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6的广州,终于跨入了冬天的门槛,气温降到了10℃以下,冻得我的双手无处安放,但这丝毫没有减轻我要认识老广州的热情。
从长寿路地铁站E出口出来左转,进入宝源路,便已开始了今天的学习之旅。沿途随处可见的满洲窗、三重门(趟陇门)、青砖石脚写满了时光的印记。
满洲窗:这些彩色玻璃当时都是从欧洲进口的,价格相当昂贵。彩色玻璃传入中国后,经过广州艺人的改进,成为一种兼具中西风味的独特艺术形式。然而却从未传到中国北方,成为岭南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
三重门最外一重是脚门,中间的叫趟栊,木头的条数只用单数,因为双数的双字在粤语里和“丧”同音。木头越多越大代表这户人家就越有钱。趟栊之后才是真正的大门。每一重都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听地胆领队讲的真是有意思极了。
青砖石脚的照片我忘记拍了,总之越高就越显这户人家的地位显贵。
走到宝源路的尽头,进入逢源大街,脚踩古老而特别的麻石街,就到达了西关。广州有句出名的俗语,叫作“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句子来源是说,东山向来是广州权势实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是自古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数居住在那里,花飞蝶舞,招摇过市。花园式洋房与西关大屋,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是支撑着整个三十年代广州商业社会的两大缩影。
下图是我们此次同行的几位队友,红衣服的帅哥就是我们的地胆领队洋葱,据说还是单身,哈哈哈哈
荔枝湾大戏台,正面和反面都长得一样,两面都可以表演,两面都可以欣赏。猜猜戏台前面为什么要隔一条河呢?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没有音响,通过水传播的声音比空气传播会更加清晰悦耳。
西关大屋的内部,下图便是西关小姐的闺房,楼下是会客的客厅。据说当时的西关小姐受西方文化熏陶,都比较开放,家长在楼下会客,西关小姐可在楼上隔着满洲窗偷看,若是遇见心仪的男子,便会探出头来,哈哈哈哈哈哈
领队还讲了许多关于西关的大屋的故事,我就不一一叙述了。
我被这幅图逗笑了,哈哈哈
与西关大屋隔河相对的小吃街,卖的都是传统美食,我们没有试吃,味道如何我就不清楚了。
“嘀嘀嗒”的唢呐声在路上响起。我们闻声围过去,只见一只五彩缤纷的大公鸡模型,里面“装着”一位大叔,吹着唢呐叫卖腌榄。据说他所贩卖的“鸡公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州,曾经风靡一时。
进入粤剧艺术博物馆,我们小团队来了一张大合影!
院子里的鱼估计是被喂惯了,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跑
平时表演粤剧的大戏台,偶尔会有演出,然而不巧,我们并没有赶上。
博物馆里展出的模型。
从博物馆出来左转,就遇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打铜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常听到“补铜煲、钛煲”的叫声。恩宁路十多年前就有很传统的铜器店铺,各种手打的铜煲、铜壶、铜盆... ... 不仅可作为手工艺术品欣赏,而且环保、实用。
“吴财记”所在的大同路和隆里是一条古色古香的石板街,街边都是古朴的西关大屋。在被香港美食家评价“广州无西关正宗云吞面”时,这家老面馆依旧坚守着“西关云吞面”的“阵地”。如今已成为网红店的吴财记,食客络绎不绝。
这是我们点的云吞面、炸云吞、猪手,真的很好吃。
东山所在地最开始时只是一片荒草地,叫东山岗,传说是因为明成化年间一个很有权势的太监韦眷兴建了一座寺才得名的。这寺最初叫永泰寺,后来才叫东山寺。韦眷进宫后就曲意巴结皇上的宠妃万贵妃,最终如愿做上了广州的市舶使,专门管理进出国门的船只和缉私。这个职位是个肥差,为了博起好的声名,富得流油的韦眷信起佛来,他在荒坡地东山岗起了一座寺庙,说要拜佛行善,普济众人。
东山的开发,从1900年开始。当时,侵占广州的欧美列强,各自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英、法占领沙面为租界,德国以芳村为据点,美国浸信会就选了东山做发展基地。
在辛亥革命鼓舞下,华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一些人开始返国进行投资。由于东山宗教气氛很浓,生活设施完备,颇合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他们选择了东山。
欣赏完东山的别墅群,再去吃一个民信双皮奶,太美味,以至于我忘记了拍照。行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和队友们一一告别。虽然我已经在广州呆了两年,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广州,我想我还会继续探索!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