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总有些不同,生活在不同区域人们的迥异行为背后,是其文化的差异。一定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脉、文化则是灵魂,前两者大同小异,后者却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菌群和这个地域的DNA。此行桐柏宫,是多次无法成行之后的一次圆满之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道家文化学习之行。
我们二十余人一同走进《徐霞客游记》开篇之地的天台山,来到道教南宗祖庭的桐柏宫,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是湖,山是九龙之土的灵脉聚集之地,水是多水汇合的福泽之库。站在水边,面前是金庭湖,碧波荡漾,远处苍翠山岳呈环抱之势,山湖之间雾气浩渺,仙气蔓延,仿若人间仙境。
宫内住宿房间雅致,中式古典装扮,地有席、窗有帘、墙有山水画,射灯、头灯、大灯温馨,案几有功课经书、图书,还有八卦形的香插,床约1米宽,却铺有电热毯,被子、毛巾均是“问道”定制,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偶尔手边挂着一道符,保你夜晚早入眠。此行由于宫内建筑维修,部分伙伴住在宫外的民宿,民宿内依然温馨,古朴的小院,处处充盈着道法自然的味道。
桐柏宫巡礼,道长一路向大家普及道家文化及道教史的内容,伴随着伙伴们和道长的问答,仿佛当年孔子和弟子“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景再现。大家了解了道家的内丹修炼修真文化,以及宗教的现代化转型等的知识,也理解了很多道家供奉的神仙,原本就是历史中对人们有过重大历史贡献的真实存在,也期待人们以他们为榜样,多为社会做贡献。
都说人是思想的产物,不无道理。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一个重要流派,我们到访的桐柏宫又极具包容,提倡儒释道三教合流共修,在这里,道家的“穷则独善其身”与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呈互补之势;儒家的“格物、致知、诚心、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观点,与道家祈求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亦一脉相承;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违之为”,其追求回归本真以及求得内心的宁静和释家“通过修行达到涅槃”实现生命的解脱和超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各家代表人物来看,道家经典《道德经》作者老子,西出函谷关后有人说他终归隐终南山,也有人说他去了印度,了却了和释迦摩尼的相遇,因缺乏考证,都不得而知;历史也有过孔子曾向老子问道的记载……
由于桐柏宫斋堂处于大修期间,我们驱车前往鸣鹤观(老宫)用餐,宫观里的素斋,由金属铁锅、配上木柴生火、加之土灶和山泉水的五行造就,别具特色,对于经常大鱼大肉吃惯了的我来说,还是非常美味的体验。
晚上的道医、道乐、法器入门、答疑解惑环节,大家围炉夜话,茶香、檀香弥漫,扬琴、彭铃余音绕梁,法术演示和医术实践,对人很有裨益,一问一答中,尽是玄机,满心欢喜。
第二天一早,一片宁静中鹤鸣传来,这叫声似仙人超凡脱俗意向的外显。眼前,小雪落下,遥望山顶,点点雾凇可见,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顿涌心头:“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入冬。他朝若是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体内一霎那的回望,算是告别,也新的起点。
随后紫阳殿前,大家在道长的带领下体验紫阳易筋经及站桩入门修炼,拉升脊椎,活动肩颈,让我们对“功亏一篑”和“推心置腹”有了新的认知……看道长柔韧、轻盈身体演示的教学,反观自己身体的僵硬,暗自感叹修炼的不易。
抄经、画符环节,大家饶有兴味,道长逐字句为大家讲述清净经,收获颇丰,让自己静下来的同时,也增了一份功德。道长以精炼的语言,为大家讲解符箓文化,并用熟练的笔法教大家实践,每位伙伴都画出了平安符,期待着国泰人安……
“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时的日月一直照到现在,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不变的除了日月,还有人性,而懒惰与贪婪正是人性的两大弱点。此行,让我进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弱点,让我了解到真正重要的是,方向目标、规则规律、目标底线、知止不殆;要积极进取,又要超然世外;向外看,向内求,多结缘、少结怨,日后实践之,终修得平淡、平静、平和。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