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有森林、鲜花和茂密的草地,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而言,这里绝对是天堂,我仿佛来到了伊甸园”,1886年,来到东北的英国人艾文·詹姆斯激动的对皇家地理学会如此汇报。
而以多产著称的诗人乾隆皇帝,在他少数的好诗《盛京赋》中,有这么几句——“长白隆隆,沧溟濊濊,形胜之选,奕世永赖”,通过他者的眼睛,我仿佛又看到了另一个东北:一个美丽富饶的自然之地,一个中国永恒的力量来源。
又是一年东北冰雪季,我来到这里 很团上的26个小伙伴分享这里的美景😘
小时候,东北在「春晚」里;上学的时候,东北存在各种文学小说和年代剧里;
现在,东北活跃在各大平台的短视频里。
作为当今不断被热议的地区之一,不管何人,在何种年代,面对东北,总是能找到需要的角度去解读它。它的整体和其中每个部分,根据时代不同,有着参差的形容
满清看东北是「龙兴之地」;
流民看东北是「北大荒」;
俄罗斯中产称哈尔滨为「东北小巴黎」;
满铁殖民者评价长春乃「理想中的近代帝都」;
日本侵略者要在这片「皇道乐土」上建立「新天地」;
曾是「共和国长子」,如今「投资不过山海关」......
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的每个地域都能有不同的定位概括,可像东北一样,形容差别如此之大的,并不多见。更何况,这些形容词几乎都出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间。
有人曾分析说,近代中国和东北最相似的地方,是香港——这是中国唯二两个被强烈的外部势力所建设的土地。
看看东北今天所有的城市布局,都是T字型,包括蒙东四盟(黑吉辽加上内蒙古东部的一部分),从海拉尔、满洲里一路经过哈尔滨,下到绥芬河,是内蒙和黑龙江最重要的一条城市群;而黑龙江往南,到长春、沈阳、大连,这是另外的一条T字竖线。
穿山越岭,跨江衔海,这个T字型本质上是沙俄的中东铁路,它奠定了东北的现代城市基础
通过小赵导游的讲解,深挖东北的历史的时候,再看香港的历史,会发现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的外部参与过于明显,命运也同样让人唏嘘。
近现代史,将其变革的鸿爪麟屑,都凝聚在这悲凉恢弘的雪境之中。它的每个时代,仿佛都能完全毫不留情抛弃上一个时代,永远都是「从头再来」,彻底地。包括东北近代史上,每二十年彼此之间,就像是完全抛弃了上一个,仿佛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东北。
如果每个地区都像人生一样有起有落,那在东北生活便是塌陷急先锋,把忧伤隐藏在高纬人的骨子里,面对着“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的冲击张力,打脱牙和血吞,凝结在“乐观、大方开朗、乐呵、不拘小节”的性格之下。
这样的一个地方,能诞生出这样的人格特质,着实让人感觉有一种错位感。
但仔细想想,从闯关东开始,如果你不乐观?不善于交谈?在那个年代根本混不下去。
用文艺话的表述,“别回头,向前看”。更通俗点说就是:都过了,不过还能咋地?
站在黑龙江边,大江,波浪宽,流水长。西伯利亚的风伴它激荡,岸边五花森林,是东北秋天的颜色。这是一个南方人,第一次看到黑龙江。
不禁想起三年前,在五常山河屯的那个冬夜,零下 20 多度的夜晚,全副武装出去吃烧烤。倒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冷有时候是一种很美妙的体感,会让人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冷的记忆也是深刻的,现在在电脑前的我仿佛就已经闻到了一股清冽的味道。
我想,可能以后我会忘记这趟来都看了些什么,但应该会记得这个夜晚:毫无准备,一抬头银河就从眼前白桦林上方倾泻而下,地上的白雪微微反射着星空,踩下去发出「咯吱」声。高纬度的空气清澈,月亮都比平常更加明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北京、广东和江浙沪的地图,马上就能产生诸多联想;而面对东北的地图,脑中则一片空白。甚至很多东北人对家乡的印象,往往也停留在衰退和衰退相关的玩笑上,「这里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吧?」
高纬度的地方阳光充足,仿佛时间流动的都比其他地方更慢,时间不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它就流淌在地上晾晒的豆角干、茄子干、土豆干等农作物里,并伴随着村民们度过漫漫长冬。
随便一个不知名的的树林湖泊,从明亮的金黄变成浓烈的红色,最后变成黯淡的深灰,我们眼睛所观察到的美,只是太阳动了动位置。
在大多数南方人的认知里,它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如果想认识东北,至少先从分清东北的三个省开始吧,可以谨记这三句话:海辽宁,水吉林,雪龙江。
从地理上看,东三省的轮廓,便如同三级阶梯,层层向东北方延伸:白山黑水渤海,塑造了东北,也塑造了广阔与层次感。
七天六晚,深入浅出的了解 ,众人只知冰雪东北,但作为夏、秋、冬三季都来过这里的人想说,东北的丰富性远超想象:无论是广袤的林原、冰封的河流、高耸的烟囱,穿越而过的铁轨,还是喧嚣的早市,街口的板车,结霜的雾气与烧烤烟火......每个季节都人间值得,每个角度都值得探究。
和游侠客一起见山见水见东北!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