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09-23 清暮 我的那一年
《捌》
川西高原还是漆黑一片,我已经收拾妥当背着大包下楼。
青旅的大厅也笼罩在一片黑夜之中,只有楼梯里的应急灯泛着光。叫醒了老板叶子,让他帮我开门。从睡梦中醒来的叶子迷迷糊糊的跟我说:“现在太早了,你提前20分钟出发就可以了。现在过去,到了那边也要等,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而且这个时间很冷的。”于是我在一楼的大厅里坐下来,大厅里有电暖气,叶子要帮我打开说暖和一点,其实我一点也不怕冷。
一公里外的色达客运站,简陋的有些和这个整洁漂亮的高原小城不太搭调。夜里下过雨,车站大门口有一汪积水,太黑没看清,差点一脚踏进去。小小的车站没有路灯,只有几辆班车亮着灯,小心翼翼的绕过地上的各个水洼子,找到了开往马尔康的车,先把大包放进行李箱。这里还有前往成都、甘孜、康定等地的班车,基本都是6点左右出发,所以此刻的车站是热闹的,有不少来送亲友的人。
离出发还有点时间,我在靠近大门的地方找了一块空地站着。一辆摩托车嗡嗡的驶进来在我面前停下,排烟筒里冒出一股黑烟混合着浓重的汽油味呛得人头晕目眩。摩托车后面载了一位藏族妇女,中间还夹着一个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车子停下,后面的妇女一直在车上,看样子是不太好下来,她看着我没说话。我帮忙把小女孩抱下来,她这才下了车。这时我看到她那宽大的藏袍胸前还揣了一个大概才出生不久的孩子。因为孩子太小了,只有某个角度才能看到那露出藏袍的捂得严严实实的小脑袋。
因为是开学季,来乘车的人当中有不少拖着行李箱的学生。色达县没有高中,所以读高中的学生都要去康定那边。草原上的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我们已开始了色达—马尔康的旅行,沿途虽然海拔略有起伏,但基本是沿着峡谷一直向下。
六小时后,长途客车停在了马尔康客运中心,顺利从康巴藏区辗转到了嘉绒藏区。下车后有招揽生意的师傅过来问要不要去阿坝,要不要去黑水。我打听好了去黑水的发车时间,背着包出了站。这里距离市区还有5公里的样子,大中午的又累又饿实在不想走了,想拦一辆出租车,半天也没等到。后来一辆黑车司机过来问我,于是花了20块钱把我送至步行街预定的青旅楼下。
家庭式旅馆,在商住两用房的8楼。楼下就是马尔康美食一条街,应有尽有,很方便。这家青旅在卓克基还有一个总店,跟青旅联系过后,说卓克基的店长正好在市区,他来楼下接我。来的店长叫Joe,精瘦的汉族小伙子,看上去很阳光,看到我的大包就争着要帮我背。这段时间是淡季了,虽然选了六人间,但还是只有我一个人住。铺好床单,套上被套,算是安顿下来了。洗了一把脸,着急下楼觅食,早上出发太早没有吃早饭,途中的用餐点环境有些差也没有胃口,一直忍到现在还没吃过一餐。
美食街上五花八门,吃的太多,以至于得了选择困难症。不过当我看到冰粉还有凉粉的时候,症状立马痊愈。果断要了一份冰粉一份凉粉,蹲在街边就一扫而光。随便溜达溜达,走到了一个农贸市场门口,有很多摊贩在售卖鲜核桃,想起第一次吃鲜核桃是去年中秋的扎尕那之旅。好友眼神最喜欢这种鲜核桃,只记得眼神要把核桃上的薄衣一点点剥掉才吃,而我懒得剥,直接吃味道有些苦涩。市场的一楼是各种农副产品区,而二楼是藏装专卖区。我想着我那件藏袍有点太长了,想找个地方裁剪一下,于是就上了二楼看看有没有裁缝愿意帮我修改一下。这里的每一个店面基本都会缝纫机,店里的服装多半是他们自己裁剪缝制。
与色达的康巴藏区相比较,两个区域服饰还是有一些区别。嘉绒藏族人对于色彩的认知和运用没有特别的规则和禁忌,也可以理解为是相对自由的。不同于康巴藏装右衽、长袖、肥腰、大襟、用氆氇或毛皮裁剪而成的特点,传统嘉绒藏族女性服饰使用金丝绒面料,形制则以“三片”为主,即头上一片(帽子),身上前后两片(围腰),既简单又有特色。
嘉绒“三片”藏装的帽子一般分为白色和黑色,年长者和年轻人的帽子颜色不同,一般年长者戴白色,50岁以下的女性戴黑色,未婚女子的帽子则更为艳丽。受到附近生活的彝族影响,嘉绒藏装也有类似彝族服饰的裙装,主要在跳舞的时候穿着。在街上随手拍了几张身着藏服的路人,为了不让他们躲避我的镜头,我的游记中有关人物照片,都是背影或侧面。
在二楼转了大半圈问了好几家都说改不了,可能大家都不太愿意做这种繁琐的活计吧。后来终于有一对夫妻开的店铺,说让我拿过来给他们看看。于是我赶忙返回青旅拿藏袍。
