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5日,上海浦东机场的夜色中,19位游侠集结完毕。相机包、三脚架——这些装备不仅是工具,更是我们与波斯文明对话的桥梁。作为游侠客的领队,我深知这趟旅程的特殊性:伊朗,一个被国际舆论裹挟的国度,却藏着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基因。临行前,我向游侠们分发头巾,反复强调:“这里的美,需要镜头与敬畏并存。”
作为一家专注深度体验的旅行机构,游侠客始终将“沉浸式旅行”刻入基因。这一次,我们以摄影为媒,用镜头丈量伊朗的文明厚度,用脚步感受丝路遗珠的温度。
这趟旅程不仅是摄影,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凌晨4:50,航班降落在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寒意未散的晨雾中,地接阿明已备好热茶与我们汇合。德黑兰的寒风裹挟着晨祷的诵经声扑面而来。驱车南下卡尚,沿途是荒原与雪山的交响,而卡尚的黄土建筑群,如同一本摊开的波斯诗集。
伊朗卡尚的艾哈迈德苏丹浴室(Sultan Amir Ahmad Bathhouse)是波斯传统浴室的杰出代表,也是卡尚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这座浴室以其精美的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闻名,展现了波斯-伊斯兰建筑的精髓,同时反映了古代伊朗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历史背景
建造时间:浴室建于16世纪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1736年),具体建造年份尚无定论,但部分学者认为其历史可能更早,可追溯至塞尔柱时期(11-12世纪)。
名称来源:浴室得名于附近的艾哈迈德苏丹陵墓,这位苏丹是当地一位受人尊敬的宗教人物。
功能演变:浴室曾长期作为公共洗浴场所使用,直至20世纪逐渐废弃,后经修复成为博物馆和文化景点。
建筑结构与设计特色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是波斯传统浴室建筑的典范,其设计兼顾功能性与美学,主要特点包括:
布局与功能分区
浴室遵循波斯浴室的经典布局,分为多个功能区域:
入口大厅(Sarbineh):供更衣和休息的八角形大厅,中央设有水池,周围环绕石制长椅。
温水区(Garmkhaneh):通过一条弯曲走廊与入口相连,避免热量流失,此处供沐浴者适应温度。
热水区(Hothouse):核心区域,地面铺设加热石板,下方为火炉(Khan)和烟道系统,通过燃烧木材加热。
辅助设施:包括锅炉房、储水室和仆人工作区。
独特的采光与通风
蜂窝状穹顶:浴室顶部以镂空砖块砌成蜂窝状穹顶(称为“卡布斯拱顶”),既引入自然光线,又保持室内温度恒定。
彩色玻璃窗:部分区域采用彩色玻璃过滤阳光,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先进的供暖系统
浴室采用**坎儿井(Qanat)**地下水系统供水,并利用地下火炉和陶制管道循环热空气,确保水温与室温的稳定。
装饰艺术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的内部装饰堪称波斯艺术的瑰宝,融合了多种传统工艺:
彩绘瓷砖与壁画:
墙壁和穹顶布满几何图案、花卉纹样及波斯诗歌的书法装饰,以蓝、黄、绿为主色调,部分瓷砖镶嵌金箔,彰显萨法维时期的奢华风格。
灰泥浮雕(Stucco):
细腻的灰泥雕刻覆盖拱顶和墙面,常见图案包括葡萄藤、莲花和抽象几何纹样,细节繁复而富有韵律。
大理石与马赛克地板:
地面采用抛光大理石拼接,部分区域以彩色马赛克拼贴出星形或六边形图案。
镜面镶嵌:
部分穹顶内壁镶嵌镜面碎片,反射光线增强空间亮度,同时营造出梦幻效果。
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社交中心:在传统伊朗社会,公共浴室不仅是清洁场所,更是社交、休闲甚至商业谈判的空间,浴室常设有茶室和休息区。
宗教象征:浴室的设计隐含伊斯兰净礼(Wudu)的需求,体现了宗教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建筑技术典范:其供暖、供水和通风系统展现了古波斯人的工程智慧,影响了后世浴室设计。
