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3辆大巴载满了人、奔驰而去。服务区领队合照,9个人站成一排。
什么“芝士、葡萄、芒果、红烧小鲤鱼、沙茶面…”,赶上游侠客报菜名。
别说是队员,连我自己都很难记清。(扶额苦笑ORZ)
上百个人拉完伸,浩浩荡荡开始出发,恍惚间觉得:这不像带了条多日线,倒像是一场【更楼版·大型活动】
多车团的中队比单日线的废腿,来来回回站桩卡点。遇到熟悉的黄头巾,还要自报家门:“我是6号位!”作为能否吃上年糕的暗号。
10元畅吃的年糕汤,真有那么好吗?吃2元一串的烤年糕时我在想这件事,等队员在望湖亭拍完照再下去也想着。我怀揣着这样的念头,一路走到饭店路口。
人人人从从从众众众
中尾队到的时间,盛年糕汤的大铁桶已见底,桶外里三圈外三圈围满了人,一颗颗脑袋都眼巴巴盯着右上角厨房的方向,指着能赶紧有个人端出一锅新的续上。
6、7张圆桌子,全部一片狼籍。堆满了店家来不及收的一次性筷子、盘子、塑料餐盒、(用过的)纸巾、桌上洒落疑似年糕条或豆腐的碎渣,喔…还有混在其中,喝完的饮料瓶。个别有幸勺上一碗年糕汤的食客,只能端着汤,自己用手朝桌上左右一撇,潦草腾出一个空位,埋头吃喝。
(在此呼吁:明年更楼,我们都拥有饭后自助收拾的默契)
我瞧这阵仗,得了!
转头拐进小卖部,买了桶泡面凑合。那是第一次,我对徒步中的美食,短暂失去了兴趣。
热闹似农村赶集、粗旷似干完这碗,我就要扛起锄头下地。(后来队伍快出发,我赶上了老板新出炉的一锅年糕汤,味道不错)
美食虽不符期待,但那天晴空万里,南山水库的湛蓝水面,随着日光一闪一闪,一池碎钻提醒着我“波光粼粼”从不是一个虚词。
走至结尾处的象鼻水库,观光客数量比得上长在水里的池杉。景色仍然是美的,但美得有点不够尽兴。
第二次去,是20天后。小半个月没带团,最犯愁的不是体能、是早起。
5点多出门赶地铁时,风把我的手冻得发僵,我脑子里蛐蛐自己“你没事吧,这种天气这个时候,睡个大懒觉不香吗?”
但户外不就是,一边有病、一边上瘾?
好在去了。不知是因为周中,还是因为秋末,又大概两者皆有。那天的更楼只有我们一辆大巴。除了路边卖土蜂蜜、红薯、冬笋的当地奶奶,穿过台阶、土坡、石桥、机耕路、江浙沪新农村的水泥路、茶田、基督教堂、水库,整个村庄的生面孔里,也就只有我们40来个、这么些人。
徒步终点处的池杉比上次更红了,地上依旧铺满了软软的松针、水库的水呈蓝绿淡淡渐变,水轻轻的荡漾,像…蝶恋花味的果冻。
有些馋猫忍不住想问。年糕店呢?年糕店怎么样?
这天我依旧是中队,年糕店很好,大铁桶里仍有半桶年糕汤。木圆桌子干净、宽敞。我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我想摆哪,就摆哪!有了闲情品尝汤里的豆腐、野菜、蒜苗、煎过的土鸡蛋、软糯的年糕条。顺道夹了几筷子老板自家做的红绿剁辣椒酱。这下真的畅·吃!
我不确定每个人吃到的年糕汤是哪个版本,只能保守的评价:天冷,吃口热的,总是好的。
全队人均干完2碗豆腐年糕汤后,带着暖呼呼的胃、懒散散的身,往象鼻水库晃去。
我在大巴上曾提醒“吃完年糕后如果觉得体力尚佳,最后一段路平缓简单,喜欢拍照的话可以自己控制速度,多留点时间给结尾的精华路段。”这车的人一个个都十分听劝,下午全队节奏极好、无人拖沓。
1点多正是秋冬阳光最温暖的时候,我们就几乎全员到达水库。有了整整近1小时的象鼻水库活动时间。
对比起上一次周末游客爆满、10来家户外机构同时出团。我站在同一个切入水库的下坡路口,不再如上次般提醒队员“别走这里,容易和其他散客弄混,我们走那边”而是偷偷开起小灶“朝这边下去,今天人少,时间充足,你们去池杉边走走、晒晒太阳”
有人跑去找石头打水漂、有人穿梭在池杉林中拍照、有人坐在湖面旁的土坡地上发呆、有人干干脆脆的,直接躺倒打个盹儿。
荒诞而又合理的,享受只有我们的更楼。
明天周末它又将成为网红景点,不会多出这么大一片空地供我们放肆躺平。
更楼这一刻给我们开了个贵宾时段,只允许我们进出。
所以这就美好完了吗?