当我把藏袍放在他们跟前时,两个人还是表示太麻烦了做不了。我有点着急,赶忙跟他们解释说:“就简单的帮我剪短一些就可以了,剪短不会太麻烦的。”“你看你这个衣服,在外面是看不到针线的,这个做起来很麻烦的,我们做不了,我们做的会看的到针脚,然后指着旁边的一件衣服给我看。”的确做工有些不同,可没有别的法子,藏袍太长了,我每次穿的时候都要提起来很多堆在胸前,这很不方便。“没关系,那就按照你们这种做法吧。”放下藏袍,约好在他们下班前去取。
马尔康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马尔康市府驻地,是全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为川西北交通 、贸易中心,这里主要为藏族聚居区。“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 。这里是川西北高原南缘高山峡谷地带,主要是山原和高山峡谷。气候特点是夏凉冬冷 ,四季分明,农、林业为主,农业主产青稞、小麦等。穿城而过的梭摩河是大渡河的支流,养育着这片土地。
大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也有不少穿着藏族服饰的藏民走动,不过比起色达来说,马尔康的藏族气息并没有那么浓重,而且,可能是大县城的关系,即便同是藏民,马尔康的藏民服装都比较干净,肤色也相对比较白一些。
这座峡谷里的城市比较繁华,应有尽有。有很多金银首饰加工店,KTV也不少,藏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闲逛中,看到一家理发店,想着这里的女性头戴的帕帕上都盘有彩色的辫子,就想给自己的头发也编一下发辫,于是推门进去拿着照片给老板娘看,无果。出来后不死心,见旁边还有一家再次进去询问。掌柜是一个汉族小伙,掌柜迟疑了良久才答应帮我编。他说这个太耗时,会耽误他很多时间,店里其他几位藏族的工作人员都弄不来,结果是我一下午的时间都耗在这里才完成满头的彩色发辫,不过心里却美滋滋的。
晚上开始下雨,温度略有下降。马尔康县城本身并没有什么看头,早早便回到了旅馆。青旅的床铺还有帘子,拉起来后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隐私性很好有安全感。早睡早起,这段时间是淡季,青旅只有我一个旅客。昨晚店掌柜告诉我,如果我要早起出门,直接把门拉上就好,大概他要睡懒觉。换了藏装,梳着满头的彩色发辫出门了,今天的行程主要是去卓克基土司官寨和他对面的西索民宿。
从县城到土司官寨大概十多公里的样子,有一趟公交车,时间不确定,在小雨中等了好久也没有等到。不想再浪费时间,就直接拦了一辆出租车,消费30元。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马尔康县城外的卓克基镇,坐落在317国道旁一个小山坡上,门票60元,若需要讲解另付费。土司又称土官、酋是古代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土司官寨,亦称土司署或土司官邸,为土司管辖境内的政治中心。卓克基土司官寨总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
鹧鸪山下,梭磨河畔,卓克基土司官寨虎踞龙盘。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拾级而上,左手边垒石而成的矮墙上镶嵌了一块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六字被涂上不同颜色,很漂亮。再往上转个弯就是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大门,鲜艳夺目的色彩和各种宗教符号充满了藏族特色。门口有两位阿姨在清扫台阶,看来我来的太早,她们才刚刚上班。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面一字形照壁。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照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照壁,后者称为外照壁,很显然卓克基土司官寨的是内照壁。壁身为正方形,四周用石砌成,中间的方块,正对大门的这一面所绘的是一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虎,背面则是赋予正义力量的麒麟。
没错,卓克基土司官寨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而这座土司官寨最大的特点——汉藏建筑在这里完美结合。从外观上看,这的确是一座非常雄伟,气势非凡,匠心独特的建筑。