现状与旅游信息
修复与保护:20世纪后期,浴室因地震和年久失修严重受损,后经多次修复,于2018年重新开放。
作为博物馆:如今浴室内部陈列传统洗浴工具、历史照片和卡当地手工艺品,游客可深入了解波斯浴室文化。
参观提示:
地址:卡尚市中心,靠近艾哈迈德苏丹陵墓和博鲁杰尔迪宅院。
开放时间:通常为每日8:00-18:00,具体时间可能随季节调整。
门票:外国游客约250万里亚尔(具体以当地为准)。
摄影:允许拍照,穹顶和瓷砖细节是拍摄重点。
传说与轶事
相传浴室地下有一条秘密通道,通向附近的宅院或清真寺,用于紧急逃生或贵族专用。尽管未获考古证实,这一传说为浴室增添了神秘色彩。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伊朗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其精妙的设计与装饰,将实用性与美学完美融合,成为卡尚乃至伊朗旅游不可错过的地标。
这两座宅院是波斯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展现了卡尚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商站的历史地位与富商家族的生活风貌,同时也是波斯建筑艺术与自然适应性设计的典范。
布鲁杰尔迪古宅(Borujerdi House)
历史背景
建造时间:1857年,由富商**赛义德·贾法尔·布鲁杰尔迪(Seyed Jafar Borujerdi)**为其新娘(来自塔巴塔巴依家族)建造。
建造缘由:因新娘家族(塔巴塔巴依宅院的主人)对新郎提出“建造一座更华丽的住宅”的要求而诞生。
现状:1974年被列为伊朗国家遗产,经修复后部分区域向公众开放。
建筑特色
布局与功能
规模:占地约1700平方米,包含庭院、主楼、风塔、地窖、礼拜室和佣人区。
气候适应性设计:
中央庭院:下沉式庭院种植树木,通过蒸发冷却调节温度。
风塔(Badgir):高耸的捕风塔将凉风引入室内,同时排出热空气。
厚墙与高穹顶:隔热保温,适应卡尚的沙漠气候。
装饰艺术
灰泥浮雕(Stucco):墙面与穹顶布满精细的植物纹样、几何图案和宗教铭文。
镜面镶嵌:部分穹顶以镜面碎片装饰,增强光线反射,营造璀璨效果。
壁画与瓷砖:主题包括狩猎场景、波斯神话与《列王纪》史诗故事,色彩以蓝、金、绿为主。
木雕门廊:主入口的门框采用核桃木雕刻,图案繁复,象征财富与地位。
标志性穹顶
主厅的蜂窝状穹顶(Muqarnas)以灰泥雕刻层叠结构,既承重又具视觉震撼,被誉为波斯民居建筑的巅峰之作。
文化意义
布鲁杰尔迪宅院是波斯富商文化与建筑智慧的缩影,体现了19世纪伊朗社会的家族联姻、商业繁荣与艺术追求。
其设计融合了实用性与美学,成为后世研究波斯传统民居的范本。
塔巴塔巴依宅院(Tabatabaei House)
历史背景
建造时间:19世纪40年代,由卡尚地毯富商**赛义德·塔巴塔巴依(Seyed Mohammad Tabatabaei)**建造。
功能:既是家族居所,也用于接待商客与举行宗教仪式。
现状:1975年被列为伊朗国家遗产,现作为博物馆开放。
建筑特色
布局与分区
规模:占地约5000平方米,含40个房间、4个庭院、3座风塔及地下层。
分区明确:
外院(Biruni):用于商务接待与男性宾客活动。
内院(Andaruni):家族女性生活区,注重私密性。
地下层:夏季避暑用房,通过地冷系统保持凉爽。
气候设计
风塔与水池:多个风塔与庭院水池结合,形成高效降温系统。
季节性房间:冬季用房朝南采光,夏季用房则位于阴凉处或地下。
装饰艺术
彩色玻璃窗:采用红、黄、蓝玻璃拼花,阳光透过时在地面投射斑斓光影。
灰泥浮雕:墙面与拱顶饰以玫瑰花、葡萄藤等浮雕,象征丰饶与永生。
壁画与镜面:部分房间墙壁绘有波斯细密画,镜面镶嵌增强空间感。
地毯与织物:原宅内曾铺设大量手工丝绸地毯,现部分展出于博物馆。
社会意义
宅院体现了波斯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与性别隔离,如内外院区分、佣人专用通道等。
其建筑细节(如地毯图案与宗教符号)反映了富商家族对伊斯兰文化与波斯艺术的融合追求。
两座宅院的对比与关联
对比维度 布鲁杰尔迪古宅 塔巴塔巴依宅院
建造目的 为婚姻而建,彰显家族实力 商业与居住结合,体现社会地位
规模 较小但装饰极尽奢华 更大且功能分区复杂
标志性元素 蜂窝穹顶、镜面镶嵌 彩色玻璃窗、多重风塔系统
装饰主题 更多世俗题材(狩猎、史诗) 宗教符号与自然纹样结合
