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登山原则的出现
                   
                  自从民国60年代的百岳风潮出现之后,攻山头的文化在台湾山岳界的影响力似乎超过人们的想象,在百岳爬完之后,可以再爬一次、二次,或者改爬150岳,甚至有其它的名山、小百岳的陆续出现,台湾的登山界,似乎对「山头」有着特别的情有独钟。 
                   
                  有别于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的登山社团在彼此的荣誉感竞争之下,在百岳之外开辟了另外的战场,也就是「新路线」的开发,在「区域」的概念下,一一踏查该区域中的山脉、溪谷以及人文遗迹。台湾登山者的脚步,也从传统的百岳路线,进而扩散到更偏远、更广大的台湾山岳之中。 
                   
                  当更多人在政府推动国内观光的同时,更多的登山者走过百岳名山的生态之中,而新路线的开发,也让更多人开始进入一些原本几乎没有人烟的生态区域之中,登山者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成为一个被重视的课题,来严肃地对待。究竟登山者对当地生态带来了何种程度的影响,台湾目前似乎还缺少足够的本土实证研究资料,然而,登山者的登山行为如何对环境带来最小的冲击,在国外已经有相当完整的研究与经验。 
                   
                  因此,台湾生态登山学校便希望对国外的理论与经验以及台湾的环境与实践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希望登山者在遥望山头之际,也能够重新看见登山鞋脚下的世界,思考如何善待这脚下的世界,而这样一个对生态环境具有反省意涵的登山行为,我们则称之为「生态登山」。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国外的相关经验。
                   
                  在经过早期的大量砍伐、采矿、开垦之后,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一项重要的法案,称为「荒野保护法案」(Wilderness Act),将美国境内九百多万公顷的土地划入「荒野保护体系」(Wilderness Preservation System),一直到1998这保护区的面积则扩展到一亿三百万公顷,分别隶属于国家公园、森林局、野生动物保护局等等。然而,当生态环境保护的浪潮兴起,进入荒野中从事休闲活动的人口也逐渐倍增,根据计算,从1964年法案通过一直到1994年这30年间,进入荒野从事休闲的人口足足成长了六倍之多,一年达到一千七百万人次(Cole, 1996),不只是从事荒野休闲的人数大量增加,近年来的休闲观念与方式也和从前有了一些改变,「现在的野外休闲者比较不喜欢去一些缺乏维护的步道,也不愿意让倒木任意横躺在路中,现在的休闲者对于更舒适的方式以及更便利的交通易达性,有更强烈的兴趣。」(Cole, 1996) 
                   
                  就在荒野休闲人口急剧增加的情况下,美国的许多荒野开始遭受前所未有的影响:湖水受到严重污染、步道的土壤严重侵蚀流失、营地植被裸露、垃圾散落四处、避难休息小屋四处林立。面对这样的荒野过度使用与滥用的情况,相关主管单位可以采取二种应对方法,一个是加强对荒野的管制,将相关地区加以封闭,另外一种则是教育,让荒野的使用者看见更好的使用方式。于是在1982年,美国的森林局职员Tom Alt创造了一套「没有痕迹」(No Trace)以及「不留下痕迹」(Leave No Trace)等相关的教育课程,希望改变荒野休闲者的休闲习惯,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McGivney, 1998)。也是在这波浪潮之下,例如「除了足迹,什么都不留;除了摄影,什么都不取」、「不留下任何垃圾」等等的标语成为人人琅琅上口的口号。 
                   
                  虽然相关课程带来很大的回响,然而由于缺乏客观的研究以及统一的说法,相关的环境教育讯息显的相当纷乱,让教育者无法有一个整体的说法与理念,于是在1993年美国政府的四个相关部门,包括国家森林局(U.S Forest Service)、国家公园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国家鱼类与野生动物保护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以及民间的非营利团体「国家户外领导学校」(NLOS, 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共同签署了一份备忘录,承诺共同发展并推广「不留下痕迹」(Leave No Trace,简称LNT)的教育课程(McGivney, 1998)。于是,在NOLS以及各部门结合资深的生态学专家与登山辅导员、森林处职员等专业人才,发展出LNT的六大要点,并以此作为日后推广的统一版本。 
                   