站在天井的坝子上,仰望每一面楼层,生出一种威严阴森的感觉。一个人,一间一间,一层一层慢慢参观,慢慢感受。上楼梯的时候我都是拎起藏袍,扶着圆圆的木扶手才上得去。可能是要尽量节省空间的缘故,楼梯一级一级挨得密密匝匝的,按汉族的习惯觉得一点也不好走,每登上一步都非得要有耐心不可。在这座百年建筑中让我我想到了贵族。有些人认为有钱既是贵族,其实远不止于此,如今有钱人并不少,可没有贵族。贵族从内到外体现的是一种气质,一种高傲的气质——精神的、文化的、财富的。令我没想到的是在这座土司府中正房的四五层不是主人居住待客的房间而是佛殿,更加有趣的是在大经堂的两侧竟然是藏传佛教六种教派的护法殿。
从一层到五层,这里除了墙壁是土质外,楼梯楼板全是木结构,每个楼层又有多个展室,参观了每一个展室,阅读了每一处介绍的文字。细细看下来,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我不想错过这么好的一个了解嘉绒藏区文化的机会。
一楼:以展示官寨历史,当地文化为主,生产工具和放牧打猎的器械还有四季丰登的五谷杂粮等。每间展厅看过之后,发现这些农具,器械,粮食等等和每个民族一样,人们都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向大自然索取又奉献,人才有了生存之源生命之本,因此一个藏民说得好:“是这样的山川河流给了我们生存的根本,我们知道要永远和大自然保持亲睦和合的关系,每天我们都要向天地祷告,希望在冥冥之中它能永永远远地使我们人类生活得称心如意!”卓克基土司官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层也集中展示了其建筑特点和四土官寨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嘉绒藏族先民筚路蓝缕、不畏艰险,在征服自然中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地域农耕文化。
二楼:该楼详细介绍了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嘉绒地区土司的分布和传奇人物。完整的保留了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等领导在此的居室和卓克基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
三楼:主要展示土司文化,复原了土司及其家眷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土司办公和生活都集中在此楼。土司等级严格,下人和一般的奴仆不能上三楼,只有大管家和贴身侍女、侍卫才能在这层出入,头人和客商也只有应邀参加会议或到访。
四楼:集中展示嘉绒文化,其中包括嘉绒古藏戏、嘉绒语言、藏医药、服饰等传统文化和土司大经堂。嘉绒古藏戏是土司时期民间教育后人,传递生活正能量,寓教于乐的有效载体之一。藏医药则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作为一种传统医学,其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实数罕见。
五楼:是他们进行宗教活动及协政议事的所在地。藏族全民信教,这一层有土司大经堂,也是土司家寺,以及藏传佛教宁玛、噶举、觉囊、格鲁、萨迦以及苯教六种教派的护法殿。
综述,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918年,是末代土司索观瀛亲自创意设计并组织修建的。整个建筑由四组碉楼组合而成封闭式的四合院,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单层面积达1500平方米。正面南楼为一楼一底建筑,其底层由大门入内,系门厅;二层为汉式“会客厅”亦称“外宾厅”,为土司接待汉族官商客旅的专门场所,顶为平顶,如今天的阳台,用于沐浴阳光,观赏景色,或向隔河仰视的西索村差人发号施令。官寨正对面的北楼为四楼一底,一、二、三层为库房、客房、茶房等,四、五层正中为大经堂,两侧则对称排列着黄教、本教等藏传佛教各大教派的经堂;四层经堂墙外有悬挑出墙外的木质转经回廊,廊内安置有一列牛皮包裹的木质经筒。官寨左右两面的西楼、东楼分别为三楼一底、四楼一底建筑,是土司及家眷的住房、书房、厨房、库房及当班大管家、小管家、杂役的住房;西楼、东楼左边分别有阶梯式木楼梯直通顶层,各楼房靠天井处又有一周木质回廊作为同层各楼道间往来的通道。