官,当地的老百姓会永远记住他。胡则以国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刚正不阿的道德风范,逐渐积淀为胡氏家族的家规家训。胡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从未改变,从而成就了一个人才辈出、官身留名的耕读之家和书香门第。
皤滩的民居为典型的四合院住宅。四面合围,走廊迂回,四侧有厢,前后与外连通,飞檐、瓦当、斗拱等都有不同的雕饰。胡公庙是元末明初的建筑,虽房屋低矮,然透露出豪宅气派,柱头牛腿上的图案有木刻的《水浒》和《三国》的小故事,小人像雕得栩栩如生,好像要跳将出来一样。
胡公庙大殿中供奉着胡公塑像。胡公像对面的雕花斗拱的古戏台上,每逢重要节日都会举行热闹的文化表演。古时胡公殿戏台上唱戏,商客们就在回廊上听听戏、喝喝茶好不悠闲。而今每逢节假日也有演出,民间艺术“道情”、“莲花落”、“皤滩民谣”等在此得以继承和发扬。
胡公殿给古镇平添了很多生气。窗是木雕的窗棂,门楣,斗拱,花式繁复,线条圆滑。只是斑驳陈旧,古风幽远。
蜿蜒曲折的“龙型 ”古街,锋如龙形,街道忽宽忽窄,形态多变,几条较大的支弄,伸张如舞爪。古街的路面由鹅卵石铺砌而成,古朴凝重,色泽泛着光,犹如龙鳞。被岁月的脚步踩踏得无比光滑。镇上行走的都是当地老人,安安静静,极少有商业气息。
皤滩就是这么个地方,时光一点点雕刻下痕迹,百年、千年过去,什么都没有变。
这里的石屋、石巷、石路,充满了浓郁的旧时渔村风情。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安逸。如今皤滩早已繁华不再,沿街挂着红灯笼的商铺大多关着门,偶见临街卖桃胶的妇人。
旁边出售的手工艺品。
走在皤滩古镇鹅卵石铺砌的古街上,我们恍如进入了一片被岁月尘封千年的云烟里。这条鹅卵石小路东西走向的龙形古街绵延2公里,傍溪而建,屋后是船埠头,屋前便是街的商铺。但一些牌匾上墨迹还依稀可辨:同源利生大药房、官盐绍酒酒肆、苏松布庄、两广杂货,给人一种历史交叠感。
我们走进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展馆,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故又名“唐灯”,“神灯“。
灯身没有骨架,全是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它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古朴典雅。亮灯时,五彩纷呈,美轮美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增添了古镇的魅力。那千年绝活“针刺无骨花灯”堪称“中华一绝”。
相传唐开元年间,有位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被一仙女救起,并赠他一盏“神灯”。此灯造型别致,精美典雅,更神奇的是整个灯身没有一根骨架,全由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后安全返家的秀才为纪念这一奇遇,将“神灯“制作并悬挂在书房内,亲朋好友观之赞叹,纷纷仿制,并在民间流传。
针刺无骨花灯是贡品,乃皤滩的一绝。明清时期,“针刺无骨花灯”曾盛极一时,当时人们把它视作珍宝,敬如神灵,连房屋梁柱上都雕刻着花灯,以求吉祥。这“中华第一灯”“华夏一绝”,以其不同色彩,不同造型,异常漂亮的花灯,令人眼花缭乱!