空间私密性 注重新婚夫妇的私人空间 强调内外宾客与家族成员的严格分区
历史关联
两座宅院的主人有联姻关系,布鲁杰尔迪宅院的建造直接源于塔巴塔巴依家族的“挑战”,反映了当时商贾家族间的竞争与合作。
旅游信息
地址:两座宅院均位于卡尚市中心,相距约1公里,可步行或乘出租车串联游览。
开放时间:
夏季(4-9月)8:00-19:30;冬季(10-3月)8:00-17:00
斋月期间可能缩短开放时间,需提前确认。
门票:
外国游客约100-150万里亚尔/宅院(约合2-4美元,汇率浮动较大)。
部分通票可覆盖卡尚多个景点。
参观建议:
最佳时间:清晨或傍晚,光线斜射时彩色玻璃与浮雕效果更佳。
导览服务:部分提供英语解说,可深入了解建筑细节与历史故事。
摄影:允许拍照,建议携带广角镜头捕捉穹顶与庭院全景。
文化价值
建筑遗产:两座宅院是波斯传统民居的巅峰之作,其气候适应性设计(如风塔、地下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案例。
艺术价值:灰泥雕刻、彩色玻璃与壁画技艺代表了19世纪波斯装饰艺术的最高水平。
社会研究:通过宅院布局可窥见卡尚作为丝绸之路节点城市的商业网络与家族文化。
周边联动景点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步行10分钟可达,感受波斯浴室的公共生活文化。
卡尚巴扎:传统市集内可购买玫瑰水、陶瓷等当地特产。
费恩花园:驱车15分钟,体验波斯天堂花园的园林美学。
传说与轶事
布鲁杰尔迪宅院的“爱情穹顶”:传说新郎为表达爱意,要求工匠在穹顶雕刻了99种花卉图案,象征爱情的永恒。
塔巴塔巴依宅院的秘密金库:宅院地下曾设有隐蔽金库,用于存放丝绸贸易的黄金,至今未被完全发掘。
总结:布鲁杰尔迪与塔巴塔巴依宅院不仅是建筑杰作,更是卡尚历史与文化的立体教科书。两者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波斯商贾家族的荣耀、智慧与生活哲学,是伊朗文化遗产中不可错过的瑰宝。
清晨驶向奥比扬奈,这座2500年的高山村落,红泥房屋层叠于雪山脚下。裹着头巾的游侠们穿行在窄巷,镜头对准窗台上晒干的薰衣草,或是门楣上褪色的拜火教符号。
这座被誉为“千年红色古村”的村庄,是伊朗保存最完好的古老聚落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闻名,堪称“活着的波斯民俗博物馆”。
地理位置与名称由来
位置:位于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坐落在**卡尔卡斯山脉(Karkas Mountains)**西麓,海拔约2,200米,距离卡尚约80公里,伊斯法罕约200公里。
名称含义:“奥比扬奈”(Abyaneh)在当地方言中意为“柳树之地”,因村庄附近曾有茂密柳树林而得名。
气候:高海拔与山地地形使其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多雪,与周边沙漠气候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背景
起源:据考古研究,村庄历史可追溯至萨珊王朝时期(公元3-7世纪),部分建筑遗迹超过1,500年,是伊朗最古老的持续有人居住的村落之一。
避难所角色:因地处偏远山区,奥比扬奈在阿拉伯入侵、蒙古西征等历史动荡中成为波斯文化与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信徒的避难地。
文化融合:村庄至今保留前伊斯兰时期的传统习俗与建筑形式,同时融入伊斯兰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文化共生现象。
建筑特色
奥比扬奈的建筑以“红土”为基调,与周围山体浑然一体,展现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
红土房屋
材料:房屋以当地红黏土混合秸秆砌成,墙壁厚实以抵御严寒,屋顶平坦便于晾晒作物。
布局:依山而建,阶梯式排列,狭窄蜿蜒的巷道适应陡峭地形,形成迷宫般的结构。
装饰:部分门框刻有萨珊风格的莲花、太阳符号,门楣悬挂《古兰经》经文金属牌,体现文化交融。
宗教建筑
聚礼清真寺(Jameh Mosque):建于塞尔柱时期(11世纪),木雕讲坛(Minbar)与米哈拉布(壁龛)保留原始彩绘。
拜火教遗迹:村外山腰有古代火坛遗址,暗示村庄早期的宗教背景。
防御体系