在官寨左面耸立着一座与西楼连通的四角形的碉楼,初建时共9层28米,现仅存6层、余高20米,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不仅是土司及家人在紧危情况储藏珍贵物资及藏身的防御性建筑,同时亦是土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官寨的屋顶采用了嘉绒传统的密梁式粘泥夯筑平顶和汉式三角木行架构成的悬山式屋顶两种结构形式。由于官寨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在侧立面又采用前低后高的拖厢做法,因此各楼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别有洞天。官寨建筑的屋面共分三个层次,最低层为南楼的平屋顶,距地表高度7米;次层为西楼的悬山式屋顶,距地表高度16.4米,最高层由官寨东楼的悬山式屋顶及北楼的悬山式屋顶所组成,其高度为19.5米。东、西、北楼屋顶上覆有小青瓦,正反相扣,檐前有滴水装置。
官寨内院天井旁的回廊由通顶廊柱、木质楼板及木栏杆组成。通顶廊柱总计21根,分布于天井四周,支撑着层层楼板和屋顶密梁及三角木行架。廊柱为上下两根树木重合构成,上下结合处采用暗子母榫套合,做工精细,毫无痕迹,如同整木一般。每根廊柱通长15米,下大上小,一气呵成。楼板则平铺于由墙体挑出且与廊柱穿斗而成的矩形梁上。栏杆则以镂刻雕花的木条构成几何形或吉祥如意的窗格图案,栏上大小窗格均装有五色玻璃。栏杆绕柱,柱撑栏杆,五色玻璃在夕阳的辉映下色彩斑斓,整个内院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官寨四周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汁勾缝。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亦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墙体四周开有内大外小的小窗作通风和了望防御之用。
官寨的外部装饰以石块、片石的天然成色作为基调,从而使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凝重,与整个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四面墙体正中镶嵌石刻彩绘的天神或地神,相传有镇妖、避邪之功能。四角上各安置一木雕龙头,龙头上各系一铜质风铃,常作吟风啸月,歌秋颂春之音。官寨的内部以木板或石墙隔成63间大小房屋,各屋又以各种藏汉家具填充空间,使屋内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大小经堂内帷幔低垂,神灯长明,香烟缭绕,内墙四周绘有佛本生经的故事等内容的壁画,色彩艳丽,笔法细腻。置身其中,会有一种“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的感触。
除了用石木将官寨修得高大结实外,土司还通过神秘的宗教手法,把房屋武装起来。首先是在官寨的正门口立一根高大的旗杆,顶部配以日月气托,旗杆上一长幅嘛呢经幡在风中威风十足的飘动,以抵御一切邪秽之气的侵犯。房顶的四周挂满了献给菩萨的嘛呢旗,四角插满代表箭簇的树枝,象征守护神张弓搭箭,随时准备射杀敢于靠近官寨的鬼怪。
我不禁惊叹,这里就是嘉绒藏区全部生活风俗、文化特色的缩影,也可以说是嘉绒藏区的文化博物馆。
另外,在马尔康县城13公里外的松岗村,还有两座同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碉楼--直波碉,位于梭摩河东岸的松岗镇直波村内,依山势分布,分南北二碉。松岗直波碉楼群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石木结构,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呈台锥形。
直波北碉:平面外呈八角星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形,占地面积37.6平方米。碉楼单边长1.42--1.75米不等,通高43米,共十三层。碉楼内各楼层以小圆木铺垫,上面用木材密集平铺,木柴上用枝桠,最后盖上黄泥,逐层捶打坚实,夯打坚实后大约厚尺许,按势有一定倾斜度,每一曾之间有木梯通上下。二层设有出入口,三四层以上开藏式斗窗,供采光、瞭望、射击用。碉楼顶部双层叠涩收边,顶部外沿凸出碉身大约0.1米。
直波南碉:建筑形式跟北碉相同,占地面积45.7平方米,碉楼单边长1.2--1.3米不等,通高33.5米,共十层。