皤滩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商埠,往来的商贾和定居的商人,使得这里的民风民俗,处处透着古代商业文明的印痕。看大戏、板凳龙、鲤鱼跳龙门等,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较有名的有闹花灯、莲花、道青、洒尺、花鼓等。
何氏大学士府遗址,为明清时期何氏大家族所居,是一个大天井连套若干小天井、串厢连闺房的典型江南庭院式古民居。相传清康熙年间何氏家族出过一位大学士,正堂门楣高挂“大学士”匾,故名“何氏大学士府”。整座古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布局巧妙,过厅穿廊,颇有曲径通幽之感。
何氏里大学士府遗址,至今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诸如正堂两侧板壁上的官府“捷报”,台阶式千年古井,何氏藏书楼,优雅别致的小姐闺房,精美绝伦的柱梁雕刻,古树掩映的后花园遗址。抬眼看,牌匾上“槐市飞声”那几字,耀得门屏一派灿亮。
古街两旁的店铺,有些破败,有些萧条。历经沧桑却依旧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古街,古井、古桥,老字号都留下了岁月的印痕。 沿街的店铺虽然还在,只可惜已经没有人经营了。改为百姓居住。
这里斑驳的墙面上,写满了文革时代那岁月的沧桑印记……
春花 院 即传说中的勾栏院迎春院。院外的墙上“色赛春花”四个字依稀看见。迎春院分为外院、中院和内院。首先跨进外院,花花草草依然芬芳可见。只是美人不再,二楼的栏杆被叫做“美人靠”,不知被多少只红袖拂过。如今破败的院落不知目睹了多少妓女的哀怨情仇、辛酸故事。
状元楼 赌艺坊 亦曾是大名鼎鼎,如今虽然大门紧闭,人去楼空,但依然感觉读书声,摇骰子的声传越时光不绝于耳。仿佛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热闹。
皤滩起于唐,兴于南宋,明清达到高峰。 皤滩古镇的兴起,源于古代最重要的物资——食盐的中转。
皤滩是水陆交汇之地,两浙盐场中黄岩场所产的食盐,沿灵江、永安溪的水路在皤滩拢岸,再由皤滩转运到内地。当时古镇有十多个水埠头,将食盐、布匹、陶瓷、药材、山货等物质,通过埠头水陆中转。
古街区还保留着众多明清遗风,“古民乐”、“花灯”、“民间大戏”、“明清茶道”、“八大碗”等民间艺术和饮食文化。如果对美食感兴趣,可以尝一下“仙居八大碗”,也就是八个仙居特色菜。品尝一下啦。
这座古镇,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韵味。漫步街道上,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古代的盛世。这里的古街、古巷、古桥、古井,都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在漫长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耕读传家与入仕为官,成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取向。
皤滩人虽然重商,但也同样格外重视教育。当地著名的桐江书院,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它是宋朝大理学家朱熹送子就学过,并且相传为朱熹讲学之所。是仙居县最早建造的书院,号称“江南第一书院”。
走过一座横批为“东南道学世家”的牌坊,再跨过一座状元桥,桐江之水静静流淌,与书院背后的鉴湖一道将书院围拢起来。朱熹在桐江书院讲学时,曾经有一位慕名而来的王一朋,与朱熹儿子同学。后来王一朋为官后,在桐江书院落成之际,送来两块牌匾,其中一块便写着“东南道学世家”。
往前走,两棵苍翠挺拔的苦槠树在书院门前格外醒目,据说由朱熹亲手种植。苦槠的寓意是苦心、苦志,苦其心志,他种树的目的是劝勉书院莘莘学子志存高远,苦志求学。
与古树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桐江书院。这座江南第一书院曾于1553年一度被毁,废弃300多年后才于1870年重新拔地而起。如今,它依然坚挺地屹立于原址,巍然不动。
桐江书院建成800多年间,曾经几次被毁又数度重建,书院是四合院建筑,青砖黛瓦,翘角飞檐,布局精巧,它古朴而沧桑的外观,诉说着无尽的历史,犹如古人烙在仙居山水间的一段文字、一个符号。桐江书院的建造人由晚唐诗人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创建,因方干是浙江桐庐人,故以“桐江”为名。