瞭望塔:村庄制高点设有石砌瞭望塔,用于抵御外敌与观察火情。
地下通道:部分房屋通过地道相连,传说可通往山中隐蔽避难所。
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
奥比扬奈被誉为“活化石村庄”,居民(约300人)仍坚守传统生活方式:
语言:使用中古波斯语方言(与巴列维语相近),保留大量萨珊时期的词汇,为语言学研究提供珍贵样本。
服饰:
女性:头戴白底碎花长巾,身穿色彩鲜艳的宽摆长裙(多为红、紫、绿),象征自然与生命力。
男性:着宽松黑裤与刺绣马甲,头戴圆顶小帽,风格古朴。
节庆:
诺鲁孜节(波斯新年):村民聚集在清真寺前跳传统圈舞,焚烧干草驱邪。
阿舒拉节:什叶派纪念活动,村民身着黑衣游行,吟诵哀悼诗歌。
生计:以种植苹果、杏仁、核桃与制作手工制品(如羊毛毯、陶器)为主,旅游业近年逐渐兴起。
旅游信息
如何到达
自驾:从卡尚出发沿卡尚-纳坦兹公路行驶约1.5小时,山路崎岖需谨慎驾驶。
公共交通:卡尚或伊斯法罕有少量巴士前往,但班次较少,建议包车或参加一日游团。
参观亮点
清晨漫步:日出时分,红土建筑在阳光下泛出玫瑰金色,摄影绝佳。
传统民居探访:部分家庭开放参观,可体验土炉烤馕与藏红花茶招待。
手工艺作坊:观摩羊毛染色、织毯工艺,购买特色刺绣与陶器。
实用提示
门票:免费开放,个别历史建筑可能收取小额费用(约50万里亚尔)。
最佳季节:春季(4-5月)与秋季(9-10月),气候宜人,苹果花盛开或秋叶绚烂。
住宿:村内仅有少数家庭旅馆,建议当日往返或住卡尚/伊斯法罕。
尊重习俗:拍摄居民需事先征得同意,女性游客可戴头巾以示尊重。
文化价值与保护挑战
遗产地位:2007年被列入伊朗国家遗产名录,并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保护困境:年轻一代外流导致传统技艺濒危,红土建筑因雨水侵蚀需持续修复。
旅游影响:游客增多带来经济收益,但也可能冲击原有生活方式,需平衡保护与开发。
周边联动景点
纳坦兹(Natanz):30公里外,以塞尔柱时期清真寺与伊斯法罕学派苏菲圣地闻名。
卡尚古城:可结合布鲁杰尔迪宅院、费恩花园等景点规划两日游线路。
卡尔卡斯山徒步:适合户外爱好者,沿途可见野生山羊与高山草甸。
传说与轶事
永生的泉水:村中一口古井传说由萨珊国王亚兹德格德一世(Yazdegerd I)下令开凿,饮其水可延年益寿。
隐士山洞:山中某洞穴据传曾居住一位苏菲派圣人,村民至今在此系布条许愿。
总结:奥比扬奈如同一部立体的波斯史诗,其红土巷道、古老方言与斑斓服饰,将游客带入时光停滞的千年秘境。这座村庄不仅是建筑与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适应自然、坚守传统的生动见证,堪称伊朗深度旅行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伊玛目广场——夕阳为谢赫·劳夫清真寺的蓝色穹顶镀上金边,游侠们用镜头压缩空间,将广场上的马车夫与宣礼塔一同框入画面。而在传统巴扎,香料摊的铜秤、地毯商的织机、藏红花茶的热气,成了镜头里最生动的市井拼图。
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Imam Square),也被称为纳吉什卢宫广场(Naqsh-e Jahan Square),是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的心脏地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它是伊斯兰艺术和建筑的杰出代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介绍这一宏伟的建筑群:
---
1. 历史背景
- 建造时间:伊玛目广场建于17世纪初,由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大帝(Shah Abbas I)下令修建。当时伊斯法罕是萨法维王朝的首都,阿巴斯一世希望通过这一工程展示帝国的繁荣和文化成就。
- 命名由来:广场最初名为“纳吉什卢宫”(Naqsh-e Jahan),意为“世界的镜子”,后来为了纪念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十二位伊玛目之一——阿里·马哈迪(Imam Ali al-Mahdi),改名为“伊玛目广场”。
---
2. 建筑特色
伊玛目广场是一个矩形广场,长560米,宽160米,总面积约90,000平方米。四周环绕着四座宏伟的建筑:
