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


    贵州省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支系有15个之多,苗疆古风至今犹存。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话: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春末夏初,我们十几个摄影人在黔东南、黔中和黔西南地区,见识了各异的苗寨风情,一直为苗族人民热情的迎客仪式、奇特发式和他们原生态的生活习俗而兴奋。
                    进寨要喝酒吃肥肉  
                    6天行程,我们的车在喀斯特峰林丛中的山路上蜿蜒缓行了1500多公里,领略着车窗外一座座相对独立的山峰,不即不离,成群连片的壮观景色,就好像进入了喀斯特王国的天堂,全然忘却了汽车的颠簸摇晃。  
                    我们从一个苗寨穿越到另一个苗寨,这些建在半山腰的苗寨,据说都是为躲避战乱而从外面迁徙进山定居的。深山丛林中,人迹稀少,即使是今天,也只有能行驶摩托和农用小型汽车的沙石路。因此,像我们这些探奇好摄者进寨都是贵客了。苗家人的好客以及他们特殊的迎宾方式早有些许耳闻,但第一次亲身体验,还是令我始料未及的。  
                    苗族,在少数民族中人数排名第五,支系却多达60多个。苗家人迎接客人进寨,一般都是身着盛装的妇女在寨口站成一排,有的用红绸带,有的是长板凳,拦住路口,用他们特有的劝酒“工具”——苗歌,请客人喝酒。你不喝,她们就端着酒碗,有的是用牛角做的酒杯,一直唱到你喝了才放你进寨。在苗族的习俗中,迎宾酒只能自饮,不能回敬和转敬。一般是喝3碗,表达的意思是:第一碗,为你接风洗尘;第二碗,你的到来将为我们带来好运;第三碗,相逢是缘,祝你万事如意。这些酒都是他们自己酿造的米酒,度数不高,但三碗下肚,没点酒量的也是要头晕的。

                    距紫云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2公里多,有个团坡青苗寨。青苗,就是一种身着黛青色服装的苗族的统称。  
                    我们是下午到达团坡的。一下车,就见寨口摆了2张长板凳,大酒碗已摆开,还有两盘切成片的肥腊肉。10来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和姑娘端着酒碗唱着歌,拦住了我们。客人要进寨,必须喝一碗米酒,吃一片肥肉。我自认为一碗米酒不会难住,哪知道他们的米酒也很“凶”,少说也有30多度。更困难得是那片肥的没一丝瘦肉的腊肉,含在嘴里,咀嚼的满嘴是油,一时难以下咽,真想找个没人处吐掉,又怕辜负了苗家人的一片心意。我看看我们的同行,大都皱着眉,一脸的痛苦。满以为可以进寨子了,谁知10几个妇女手拉着手,仍不让我们进寨。中间一位操着像外国人学说的普通话对我们说,我们唱了这么多歌,你们也得唱一首歌!实在是推托不掉,大家齐唱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欢歌笑语中,我们进寨了。  
                    在一棵大树下,已有盛装的男女老幼聚集在那里。男的吹着芦笙,女的唱着苗歌,虽说我听不懂她们唱的是什么,但从她们洋溢着笑容的脸上,我能感受到她们的热情。2个男子扛来了几根竹竿,准备跳竹竿舞。竹竿舞,是苗族青年在喜庆聚会时的一种舞蹈,体现了苗族乐观、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在苗族,“小到开步走,老到九十九”,都能跳上几步。她们邀请我们一起跳,望着有节奏的上下摆动的竹竿,
                    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谁也不敢越“雷池”。同行的二位大学生跃跃欲试,在一旁踩着节拍,试了几下,也马马虎虎跳过竹竿群了。  
                    原以为看看她们表演是轻松的,哪知道最后一个节目竟是敬酒歌。二个盛装的少女在芦笙的伴奏下端着酒碗,边舞边唱,“看中”哪位客人就得喝,于是,就出现了热闹的灌酒场面。  
                    奇特发型里的传说  
                    此次贵州苗寨之行,我不仅看到了苗族千姿百态的装饰,还见识了苗族不同支系妇女的发型,并听她们讲述了发型中的一个个传说。  
                    紫云县新驰烂木冲自然村,周围被喀斯特峰林包围,仅一条狭窄的山路与外界相通。我们的中巴车在泥泞的盘山路上像蜗牛一样缓缓行进,离村还有几百米,车再也无法前进,于是就步行进寨。  
                    这里居住的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大花苗。和许多村寨一样,年轻的都走出大山到城市打工去了,寨子里只有中年妇女、老人和孩子。我们这些抗着“长枪短炮”的引起了她们的好奇。当地摄影家协会主席经常来,与她们熟悉了,从他与几个妇女交谈的手势看,大概是要她们梳一下头。