书院大门四根横木上端依稀可辨认出“桐江书院”四个字,门两边写有楹联“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 ”。“文公”指朱熹,“殿元”则是后来的状元王十朋。楹联记述的是1156年,朱熹和王十朋相聚仙居皤滩,在方氏义塾(桐江书院前身)探讨诗文、讲学的经历。
跨过桐江书院的门槛有两座讲堂,分别为鼎山堂和大成殿。鼎山堂前摆放着整齐的桌椅,28岁的朱熹第一次来桐江书院讲学时,它仅是小小的义孰,当52岁的朱熹第二次来访时,当年的迷你义孰已变成了桐江书院。感慨万千,便挥笔题下了“鼎山堂”三个苍劲有力的牌匾,挂在书前殿的屋檐下。桌子左右两旁分别矗立着石碑,每一块石碑上刻一个字“肃、静”,“整、齐”,置身其间有私塾学堂的威严,仿佛听见朗朗书声在耳边响起。
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塑像,后面墙上写着《论语》学而篇, 两边摆放鼓和编钟等古乐器,孔子塑像前面摆放四架古琴,游人端坐抚琴,琴声悠悠仿佛诉说书院的前世今生。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与桐江书院的交集颇深,因为他曾两度在台州任职。在任期间,朱熹的足迹遍布台州各地的书院,尤其对桐江书院情有独钟,不仅经常到这里讲学,传播他的理学思想,还把他的儿子送到书院学习。
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理学得以兴盛,书院成为理学者寄予发展的传播媒介。“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理学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并写下了《送子入桐江书院勉学诗》。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像。
连接鼎山堂和大成殿的两侧设有两个展厅,御史文化厅和书院文化厅。中国古代的监察官统称“御史”。御史文化厅介绍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展示了仙居镇52名御史监察官为官做人治家的辉煌而荡气回肠的历史,他们奉公勤政,两袖清风,御史风骨昭然若揭。书院文化厅展示了桐江书院的传承与发展。
书院善教乐学,文风蔚然。虽在清末画上句点,却对仙居的民风民俗产生深远影响,引领仙居读书尚文的良好社会风气。
桐江书院占地面积约150多亩,前有鼎山叠翠,后有溪水萦回,东有鉴湖烟柳,西可登临道源山,历经宋、元、明、清四代800多年,是环境清幽的钟灵毓秀之地。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书院。
漫步古朴清幽的书院旁景观,遥想当年一大批学子勤奋苦读,成长为经世致用的人才,推动时代进步,传承一世文脉。八百年风雪尘与土,面对斑驳不堪的桐江书院,人们更多的是追寻一种精神,一种对于根脉的探索,在这里,为文,为人,都能得到启示。
浙江历史上书院甚多,早至宋元时期建造的书院,历经八百多年风雨飘摇仍以书院形态保留下来的,则是凤毛麟角了。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仙居县重修后的桐江书院景区,不仅主体由正门、鼎山堂、大成殿及东西厢房构成,且周边点缀着牌坊、状元桥、长廊、古戏台等建筑。
桐江书院见证了八百多年前朱熹、王十朋等名师大儒的讲学风采,也陪伴了世代学子们的朗朗书声,历经风雨洗礼,让书院熏染一身书卷气,有仙风道骨者,人人敬而近之。一座桐江书院,诉说仙居近千年文化史,跨过门槛走近书院,便打开了仙居人美好的精神家园。
正是桐江书院,掀起了仙居县的读书史,从而涌现出一辈辈有才有志之士。不夸张地说,是桐江书院觉醒了仙居人读书为官立志报国的意识,也让仙居刮起了儒学之风。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至唐代末年,近300年中,台州仅考取3名进士,均为仙居人!
在台州市天台县,藏着一座历史久远的古寺——国清寺。这不仅是一座寺庙,它更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净化的圣地。它是中国佛教三大宗派之一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韩国、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后来者可以感受此地宁静的佛教氛围,了解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 今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刹,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吧!