- 谢赫·洛夫清真寺(Sheikh Lotfollah Mosque):
- 这座清真寺以其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和穹顶闻名。其设计融合了波斯传统建筑风格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影响。
- 清真寺的内部装饰极为华丽,尤其是穹顶上的几何图案和花卉纹样。
- 阿巴斯清真寺(Abbasid Mosque):
- 这座清真寺是为纪念阿巴斯一世而建,其建筑风格与谢赫·洛夫清真寺相似,但规模更大。
- 它是什叶派穆斯林的重要礼拜场所。
- 皇家清真寺(Royal Mosque):
- 这座清真寺是伊玛目广场最宏伟的建筑之一,拥有巨大的蓝色穹顶和精美的瓷砖装饰。
- 其入口处的尖塔高达48米,是广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 托尔多宫(Talar Palace):
- 托尔多宫是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宫王遗址。虽然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但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3. 文化与宗教意义
- 宗教圣地:伊玛目广场不仅是什叶派穆斯林的重要宗教场所,还与多位伊玛目有关联。例如,谢赫·洛夫清真寺是为了纪念什叶派第六位伊玛目阿里·马哈迪而建。
- 文化象征:广场是波斯伊斯兰文化的象征,体现了萨法维王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和建筑智慧。其设计融合了波斯传统建筑风格与伊斯兰艺术元素。
- 历史见证:伊玛目广场见证了伊朗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包括宗教仪式、政治集会和文化庆典。
---
4. 建筑风格与艺术价值
- 建筑风格:伊玛目广场的建筑风格以波斯传统建筑为基础,结合了伊斯兰建筑的特点。其特点是高大的穹顶、精美的瓷砖装饰和复杂的几何图案。
- 瓷砖艺术:广场内的建筑大量使用彩色瓷砖装饰,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瓷砖图案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 对称与平衡:整个广场的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追求和谐美感的特点。
---
5. 旅游信息
- 最佳游览时间:春秋季节(3月至5月,9月至11月)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 门票与开放时间:
- 广场本身免费开放,但进入个别建筑(如谢赫·洛夫清真寺)需要购买门票。
- 开放时间通常为早上8点至下午6点。
- 周边景点:
- 附近的阿尔达比勒神学院(Madrasa of Ardebil)和伊斯法罕大巴扎尔(Isfahan Bazaar)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
- 交通:伊斯法罕有机场和火车站,游客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到达这座城市。
---
6. 现代意义
伊玛目广场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现代伊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伊朗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它也是研究伊斯兰建筑和波斯文化的重要对象。
---
总结
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它的存在不仅展示了萨法维王朝时期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从建筑艺术还是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伊玛目广场都堪称人类文明的瑰宝。