                  到了1993年的户外休闲高峰会议,在NOLS的号召之下,为了推广LNT的理念,募款成立了「LNT. Inc」非营利组织,透过组织与专职人员让教育推广更有效率。 
                   
                  LNT成立之后,增修了部分内容,便成为今天生态登山的七大要点(LNT官方网站http://www.lnt.org/) 
                

  ◎生态登山原则的内容与讨论
                   
                  一、事前充分的计划与准备 
                  1. 必须了解你即将前往旅行的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相关的特殊管制规定。 
                  2. 对于严峻的气候、可能的危险以及紧急事故的应变要有充分的准备。 
                  3. 规划你的旅行日期,避开尖峰的热门时段,降低对当地环境的集中负荷。 
                  4. 以小队伍的方式进行旅行,将大团体拆成4-6人的小队伍。 
                  5. 使用地图与指北针定位,减少路标、旗帜或岩壁图说的使用。 
                   
                  讨论: 
                  要完成一趟具有生态登山意识的登山行程,事前的沟通与共识是成功的关键。就如McGivney(1998)所说,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愿意为生态的保护尽一份心力,只不过不清楚怎样做才是对的,就好像急救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对伤者有所帮助,但错误的知识与观念,反而让好意徒增

伤害。因此,如果每一支队伍在上山之前的行前会议之中,领队能够引导队员至生态登山的方向,唤起大家对山林原本的热情,达成共识之后,进行生态登山式的攀登,便水到渠成,甚至队员的热情还比领队来的强烈。 
                   
                  达成共识之后,便需按照生态登山的原则,进行器材、行程以及装备、粮食的准备,例如事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当地是否有特别容易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以避免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造成伤害。并事先了解行程当地的生态特性,据此来安排适合的活动型态,例如是否扎营、是否生火、是否避开尖峰时段、避免大团体等等。装备部分则需携带相关的小铲子、滤网等等。 
                   
                  因此,关于事前准备的部分,其实在台湾的情况与国外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落差,几乎可以完全应用在台湾的登山环境与文化之中。 
                   
                  二、在能够永续的地点上旅行和露营 
                  1. 永续的地点包括既有设计好的步道、露营区、岩石地、砾石地、干草原或者雪地。 
                  2. 露营至少要远离湖岸或河岸60公尺远的距离以保护当地的水生环境。 
                  3. 好的扎营地点是用「寻找」而来的,而非「创造」出来的,扎营在与一般不同的地点是没有必要的。 
                   
                  在较热门的旅行地点时: 
                  1. 集中在既有的步道系统与扎营地点活动 
                  2. 沿着既有的步道中央行走,踏着相同的足迹前进,就算是积水或泥泞也不改变步径。 
                  3. 尽量缩小营地的规模,尽量在植被已经消失的地方进行活动,而不要再制造另一个没有植被的地方。 
                   
                  在较原始而少人去的地点旅行时: 
                  1. 尽量分散人为的使用与干扰,避免制造出新的路径与营地 
                  2. 尽量避免扎营或使用那些人为干扰对生态刚开始产生冲击的地点,避免冲击的扩大与持续。 
                   
                

  关于扎营
                   
                  台湾传统登山文化中,对于扎营地点的选择基本上是以安全与舒适为主要的考虑,并没有对生态环境给予太大的关怀。在传统的百岳路线上,基本上已经有许多的传统营地,为了避免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使用旧有的营地是大致上的原则,然而,有些既有营地就位于水源的旁边,长期下来对于水源的污染将很可观。例如七彩湖营地、白石池、蛋池等等,传统的登山者皆就地扎营在湖畔,也因为在湖边扎营,使得卫生处理、清洗锅具等等动作势必也会在湖边进行,对水质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甚至在南二段的拉库音溪山屋的厕所,就建造在溪流边,让排泄物直接流入溪水,更是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极不良示范。 
                   