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隋代古刹,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 ”。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那时它叫天台寺。后来有个神奇的说法,就是“寺若成,国即清”,于是它就改名为国清寺了。这名字带着美好的祝愿,仿佛寺庙建成,就能给国家带来清净和安宁。
进入国清景区,沿途可以看到一派田园风光,收割过的稻田在朝阳下闪着金黄的光斑,半山腰上还有座历尽千年沧桑的隋塔…… 这里的稻田,菜地都是国清寺的领地,都是僧人们辛苦劳动的果实啊!
国清寺前面在寒拾亭前有“七佛塔 “,也称迎宾塔。据说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当晨曦穿过层层绿树,好像耶稣光普照大地的感觉,如此美妙!
隋塔,隋梅与国清寺并称天台“三隋”。三者相伴相依,度过了无数冬去春来,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眼光。
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物。这座塔不仅代表了国清寺的历史和文化,更是该寺的重要象征。它是晋王杨广为报智顗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现代人称其为隋塔,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是浙江省内的最高古塔之一。隋塔的存在增加了国清寺的观光价值。
走进国清寺,你会被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浓厚的文化气息所吸引。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里面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每一砖每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和凝重。在这里,国清寺不以恢弘的建筑和规模闻名,而是以底蕴见长,令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亦可以领略到古建筑的精湛技艺。
古刹坐落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唐樟古松间,石桥映着溪流,清幽宁静,绝对是避暑避世避躁胜地。活佛“ 济公”得道出家的地方并不是在灵隐寺,而是在低调的国清寺。此古刹周边山清水秀,植被葱郁,可谓钟灵毓秀。也是一个很出片的点。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国清寺的佛教氛围也是非常浓厚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僧人们虔诚地诵经、打坐,可以听到悠扬的佛号和钟声。这些声音和画面交织在一起,让你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和宁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寺院命运,总是随时代动荡而兴衰,曾经历了两次灭顶之灾。
唐代武宗李炎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灭佛”政策,史称“会昌法难 ”。寺庙被人为放火烧毁,隋塔也受损。
其次,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古文物、古建筑,在荒诞的灾难中被捣毁,国清寺也未能幸免。
1973年,在周总理的关切下,拨款全面的整修为现存之寺,迎来国清寺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国清寺的核心建筑,也是寺庙的主殿。这座宏伟的建筑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是国清寺最为庄严的场所。对于信仰者来说,这里不仅是朝圣的地方,更是心灵的寄托。
善男信女们在此可以烧香拜佛,体验佛教的宁静和祥和,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沉与博大。
建寺的传说
相传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从江陵来到天台山时,路遇一个慈眉善目的定光和尚,他学识渊博,佛法高超,智者就拜他为师。定光指点他要找一块山环水绕的天台福地建寺,弘扬佛法,并告诉他,还要记住“寺若成,国即清”这六个字。
智者问何故?定光说,当今世道,战乱遍地,百姓遭殃,寺庙建成,国家就可以清平,百姓即可安居乐业。智者实现了师傅的遗愿,将寺庙建成,寺名就叫“国清寺”。
这里历史悠远香火很旺。寺内几多香客正在双手合十虔诚地跪拜,香炉里清香袅绕,伴随着大雄宝殿内传来悠扬绵长的钟声和低徊的诵经声,顿时让人疲态全消,仿若禅悟一念一世界,一念一菩提,一念一清净的境界。
雨花殿
出门神殿,即见钟、鼓两楼中间又一座殿堂,上匾书写“雨花殿”三字。此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
隋梅