竟不、才不。
离开水库途径最后一个大坝,竟新摆了小吃摊:咖啡、烤肠、炖银耳…徒完步竟吃上了现做的章鱼小丸子。
老板给每杯咖啡都拉了个“正经花”。(我猜周末圣诞人流的架势,他的花就来不及“正经”了o(^_^)o)
有的人喝咖啡、有的人听歌、有的人围炉聊天,我看着他们惬意玩闹,难得不需要催促大家往停车场赶。
结尾的大巴旁水泥地,当地居民摆了一地土特产:橘子、茶叶、香榧子、冬笋、沾着泥的白萝卜、还有玻璃瓶分装好的土蜂蜜,等等。
村里老奶奶招呼我们吃烤红薯。“免费的,来尝尝!不买也没事,刚烤好的!”
我拿了一个小的试试,走回大巴。吃了两口,赶紧下车再拿一个,又称了一兜子红薯、冬笋回家。也不知是因为地里拔的、刚烤好的、景美人对了,还是因为“免费吃”所以尝起来格外甜。
服务区瞧见的橘色日落,甚至新农村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
都能让我诞生出幸福。
返回上海、散团道别,背上包准备回家时,竟收到萍水相逢的队员为我们准备的小红包。
(不知是因为隔天是冬至、还是快跨年,或者只是源于一个温暖的念头。总之谢谢这位队员,也希望你能看到这段文字后冒个泡。谢谢你激活了我消失已久“不计回报的善意”)
我揣在兜里,捂了一路,放在桌上看了又看,实在舍不得打开。那天睡前写下这些话语,拆开是一张5元纸币。
如何给这一天所获得的快乐标价呢?
5块吗。
这5块,大概很久我都实在舍不得花。
第3次去,纯靠手快、抢来的意外。
这次我走尾队,好歹吃过两回年糕汤了,总要给别人时间尝尝不是?
这回我的目标是:站好路桩,不能让一个人、一样物品掉队。顺便争取去看看前两趟没时间看的鹿门书院和贵门打卡点。
每每经过那些熟悉的点位:起点拉伸的篮球场,端着粥碗喜欢看人多热闹的老爷爷、村口的小卖部、书院门口卖红薯干的老奶奶、搬板凳坐家门口看我们这些“黄头巾”的老人、大巴附近卖特产的村民。
我在想:他们会不会明天或者下周末,还站在这个路口,还眼巴巴张望着,以为还会来这么多人?
虽不知对方名字,但这个秋冬,无数次发团、无数辆大巴、无数名游客,刹那我有以那条“游侠客黄头巾”作为暗号,认真道别的念头。走在队伍的最后面,高兴地喊“爷爷/奶奶/大叔/大姐再见,我们要明年再来啦!”
他们里面有的人笑了,摆摆手。
有的下意识低头看自己摊前的红薯干,赶紧捻起好几条,招呼我们过来吃“每个人都试一试再走!”、“呀!吃呀”
有的飞快抓了几个橘子装塑料袋里,塞我怀里。我推回去,想扫付款码,对方眼疾手快的翻面盖上。“不要不要!明年来!”
有的愣了愣,看着地上的土特产,重复了一遍“明年再来吗?今年不来了嘛?”
“是的,我们明年见!”
在我自以为丧失真实感知力并计较得失的阶段,重新通过人与风景,修复一些和这个世界保持可爱距离的能力。我实在感谢,也实在幸福,为所遇到的这些人,和更楼。
风景让我上瘾,路上遇见的人更令我痴迷。
“假如再碰不见你,祝你早午晚都安。”
最后,祝听我絮叨到此处的你——
新的一年,看见贵门、终遇贵人。
See u next year!
(PS:照片来自队员/领队/及本人,实在分不清具体出处(._.)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