                  营地选择之后,传统登山者常常会为了舒适的原因,将营地加以「整理」,也就是整地和除草的工作,将地上的石头、树枝搬开,将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如果改以生态登山的观点,登山者原只是山林的过客,除非真正影响到安全等原因,实在没有必要将周围林木一一砍除,只为了自己的舒适。而搬移的石块也应该回归原状,保留该处原有的自然景观。 
                   
                  至于冷门路线的情况,由于当地少有人迹,扎营的方式便应该寻找不同于前人的扎营地点,让当地的植被可以获得舒缓喘息的机会。 
                   
                  因此,生态登山的扎营方式在台湾的登山环境与文化之中,其实并没有不可行的地方,端看登山者的观念而已。 
                   
                  依照LNT的原则,登山的行进方式有污染集中以及污染分散二个原则,在人多的热门地区,行走在既有的步道上,让登山者践踏造成的影响集中在规划的计有步道上,降低对周遭环境的影响,这一部份基本上在台湾实行起来并无问题,只是国人常常不以为意,忽略了一些细节。

  关于行进的方式
                   
                  首先,登山常见的之字形步道,依然存在许多快捷方式(例如雪山的步道),错综复杂的快捷方式,造成当地植被的严重破坏,土壤流失裸露,生态与景观的破坏相当严重,有必要让登山者了解这些不当行为的后果,引发其爱护山林的心,才有可能改变这些行为。 
                   
                  其次,在许多热门的百岳路线中,由于攀登人数实在太多,原有的既有步道因为过度的践踏造成地基下陷,而常常积水或形成泥巴,许多登山者为了避开积水、下陷和泥巴,便在旁边另行开辟新路,而造成新的土壤流失与植被的破坏,长久下来,步道不断向二旁扩张,植被的破坏也不断扩展。由于不知道一时便利将带来的影响,许多台湾的登山者在教育不足的情况上山,无意中的行为都将造成伤害。 
                   
                  至于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登山,例如中级山或其它冷门路线、创新路线,依照LNT的原则是要采取「分散」的方式,避免开出一条新的路迹,让后人可以依循,而破坏了当地的原始生态与景观。然而,在台湾的情况却不可能如此进行。由于台湾山岳常常植被茂密,如果队员都四散行走,势必耗掉许多时间与能量,也可能反而对当地生态带来更多的破坏。 
                   
                  唯一要改变的应该是传统的「砍路」文化,在路迹不明的丛林之中,台湾的登山者为了「造福后人」,常常挥舞山刀清除路旁的植被,希望开出一条明显的路迹,让以后的登山者可以走起来更加便利。如果以生态的观点作为思考的出发,登山者维护当地生态、景观的原貌应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登山者应该以能够通过为原则,尽量不影响到当地植被生态。 
                   
                  就以中央山脉著名的南三段为例,虽然部分的路段几乎

没有路迹,密生的杜鹃又让人行走困难,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原始的生态环境,让南三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生态相,甚至成为台湾最原始的高山丛林。如果今天为了登山者的「安全」与「便利」,硬是挥刀砍出一条宽大的路径,虽然让之后的登山者走起来较为轻松,但南三段独特的登山景观却在同时荡然无存了,而络绎不绝的登山者也将势必影响到当地珍贵的动物生态。 
                   
                  因此,在生态登山的原则之下,当国外的登山者连走路方式甚至鞋子形式都在研究其对环境的影响,台湾的登山者应该开始学习跳脱登山者本位的思考方式,以生态为出发点,来思考该如何「走路」。 

  三、适当的处理垃圾
                  1. 将所有垃圾打包起来并带出野地,详细检查营地或休息点是否有遗留的垃圾或食物残渣,记得将所有垃圾、剩菜以及饮料带出野地。 
                  2. 办事的艺术 
                  3. 要大号的时候,必须在距离水源、营地或者步道至少60公尺以上的距离,挖出一个20公分深的洞来进行,事后并加以掩埋,并伪装、恢复成原来模样。 
                  4. 要记得将办事后的卫生纸或其它卫生用品带出野地。 
                  5. 如果要洗澡或者清洗餐具,必须提着水到距离水源60公尺以上的地方进行,并使用少量的可生物自然分解的肥皂。并在菜渣过滤之后,再将洗过的水倒掉。 
                   
                  讨论: 
                  关于垃圾的处理,台湾登山界也常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论调。不能腐化的垃圾必须带下山「应该」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可腐化」的垃圾是否要带下山? 
                   