大雄宝殿右侧,有棵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梅花树,现代人称之为“隋梅”,至今仍郁郁葱葱。国清寺隋梅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国内发现的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每年的二月,它都会绽放出满树的繁花,馨香四溢,仿佛整个寺庙都被这花香所笼罩。是游人们必打卡的景点之一。
邓拓《题梅》诗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 ”。
法乳千秋亭
国清寺后的小山坡上,在苍郁的松林中有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三座丰碑的背面,有日本山田是谛1982年5月写的敬白,长篇日文铭记了高祖先德,祈念中日两国永远亲善友好的虔诚心意。
在“法乳千秋”碑亭左方,有一口围着石栏的古泉,上刻“锡杖泉”三字,相传宋僧普明坐禅于此,因寺内取水不便,遂以锡杖顿地曰:“此处当有泉!”即有泉水涌出,故名。
观音殿
与锡杖泉相邻处,新建有重檐歇山,斗拱翘角的观音殿,雄踞于大雄宝殿之后方,观音殿长约15米,宽12米,殿内正中供奉着千手千眼观音木雕贴金像一尊,两旁或立或坐着观音的三十二化身。
此殿为美国洛杉矶天台山国清寺护法会夏荆山、杨茂慈先生、吴梅影女士等捐资十五万元建成。1983年10月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大典和法会。
国清寺在建筑上独具魅力,在文化上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作为天台宗的发源地,这里汇聚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化遗产。寺周的摩崖、碑刻、佛像和法器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同时,国清寺也是中国与日韩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历史上,日本高僧最澄,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取经学习,又将天台宗传入日本与朝鲜半岛。为国际文化交流谱写了美好的篇章。
报恩塔
这座经幢建于1985年9月,高约3米,塔顶为黄铜宝顶,紫铜瓦盖成,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碑名, 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整座经幢结构精美,光彩照人。此塔是纪念传教大师日僧最澄大师曾经留学过的最兴盛的灵址天台山,并表示对天台大师(智者大师)和法华经源流的敬仰和“知恩报恩”的深意。
五百罗汉堂
是国清寺的重要景点之一。它位于寺庙的核心区域,是供奉和展示罗汉像的主要场所。罗汉殿内的罗汉像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每一尊都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和故事。这些罗汉像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佛教信仰和艺术的重要体现。增添了名刹风光。
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墨宝。如今也时常有学生们来此学习观光。
寺院生活,大多是青灯古佛、晨钟暮鼓、戒律深严,总带着一股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而国清寺的生活,是丰衣足食,“农禅并重”,千年古刹,与众不同!
国清寺非常接地气的一面,这里的斋饭全部由寺内的僧人自己种植的稻米和有机蔬菜制作而成。每天游客也可以到寺内的斋堂享用这美味又健康的斋饭。感受和品尝到清淡可口的斋饭文化的独特魅力。
农禅,是僧侣必修的一个觉悟法门,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所谓“农禅并重”,讲的就是僧侣融禅于农、以农悟道的生活习惯和修行方式。
长期开垦荒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农禅的最大特点。所以,在国清寺,无论清晨或者傍晚,常会在田间看到劳作僧人。我们观赏着是寺庙的晒秋时节。
国清寺从建寺开始,一直保持着“农禅并重”的传统,劳作和禅修都是修行的必备课程,每年国庆节前后
,丰收的水稻金黄且诱人,我们能看到僧人在这里劳作的身影,也看见殿内供奉着重要的佛像,他们也认真看守着僧侣和信徒们的劳动果实。哈哈!
每年水稻收割结束后,僧侣师傅们在寺内空地铺展各种大席子,铺上新鲜的稻谷晾晒,当我们无意走到寺庙的后院,看见随处都堆满了一个个印有“国清讲寺”等字样的竹筐。感慨国清寺人的勤劳!
天台山国清寺,被称为中国最美、最清净的寺庙。作为天台宗发祥地,始建于隋朝的国清寺地位尊崇却低调内敛。“寺若成,国则清 ”,山中四季轮转,而今海晏河清。夏日看寺前溪流戏水,秋日赏院内僧人晒谷。
国清寺的僧人们在这里自己种植田地,自给自足,简单生活。此生活方式让人不禁想起古人所说的“清心寡欲”。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僧人们却能够保持一颗清静无欲的心,实属不易!
