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是具有纪念及宣扬之意的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常见于寺庙园林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它始见于唐代中原地区,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后逐渐转衰,但明清时仍有雕造。经幢一般可以分为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多由石质雕刻而成。
幢座:多为覆莲状,下设须弥座,用于支撑整个经幢。
幢身:呈柱状,多作八面体,上雕经文或佛像等,有的幢身又分为若干段,上面的柱径小于下面的柱径,中间用大于柱身的宝盖相隔。盖上一般刻着模拟丝织品的垂幔、飘带、花绳等图案。
幢顶:一般刻成仿木构建筑的攒尖顶,顶端托有宝珠。
经幢上的经文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少数刻心经、楞严经等。有极少数刻《道德经》的是道教石幢。刻经所用文字一般是汉字,个别的有用少数民族文字的。经幢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现存实物中,如河北赵县经幢系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所建,体量最大,高达15米余;上海 松江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建筑造型端庄秀丽,系唐幢之精品。这些经幢都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