                  常常在山上听见许多人说「食物、果皮、卫生纸这些东西一下子就腐烂了,还可以成为大地的养分呢!」,遂依此成为乱丢垃圾的理由。生态登山的基本观念,凡是不属于这里生态环境的,就不要影响到它原有的面貌与生态。因此,人类的食物不仅使景观变得脏乱,更有可能影响到当地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况且,就算果皮会腐烂,也是好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这之后的登山者便得一路看着果皮上山了,这是不尊重其它登山者权益的作法。 
                   
                  关于卫生处理,生态登山推广不使用卫生纸的卫生方式,否则也要将使用过的卫生纸带下山。根据国外的研究(McGivney, 1998),在高山上干冷的气候之中,就连埋在土里人类的排泄物经过一年都依然存在,更不用说卫生纸了,因此,将卫生纸带下山或者使用天然的树叶苔藓,才是登山者负责任的作法。 
                   
                  至于厨余的部分,这牵涉到上山前的准备,粮食应该做精准的控制,才不会发生剩一堆面饭往山里倒的情况,每次经过热门路线的山屋,几乎都可以看见一堆堆的厨余倒在不太隐密的角落里,形成景观上的极大破坏。生态登山的原则,所有食物都要吃完,以免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而锅碗清洗的方式,最好是连细小的菜渣都吃进肚子里,否则,也必须使用滤网加以过滤,在将菜渣装入垃圾袋中带下山,以免对水源与环境造成污染。 
                   
                  垃圾的处理看起来似乎只不过是「不留下任何垃圾」而已,但是要做到这样,其实必须注意到许多细微的小细节,才有可能达成任务。而这些生态登山的方法,在台湾的登山环境与文化中,并没有任何实行上的困难,只是意愿、理解与责任感的问题而已。

  四、将你发现到的任何事物回归原状
                  1. 保存过去的原貌:对于古老的历史或文化的遗产和物品,可以仔细观察检视,但不要加以触摸。 
                  2. 将你所发现的包括岩石、植物或其它自然的东西,保留你发现他们时的状态。 
                  3. 避免引入或带来非当地原生的物种。 
                  4. 不要建造任何建筑、家具或挖掘沟渠之类的人造设施。 
                   
                  讨论: 
                  生态登山的原则之一,便是要将发现到的事物回归原状,这项原则起源于保护美国的许多珍贵的印地安人遗址与文物。在台湾,喜欢探勘古道遗址的山友则必须面对此一同样严肃的问题。台湾的古道经常会经过许多古老的原住民部落遗址或是日本、清朝的军事遗址,在这之中,不管是一片一瓦,或者是半掩埋在草丛瓦砾之中的瓷碗、酒瓶等等,其实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登山者应该让这样的文化景观保留原状。 
                   
                  或者有人或说,与其让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坏掉腐朽,不如带回去珍藏,这样的说法,就如同看见珍贵的野生兰花,便拔回去养植一样,纯粹站在自己利益为思考出发点,值的批评。珍贵的文化遗址,如果政府尚无法加以保护,登山者应该设法让它保持原有样貌,让其它的有心人也有机会看见这珍贵的文化景观

  五、将营火的影响减到最低
                  1. 在野地里营火可能造成持续性的影响,尽量使用轻便的炉具来炊煮,并在夜晚享受蜡烛的照明情趣。 
                  2. 在准许生营火的地方,使用既有的炉架、炉灶或既有的生火地点。 
                  3. 只捡拾散落在地上可以用手折断的树枝,生一个够用的小火就可以了。 
                  4. 将所有的树枝和木炭烧成灰烬,将余火全部熄灭之后,再将冷却的灰烬加以分散,恢复旧观。 
                   
