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集合日,大家从全国各地赶来,在潮州各自游玩吃美食。集合酒店就在潮州古城牌坊街附近,非常方便大家游玩逛街。
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 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当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元代改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
开元寺屋顶的嵌瓷非常古朴精美。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景区 。
下午到达普宁大长陇村,今天是正月十四,这里有贺灯游神民俗活动。
大长陇村,为著名侨乡。位于普宁市东部,距普宁市中心约13公里。
距开基创建以来已有近700年历史。由原大长陇山开垦而来,故名大长陇村。常住人口4.5万人,为陈氏单姓聚居之村落,被誉为全国人口第一村。
这里的贺灯游神民俗延续了几百年,非常热闹。潮汕话“灯”与“丁”同音,贺灯意为人丁兴旺,合境平安。
种玊(sù)上围,俗称上围古寨,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是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潮式古寨。它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历时18年建成,于康熙九年(1670年)竣工。古寨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四周筑有高约6米、宽0.5米的围墙,共有108扇门,象征着36天罡和72地煞。围墙上建有圆形的枪眼和四座二层楼高的瞭望哨楼,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功能。
埔寨火龙是广东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内容。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地名)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年年丰收,岁岁平安。
正月十六,马栅村有英歌舞游神民俗。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被誉为“中华战舞”。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一般是大哥宋江,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舞动起来阳刚而气势恢宏;是潮汕地区表达喜庆和避凶驱邪的一种方式。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夜里、十六日下午,普宁市占陇镇溪东村都要举行一个特殊的辞旧迎新活动——“跳火墩”。
“跳火墩”是该村传统民俗,跳过火堆,喻去掉一身晦气;青少年跳火堆,还有展示勇敢刚毅,不畏险阻的寓意。“跳火墩”时,先是烟花、炮竹开路,附近村民拜祭祖先,然后点燃稻草堆,游神队伍逐一从火堆上跃身而过。
磷溪镇溪口村的“穿蔗巷”活动,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看。
“穿蔗巷”活动,也叫“走蔗巷”,从清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正月十六,村民们用2-3米高的甘蔗挂上写有本家姓氏的灯笼,然后前往祠堂附近的路上。到了晚上,这些灯笼汇聚成千上万盏,挂满路两旁,只等游神队伍的到来。意为祈求生活甜蜜蜜,事业节节高。
赛大猪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新亨镇的赛大猪在潮汕地区久负盛名,意为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如今,村民们生活富裕了,也不止是赛大猪了,名烟名酒,名贵瓜果,山珍海味,都可以赛。
潮汕民俗摄影之行,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国汉族的传统的民俗,寻找到了乡愁的记忆。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在越来越快节奏的时代,汉族的传统民俗在潮汕地区能传承得这么好,是值得庆幸和珍惜的。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