直波碉都是就地取材,信手垒砌。建筑技术精湛,是八角碉楼中的杰作,也是嘉绒藏族建筑艺术瑰宝。
有意思的是其中43米高的北碉,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
碉楼相当的雄伟高耸,呈八角形,感觉能用石头和木头垒这么高而细的碉楼本身就不同凡响了,还能倾斜2.3米而不倒,堪称奇迹。
卓克基土司官寨的下面是西索河,与官寨隔河相望的是西索村。那里居住的应该是土司的子民吧。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土司差役)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如今的居民多是原住民的后代。
这个有百余户人家的藏族民宿建筑群始建于清代,房子都有非常显著的嘉绒藏区民居特色。这里保持着嘉绒藏族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展示的是嘉绒藏族的另一种美。西索民居是免费参观的,部分民居也做起了游客生意,所以在这里吃住都是不愁的。据说目前全村民宿有280个床位,但在7、8月旅游旺季时仍然供不应求。
从官寨下来,穿过一座满是转经筒的转经桥就是西索村了。廊桥的棚顶是石块垒就,既是一座桥,同时也充当着转经廊的作用。村口处有白塔和转经筒,尽管这里已经是旅游景区,但居民们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偶尔看到有民宿的居民也并没有太理会我们这些外来客,自在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石板路、石头房子,如同很多藏寨一样,这里的建筑是贴近自然的,主材都是石头和木头 。寨中一座古老的小佛寺叫旦达轮寺,系佛教宁玛派,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居住在西索的嘉绒藏族已没有什么人信本波教了。然而在村中蜿蜒的小巷中我却分明还可以看到本波教的符号。事实上,围绕着墨尔多山世代生息的嘉绒藏族,许多人早已抛弃了古老的本波教,而改信了喇嘛教。
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脚步声在高耸的石壁间回响,在细长的小道中延展,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露台或者窗台,窗台上都种着色彩艳丽的鲜花,把民居装点得更加清新雅致。就连门前、庭院里都种满了花花草草,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紧闭的大门上画着有趣的图案,门两边特有的白色粉刷图案,高大、坚固的民居窗户和建筑物主体轮廓被白色的线条勾画出来是西索民居的特色。抬头望着头顶狭窄的天空,你会感觉进入了一个远古的世界,而在这种里我仿佛找到了一直在追寻的那种逃离感。巷子里飘着藏寨里独特的味道,一种马粪夹着青草的味道。许多人对这种味道极不适应,而我对这熟悉的气味情有独钟,它时刻提醒着我身处他乡身处远方,而这种环境只有在旅途中才可以遇到。
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房、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大部分都是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据说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到最高处,碉楼四角顺势形成角锋,造成一种气势,最高处的石墙边缘加厚,避免墙表的平面化,增强立体感。房顶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为平顶,三面砌成矮墙;后半部分形成斜山式,覆盖石板或瓦。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很讲究,用上了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浓。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西索民居的经幡并不如其他藏族地区那么多,色彩相对也比较淡。如果你想俯瞰村寨,可以从卓克基官寨旁的一条小路上山,站在山坡上,可以一览西索民居全景。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据说整个民居从远处鸟瞰,便会惊奇地发现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状如“中华结”,代表释伽牟尼的心),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的线条展现的非常清晰,如果你有机会来西索村的话,一定要爬上对面山顶俯瞰一下。