据说旅游旺季别的景区门票上涨,国清寺则免票参观。作为浙江有良心的5A景区,不仅不收门票,还有免费茶水供应……
秋日金黄稻谷铺满殿宇庭院,这是独属于国清的秋季限定。禅宗所倡导的“寓禅于农,农中悟禅”,“农禅并重”传承了千年。如果你想了解佛教文化、寻求内心的平静或者享受一份宁静的美景,不妨来踏上这片土地,探寻中国最纯净的角落。天台县的国清寺,便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宝藏之地。
我们继续前往台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天台山。天台山位于台州市天台县,是国家5A级景区。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风光------天台山大瀑布,高达325米,最宽处达80米,其磅礴气势与壮观场面,足以与黄果树瀑布媲美,被誉为“中华第一高瀑”。
古人咏天台诗有上百首,如:万仞得名云瀑布,遥看如织挂天台。——[唐]曹松《瀑布》
东南海阔秋无烟,天台山与天相连。——[元]王冕《天台行》
天台高山屹苍空,山神染石填青红。——[元]吴莱《天台山花蕊石笔架歌》
天台万丈横沧海,日与洪涛巨浪争。——[元]揭傒斯《天台图》
远方的飞瀑,近水的锦鲤,令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那份蓝天白云下的宁静与美好。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这里都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观瀑亭,来来往往的游人们在此休息后继续前行……
夏季时节,这里更是成为了避暑胜地,靠近景区便能感受到清凉的水汽,耳边水声轰鸣如雷霆万马。站在瀑布底下,九级飞瀑层层叠叠,令人叹为观止。
天台山大瀑布如滚滚蛟龙于百丈悬崖中夺路而飞,贯雷震耳,水雾漫空,真有诗仙李白描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态势。瀑泻龙潭,波荡崖滑,令我们心惊魄动。
这里的浪花似堆雪撒珠,终年不绝;石梁高挂入云,飞瀑九天抖落,仿佛银龙从天而降。
天台山大瀑布确实很壮观,名副其实!一步一景不论是从山脚看还是山上看,都超级壮观,我们仅爬到中段啦,山很高,且据说登上顶端,还有个2.公里的山路,所以有精力的伙伴可以从旁边栈道爬上去。
向后面观赏,瀑布之水向下流淌,渐渐变缓,流向远方……
在天台山大瀑布,我们尽情的游玩攀爬拍照,累了就原路返回天台山游客中心,然后去琼台仙谷入口,琼台仙谷和天台山大瀑布相邻,属于人少 深幽的景点。两个景点可以连起来一起玩。
纵观历史长河,琼台仙谷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适合休闲畅游的“结庐人境”。孙绰、王羲之、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苏轼、陆游、朱熹、唐伯虎、文征明、康有为等都在此留有墨宝诗文。也是徐霞客游记里描述仙人的聚集地方。“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句诗出自李白的《琼台》,描写的正是天台的琼台仙谷,一个能让仙人放弃龙楼凤阙而居的地方。
路过名人题诗墙,如“一夜天台雨,青鞋踏遍砂。添将清瀑水,温尽碧桃花 ”……