                  讨论: 
                  营火在台湾的登山文化中依然存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几乎每一个传统或非传统的营地,都因此在草地上烧出一个个焦黑的窟窿,再变成垃圾的集中地。其实高山上可以烧的木材原本就不多了,加上登山的人潮,其实已经没有可以捡拾的枯木可以当燃料了,最后,有的登山者为了「造福后人」,就开始砍伐附近的活树,丢在营地旁成为“哭”枝,让后人有柴可烧。 
                   
                  高山的树木生长不易,在短时间

被砍伐是很可惜的事,也将严重破坏高山的生态环境,就算是枯枝也可能是昆虫的家园或是土壤养分的循环来源,因此,台湾的登山者实在有必要重新思考营火的必要性,如果大家都有足够的保暖衣物,是否便能改以蜡烛灯或者营灯来替代营火,还给高山一个不被破坏的景观,值得大家思考。 
                   
                  此外,由于营火的善后没有处理,用石块围成的火圈,加上没有烧成灰烬的木炭,暴露在营地上,不但形成脏乱的景观,更会吸引其它人将垃圾丢进火圈之中,因为想说之后有人会起火,将这些垃圾烧掉,便因此成了一圈圈的垃圾场,甚至许多铁灌、瓦斯罐等,烧不掉的垃圾只好一直留在高山之中。 
                   
                  为了台湾高山的生态,实在有必要重新反省烧营火的习惯与方式,就算当地有足够的木柴,也必须在烧完之后,让景观回复到之前的模样,而看不出有烧过营火的痕迹,这可以参考国外生态登山的营火方式。

  六、尊重野地的生命
                  1. 在适当的距离之外观察野生动物,不要跟踪或尝试接近牠们。 
                  2. 绝对不要喂食野生动物。喂食将破坏牠们的健康、改变牠们的自然行为,并且使牠们暴露在掠食者与其它的危险之中。 
                  3. 小心储存自己的粮食与垃圾,以保护自己与野生动物的安全。 
                  4. 随时控制好自己带来的宠物,或者干脆不要将宠物带至野外。 
                  5. 在某些特别的时候不要去接近野生动物,包括求偶期、筑巢、生育、照顾幼子,或者冬天的时候。 
                   
                  讨论: 
                  在台湾,登山者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因为相关的研究付之阙如,到底登山者的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如何的影响,尚未有明确的研究出现。目前,只能从垃圾的控制以及尽量不去干扰其活动为主要的生态登山原则,例如山庄附近的垃圾,常常吸引许多乌鸦、酒红朱雀、金翼白眉和黄鼠狼等小型动物前来觅食,相信这样的行为已经对其原有的生态习性产生改变,至于后果是什么,则尚待相关研究证实。 

  七、尊重其它旅行者的权益
                  1. 尊重其它的旅行者,并保护其它人旅行经验的质量。 
                  2. 保持应有的礼貌,让道给其它也在在步道中的旅行者。 
                  3. 在离开步道或其它人的地方扎营或休息。 
                  4. 让自然的当地声音成为旅行的声音,避免喧哗或制造噪音。 
                   
                  讨论: 
                  生态登山的原则最后一项,便是要尊重其它登山者的权益,这项原则在台湾也是相当值得努力推广。每次在热门百岳的山屋里,总是人声鼎沸,或者为了攻顶,半夜就起床煮早餐,而忘了旁边还有其它尚未起床的山友,大声喧嚷的情况可说早已见怪不怪。 
                   
                  生态登山希望保持山林的原貌,也希望上山来能够细细欣赏山岳的生态之美,或许是深山莺的叫声,或许是云雾飘渺的静谧,登山者应该留给其它人一点体验自然的机会,而不该以自己的方式,剥夺别人享受山林的机会。 
                   
                  国外的生态登山原则甚至还会注意到穿着与帐棚的颜色等等,鼓励大家尽量穿着与自然色系相同的衣物,以面造成视觉上的突兀感,这样的观念,和台湾传统登山界鼓励大家穿着「鲜艳」的衣服,方便在山难时求援的观念可说是大相径庭。 
                   
                  在山里,相信大多数的登山者或旅行者的目的是要享受山林的感觉,而非将都市的生活方式搬到山上,如何让自然保有其原本的气质,原来也需要登山者动动脑筋才行。

愿人和自然,和睦相处!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