建筑是时代的年鉴,当歌曲和音乐消失的时候,它还在默默地诉说。
从西索民俗出来,再次穿过转经桥,在对面的卓克基古街上找了一家茂县人开的餐馆,看来看去,最终还是点了一份凉粉加一份火锅粉。老板端上来的时候着实吓了我一跳,这分量也太足了点。然而凉粉又麻又辣,火锅粉淡无味。这怎么吃呢?机灵一动,把凉粉在火锅粉里涮着吃,而火锅粉在凉粉里蘸着吃,这样的互补完美解决了午餐,觉得自己有时候真是个天才。
在317上边走边等车,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的身边,司机是个本地小伙子,他问我是不是回县城,10块钱可以稍我回去。一听10元果断上车,来的时候打车还要30元呢。他说是去送退伍的军人了,要返回县城反正也是空车所以才只收我10元。小伙子又问我是不是去看官寨了,还推介了婆陵甲萨遗迹公园给我,说风景不错,不要门票,让我有时间的话去逛逛。车子到了县城,小伙子问我要不要现在去婆陵甲萨遗迹公园,他说他家住在公园旁边,可以顺带把我拉在桥头。于是我在桥头下了车。
婆陵甲萨古城遗址位于马尔康镇俄尔雅村阿木郭土沟西北侧半坡台地上,现存夯筑土木古堡23座,长约一华里多,宽100米,占地6万平方米。古城堡建立时间不详,当地群众称作"保宁官府"("婆陵甲萨"即其藏语音译)。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朝曾于梭磨川置保宁督护府,此23座古堡可能即为保宁督护府遗址。
站立在梭磨河上的索桥上看,梭磨河峡谷两岸石壁峻峭,植被丰茂,梭磨河激流飘荡。穿桥而过,只见沿着河边一条木栈道与河并行,再逶迤而上。山脚亭子里有一个大大的转经筒,藏民正在转经。而在亭子的四个角柱上都有类似算盘珠的东西,我想应该是为了方便藏民们记录转经的圈数而装上去的。沿着新建的栈道路在幽谷里继续往上爬,看样子有很长的路。这里到处都挂满了风幡。栈道旁边是一股清泉,泉水的响声,脆脆地,时而长,时而短,时而有,时而无,时而高,时而低,泉水咚咚地响,穿过树林,欢笑着,跳跃着,溅起颗颗珍珠,洒落在山林的每个缝隙和角落。山是静的,树是静的,风幡飘舞着,泉水轻盈的唱歌着,这一切让这里充满生机。
看介绍,婆陵甲萨遗址,意为保宁都护府,或用泥土筑成的官府。传说是由哥邻国国王在唐朝的帮助下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为了看这些土堆子,也太不容易。因为要爬很长的山路,顶着太阳又背着背囊在高原上爬山,有些吃力。再加上我穿的藏袍有些厚实,很快就大汗淋漓,一步一步往上爬,只因这些土堆子有历史。
从山脊上去,就是第一层土堡。再往上第二,第三层。土堡共有三层,古城堡均由黄土夹筋层叠夯筑而成,据记载共27座。总体构筑略成梯形,分布较规律,各古城堡相距近百米到三四百米不等,占地0.5平方公里,,分大、中、小三种堡垒,现存大型土垒高、长宽各12米,中型者长、宽各11米,高8米不等。沿梭磨河边的台地起,层层分布,首尾相顾,地势险要,扼守河谷,各古城堡垒残存有排列较为有序,深埋竖木的圆洞痕迹。
经专家学者考察论证认为,该遗址无论在古建筑学、军事学领域均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阿坝州境内所发现的分属不同时代的数10座古城遗址中较具典型特征的古建筑,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着这些残垣断壁,抚摸着土堡的墙面,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它们迎风而立,如同一段历史的述说,述说悲壮、述说遥远,日复一日,在高原上,在蓝天下。
马尔康是以原嘉绒18土司中卓克基、松岗、党坝、梭磨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起,所以留下卓克基土司官寨和婆陵甲萨等遗迹。
站在山脊上远眺,可以俯视马尔康县全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一座安详美丽的小城,透过它能走近嘉绒藏族,感受嘉绒藏族风情的迷人和藏民生活的温馨。
马尔康就这样匆匆掠影了,我心随风飘向远方的黑水。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