夜抵伊斯法罕,三十三孔桥和哈鸠大桥拱廊被暖黄灯光点亮。游侠们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桥洞下的本地青年弹起Santur琴,音符与光影在镜头中定格成伊斯法罕的夜曲。
三十三孔桥(Si-o-se Pol Bridge)
历史与建造背景
- 建造时间:建于1602-1629年,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时期。
- 设计师:由宫廷建筑师阿拉维尔迪汗(Allahverdi Khan Undiladze)设计。
- 名称由来:桥梁由33个拱形桥洞组成(波斯语“Si-o-se”意为“33”)。
结构与功能
- 长度与规模:长297米,宽14米,是伊斯法罕最长、最著名的桥梁之一。
- 双层设计:上桥为行人通道,下层拱洞可调节水流,兼具控制扎因代鲁德河(Zayandeh Rud River)水位的作用。
- 美学特征:砖石结构搭配对称的伊斯法罕蓝瓷砖装饰,桥身倒映面河形成景观独特。
文化意义
- 历史见证:曾是萨法维王朝皇家庆典和仪式的举办地。
- 现代生活:今日仍是市民散步、聚会的场所,夜间灯光照射下尤为迷人。
哈鸠大桥(Khaju Bridge)
历史与建造背景
- 建造时间:约1650年,由阿巴斯二世下令建造。
- 功能复合性:除了桥梁,还承担水坝和公共休闲空间的功能。
建筑特色
- 结构设计:
- 长133米,宽12米,共23个拱形桥洞。
- 桥中央设凉亭(现为茶室),曾是王室休憩观景之所。
- 桥身下方设有水闸,可调节河流水量。
- 装饰艺术:瓷砖与彩绘壁画结合,展现萨法维时期装饰艺术的精湛技艺。
声学与诗韵
- 声学特性:特定位置的拱洞能产生回声,曾用于诗歌朗诵表演。
- 文化象征:桥上的古波斯诗歌铭文,彰显萨法维王朝的文化气质。
两桥对比
| 特征 | 三十三孔桥 | 哈鸠大桥 |
|------------------|--------------------------------|---------------------------------------|
| 修建时期 | 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17(世纪初) | 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二世(17世纪中叶)|
| 功能侧重 | 交通与水利调节 | 水坝、休闲与文化空间 |
| 美学特色 | 庄重的对称结构与蓝瓷砖装饰 | 繁复的彩绘与功能性设施结合 |
| 夜间景观 | 灯光倒映如长虹卧波 | 拱洞光影交织似音乐韵律 |
---
游览贴士
1. 最佳时间:
- 春秋季(避开夏季干涸期,冬季偶有结冰)。
- 推荐日落至夜晚时分,灯光映衬下桥梁更具魅力。
2. 文化体验:
- 在哈鸠大桥聆听当地艺人传统音乐演奏。
- 参观桥畔的伊斯法罕历史照片展。
3. 周边联动:
- 两桥相距约2公里,可沿扎因代鲁德河步道串联游览。
- 结合四十柱宫(Chehel Sotoun Palace)等景点安排一日行程。
历史启示
这两座桥梁不仅是水利工程的杰作,更体现了萨法维王朝“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其多功能的建筑智慧(交通、水利、社交、文化展示)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仍具借鉴意义。
亚兹德的哈尔纳克(Kharanaq)是伊朗中部亚兹德省的一个古老村落,以其独特的沙漠建筑和千年历史而闻名。
1. 历史与地理位置
- 历史渊源:哈尔纳克的历史可追溯至萨珊王朝(公元3-7世纪),已有超过1200年的历史,曾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
- 地理位置:位于亚兹德市以北约70公里处的荒漠山谷中,四周环绕着干旱的山丘和沙漠景观。
2. 建筑特色
- 夯土结构:村庄以原始泥土、芦苇和木材建造,建筑群包含院落式住宅、清真寺、古代水窖和碉楼。
- 防御功能:狭窄曲折的巷道和厚重的墙壁设计,既有防风沙作用,也具备抵御侵略的功能。
- 千年悬桥:村口保留了一座11世纪塞尔柱时期的泥砖拱桥,至今结构完好。
3. 文化与生态价值
- 活态遗址:部分区域仍有少量居民居住,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如手工纺织、椰枣种植)。