天台山旅游风景区以佛教天台宗祖庭、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海内外,自古以来,天台就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前往的圣地。东晋大文豪孙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国高道葛玄、西域高僧昙猷等都纷纷前来,更是让天台山的美名广传千里。
灵溪为该景区的主景线。走出此岩洞,沿溪北行,再过祈福台,且愈入愈奇。
前面绕着山峰前行,两旁山壁对峙,山势峥嵘峻峭,奇峰纷呈,怪石错列,过此假桥,栈道更向远方……
一路峡谷中,有很多摩崖石刻,据说有从唐代直到民国的各种石刻,这大概是景区的一大特色……
灵溪百丈坑有瀑如龙,下注成潭,潭水晶莹如黛,名“龙潭”。百丈瀑布如滚滚蛟龙于百丈悬崖中夺路而飞,贯雷震耳,烟雾漫空,真有诗仙李白描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态势。瀑泻龙潭,波荡崖滑,令人心惊魄动。
夏日时节伴随水鸣,一阵清凉扑面而来,不仅带来了清爽,还为爬山带来了不一样的乐趣。
此“望仙桥 ”架在山谷之间,两山开始靠近,谷内各种奇石增多,水流冲刷着石头;这座古石桥,斑驳着藤蔓,连接起小溪两岸。
过“望仙桥”,缓步来到“悟真台”,百丈灵溪与莲花溪如两条银龙在此交汇。峡谷峭壁间,水花喷溅,激湍追逐,似高山知音、流水鸣琴。小憩台上,品味道教南宗紫阳派祖师张紫阳居此修道,撰写过著名的《悟真篇》
不愧有“小黄山 ”之誉,如此典型的花岗岩上上下下的峡谷景区,以千年的时光,让沧海也变幻成了桑田!唯独琼台仙谷中的仙缘故事,诉不尽,道不完。
更为奇妙的是孔明“八阵图”式的平台,中间是黑白卵石砌成的“太极阴阳图”,四周有八块立石对着远处八峰,寓意为八仙会聚琼台八峰之巅。置身这八仙平台,神驰唐宗宋祖,铁马金戈,烽火战尘,仙境太虚……天机玄妙,令人遐想无穷!
看到了一个通天的牌坊,从这里开始令许多小伙伴望而却步,攀登山峦的艰难行程走向平坦啦。
这里也是登高望远的绝佳位置,琼台仙谷的全貌尽收眼底。
在崇山翠谷之中,还有一神鼋探首张望,形态如此逼真啊。
去往“仙人座 ”的攀登路有铁索保护,一定要去看看,这里可以看到八仙湖全景,可以看到峡谷全景,更能看到琼台仙谷山顶的山峰美景。过了仙人座就到了黄帝祭坛,天祭坛、地祭坛,还有摆的石头阵,祭天大鼎,还有八卦图,非常的神秘。游人都喜欢光顾这里。
来到琼台仙谷中群峰环抱、碧波澄澈的八仙湖,我们正陶醉于仙谷湖光中,忽然瞥见远处八仙湖中有人在展姿:一女似梳妆迎客,一僧似济公放荡……这些肖形奇石,潭水点缀,匠心独运,才有这一组迎客群像,妙趣横生。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漫步在八仙湖畔,山魂水魄的天然浑合幽雅境界值得细细品味啊。
巍峨雄壮的山峰,让人浮想翩翩。这里有漫长的凌空栈道,还有奇异的“悬空廊 ”……
琼台仙谷,以其独特的“仙”字魅力吸引着游客。看对面山石上大书“湖仙心 ”吧。无数仙人在这里留下足迹,也流传着许多仙话故事。从山的壮观威武,再到八仙湖的秀美平静,游人都经历一次对心的洗礼。
八仙湖两侧是巍峨雄壮的山峰,湖中还有各种奇石矗立,走到底,长长的水坝廊桥的令人豁然开朗的,廊桥下是碧绿的八仙湖,湖面平整仿佛明镜一般透亮。
最后,我们看到迎面壁立峭崖的摩崖石刻,抬头眺望,“琼台仙谷”四个红色摩崖大字,笔力遒劲、气势恢弘。摩崖下方一道凌空飞挂的瀑布高20多米宽约30多米,如巨幅绢绡飘飘洒洒,十分秀丽。
美轮美奂的廊桥和碧波荡漾的平湖让人眼前一亮。桥呈弧形,造型别致,长四五十米,飞檐翘角,古朴庄重。桥下是独特的薄型拱坝,湖水漫过坝顶,飞流直下,虽然是枯水期,也形成条条小瀑布,让崖、桥、湖、瀑连成一幅绚丽的丹青。引人入胜,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