- 坎儿井系统:地下水利设施与蓄水池(Ab Anbar)展现了古代波斯人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智慧。
- 宗教遗存:村落中心有拜火教神庙遗址和伊斯兰化后的古老清真寺,体现宗教变迁历史。
4. 旅游亮点
- 废弃古城区(Ghost Town):因沙漠化加剧,19世纪后部分建筑被遗弃,风化侵蚀创造出超现实的废墟景观。
- 光影艺术:日出日落时分,夯土建筑在阳光照射下呈现金色至赭红色的色彩变幻。
- 影视取景地:电影《小鞋子》(1997)等作品曾在此拍摄。
5. 实用信息
- 交通方式:需从亚兹德包车前往,车程约1.5小时。
- 注意事项:
- 夏季高温(可超50°C),建议春秋季游览。
- 部分建筑年久失修,需注意安全。
- 周边联动:可结合恰克恰克拜火教圣火庙(Chak Chak)规划一日游线路。
总结
哈尔纳克不仅是伊朗高原沙漠建筑的典范,更是人类与极端环境共生文明的见证。其粗犷的夯土废墟与延续千年的生存智慧,为游客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与自然双重体验。
粉红清真寺——晨光透过彩色玻璃,将祈祷厅染成万花筒。游侠们匍匐在地,用低机位捕捉光影在地毯上流淌的轨迹。一位裹着白袍的少女跪坐光中,侧脸轮廓被镀上七彩光晕,快门声此起彼伏中,她转头轻笑:“Salaam(你好)。”
设拉子粉红清真寺(Nasir al-Mulk Mosque) 是伊朗南部城市设拉子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以其绚丽的彩色玻璃和粉色瓷砖闻名,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的全球十大必去清真寺之一。
1. 历史背景
- 建造时间:1876-1888年,由卡扎尔王朝(Qajar Dynasty)时期的贵族米尔扎·哈桑·阿里·纳西尔·穆尔克(Mirza Hasan Ali Nasir al-Mulk)委托修建。
- 名称由来:因内部大量使用粉红色瓷砖装饰,被游客称为“粉红清真寺”;其正式名称为 纳西尔·穆尔克清真寺。
2. 建筑特色
外部结构
- 伊斯兰传统风格:典型波斯清真寺布局,包括庭院、拱廊和礼拜堂。外墙以彩釉瓷砖拼贴出复杂的几何图案与古兰经经文。
- 入口拱门:中央的伊万(Iwan,拱形门廊)高约15米,覆盖蓝色与金色瓷砖,象征天堂之门。
内部亮点
- 彩色玻璃窗:
- 礼拜堂东侧墙面布满数十扇彩色玻璃窗,阳光穿透时在地面投射出斑斓光影。
- 最佳观赏时间为 日出至上午10点,光线角度使色彩饱和度达到峰值。
- 粉色瓷砖:墙面和立柱以粉红色为主调,搭配蓝、绿、黄等色瓷砖,形成柔和的“莫兰迪色系”。
- 立柱雕刻:12根石柱象征十二伊玛目,柱身雕有缠枝花纹与波斯书法。
3. 艺术与宗教意义
- 光影象征:彩色玻璃的光影隐喻伊斯兰教中“真主之光”的意象,体现苏菲派哲学中光与灵性的关联。
- 瓷砖工艺:采用“七色釉”(Haft Rang)技术,展现卡扎尔时期波斯手工艺的巅峰。
- 什叶派元素:壁(龛Mihrab)指向麦加,周围装饰中融入对伊玛目侯赛因的悼念纹样。
4. 游览指南
- 开放时间:
- 夏季(4-9月):7:00-19:00
- 冬季(10-3月):8:00-17:00
注意:周五上午为礼拜时间,游客可能受限。
- 门票:250万里亚尔(约3美元),需现场购票。
- 穿着要求:女性需覆盖头发与身体,入口处可租借长袍(Chador)。
- 拍照提示:
- 清晨游客较少,易拍出空镜。
- 使用广角镜头捕捉光影与空间纵深感。
5. 文化联动
- 诗人哈菲兹之墓:粉红清真寺向东2公里,波斯文学巨匠的陵园,可串联游览。
- 设拉子大巴扎:步行15分钟可达,体验传统手工艺与藏红花等特产购物。
- 波斯波利斯:距市区60公里,建议安排一日游探访波斯帝国遗址。
6. 特别提醒
- 保护措施:因游客激增,部分区域可能限制进入以保护古迹,建议遵守现场管理。
- 季节影响:冬季光线较弱,色彩效果略逊于春夏;阴天时可通过手机补光拍摄。
粉红清真寺以其梦幻般的空间美学,成为波斯建筑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典范。其独特的光影语言不仅吸引摄影爱好者,更为现代人理解伊斯兰文化与波斯美学提供了直观窗口。
设拉子是伊朗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著名的宗教和历史遗迹。其中,光明王之墓(Shahcheragh Holy Shrine)和圣祠清真寺(Shah Cheragh Shrine)是该市最为著名的两个景点。以下是关于这两个地点的详细介绍。
圣祠清真寺
圣祠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重要圣地,位于伊朗的设拉子市。它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其分为三个部分
1. 圣祠清真寺:这座宏伟的清真寺以其精美的波斯建筑和巨大的穹顶而闻名,是设拉子市的标志性建筑。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马赛克和瓷砖装饰,以及壮观的彩色玻璃窗。
2. 花园:清真寺周围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提供了宁静的休息场所。游客可以在花园中漫步,欣赏到伊朗传统的园林设计。
3. 圣墓:圣祠清真寺内保存着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的圣墓。游客可以参观圣墓,感受伊斯兰教的虔诚氛围。
游玩攻略
- 最佳旅游时间:建议在春秋两季前往设拉子圣祠清真寺,以避免极端天气。
- 交通方式:从设拉子市区前往圣祠清真寺,可以乘坐出租车或公交巴士。
- 门票信息:圣祠清真寺的门票价格为150万里亚尔
- 游览时长:建议游览时间为1小时,以充分了解圣祠清真寺的建筑和历史。
光明王之墓
光明王之墓是什叶派伊斯兰教的一个重要宗教圣地,最初是为了纪念什叶派第七伊玛目卡迪姆的两个儿子而建立的。这两位伊玛目的儿子在公元900年左右被阿巴斯王朝追杀,逃至设拉子后不幸被害,并被当地居民安葬于此。
历史演变
光明王之墓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墓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什叶派的重要宗教圣地。在公元12世纪,一位什叶派的宗教学者发现了一个发出光芒的墓穴,经过挖掘确认这是什叶派前人的墓穴。因此,这位学者将此墓穴命名为“光明王之墓”。此后,光明王之墓经历了多次扩建和重建,特别是在恺加王朝时期,原有的墓穴被改建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圣祠。
建筑特色
光明王之墓的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精美,堪称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尤其是金碧辉煌的大殿,更是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内壁嵌满彩色玻璃镜,有如置身人间万华筒。
注意事项:
1.光明王之墓安检严格,禁止携带相机等设备,打火机也不可带入,门口有安检人员搜身。只可用手机拍摄
2.主殿禁止非穆斯林进入,只能从侧门进入一部分殿堂观赏。
总结
光明王之墓和圣祠清真寺都是设拉子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伊朗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来到设拉子的游客来说,参观这两个地点无疑是一次深入了解伊朗宗教和文化的机会。
**写给未来的游侠**:
伊朗不是1%旅行者的选择,是100%值得抵达的远方。在这里,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千年的故事,每一双眼睛都盛满未被驯化的真诚。如果你也渴望用镜头触摸文明的温度,游侠客的伊朗摄影线,将是你与波斯帝国最诗意的相遇。
归国后整理照片时,总想起哈菲兹的诗:“我从未见过光,直到在伊斯法罕的穹顶下抬头。”而游侠客的旅程,正是带我们寻找光的形状——在建筑缝隙中,在陌生人的笑意里,在文明与镜头的对话间。
在设拉子哈菲兹墓园,我曾问一位老者:“为什么伊朗人如此热爱诗歌?”
他指向天空:“因为星辰会陨落,帝国会倾塌,但诗行间的月光永远照耀波斯。”
这11天,我们不是游客,而是文明的转译者——用镜头,为世界重绘伊朗的真相。
伊朗不是新闻里的符号,她的美藏在清真寺的穹顶、市集的喧嚣、陌生人的眼睛里。11天,19位游侠,用镜头完成了一场文明的朝圣。如果你也渴望触摸真实的波斯灵魂——
游侠客等你出发。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