                    天下着细雨,三个苗家妇女就在门口为我们展示了头上功夫。她们把长发往额头上梳,盘好,在中间放上一个竹子编的笼子再把头发均匀地缠在外面,梳成一个夸张的高髻,不插一件饰品,一个宛如喀斯特小山峰的锥形发髻就立在了一位妇女前额顶上。其中的一个说,这样的头饰是远古时为了躲避战乱,把金银细软藏匿在头上,财产容易得到保全,之后便延续到现在。而未婚女子的头饰更特别,用两股青色线团,配红白色花边扭成极为夸张的假发于头上,前隆后低,拖于脑后,现在会梳这种头饰的人也不多了。难怪当地的小孩也对这种发型感到新奇。

                      
                    如果说“大花苗”妇女的这种发型是为了藏匿宝贝,那么,“古董苗”妇女的发型则另有它的功能。“古董苗”也是苗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居住的寨子位于紫云县城西北,是一个峰林环绕,海拔1450米地势较为平缓的半山腰。他们是夜郎竹王的后裔。有了“夜郎自大”的教训,他们向世人示弱,避免再遭灭顶之灾。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他们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这个寨子的妇女发型分便装与盛装。便装就是在前额挽个“螺髻”,插红木梳。在寨子路口看到“拦路酒”的妇女只有一人是盛装,其余的都是便装。为了详细了解“盛装”发型,我们请村主任罗先生的夫人梳一个。那位已是“盛装”的妇女施展了绝活。她用一根40多公分长,两头尖尖的的竹片插在螺髻发内,其它的头发绕竹片下垂成三角形,犹如船帆一样。我问罗夫人,这个发型有什么来历。她说,听老一辈的讲,祖先战败后逃命,分散躲避,大家约定以梳子为凭。梳子一分为二的是大哥之后,其余的是弟弟的后代。但真正的作用是战乱年代妇女在危急时刻用插在头发上的竹扦来防身的。  
                    在黔西六枝特区梭嘎乡,海拔1400至2000米的大山深处,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支系---长角苗。“长角”是指女性独特的长牛角状头饰。

                    在细雨蒙蒙中,我们的车停在了寨口。一下车,队伍中几位就大叫“哇,太美了!”。只见20多个穿着鲜艳的服装,头顶大大的,弯弯的牛角状“帽子”的女孩一字排开,她们中年龄小的五六岁,大的也就十五六岁。站在中间的3个少女拿着牛角制成的酒杯,唱着歌欢迎我们。  
                    这样的发式或许只有到了现场,你才会感到惊艳。一个姓熊的姑娘搀着邻居家5岁的孩子,她告诉我,今年16岁了,在乡里上初中。我问她头上的发饰有多重?她说大概有六、七斤,项圈是铜制的,也有二、三斤重。这样的装饰,只在节日或有喜事时穿。与几个女孩交流后得知,这种发型,传说是为了吓唬林中野兽。我相信,现在的孩子是不会梳理这样的发型了。据说,以前所使用的可都是真发,孩子们从小便会将母亲平日里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并一代代传下去。为了使发型显得更加庞大,现在,长角苗的女人们所盘的发髻全部是黑色的毛线了。在现场,我亲眼目睹了一个母亲为赶来参加表演的女儿梳妆这种发型的全过程。她先在头上固定上一根30多厘米长、形如牛角的两头尖尖的大木角,将头发盘在脑后,再在木角上把黑色毛线盘成巨大的“∞”字形,用白毛线挽紧,牢牢地稳置头顶。同行中,不知谁说,真像“格格”。是啊,从她们的背影看,确实是至高无上,雍容华贵,一种“殿下”般的气派。  
                    他们留恋山洞生活  
                    经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朋友感叹现代文明社会生存的压力,向往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黔西南,就有这样的一个苗族部落,依然穴居在原始的洞穴中,安逸地享受着远离俗世红尘的那份“洞天生活”。为什么?只有当你走进这个叫“中洞”的洞穴,才会感受到其中的秘密。

                    “中洞”,属于紫云县水塘镇,在格凸河峡谷的丛山峻林里。我们的车在一个山坡上停下,因为这里已是公路的尽头了。我们站在一块标着“中洞”方向的路牌下,望着山谷中若隐若现的峰林,一条委蛇于山林之间的青石阶梯消失在远方的树林。向导说,沿着石阶走到底就到“中洞”了。  
                    上上下下,走了30多分钟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望到的还是石阶和树丛。一位从里面出来的农夫说,马上到了。又走了10多分钟,爬上一个垭口,眼前豁然开朗,阵阵山风带来一丝凉意。远远望去,一只巨大的眼睛嵌在远处一座高高的山峰之中,向导说,那就是“中洞”。与它同一山面上的左上右下各有一个洞,为“上洞”和“下洞”。天阴沉沉的,那只“眼睛”,隔着空旷的山谷和我们对峙着,我们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仅仅是一个山谷吗?  
                    又走了约20多分钟,到达了洞口,当时的感觉真像是在梦镜。如果不是洞口那显眼的卫星天线,我还真以为是穿越了到了中世纪。洞宽一百多米,长二百米,高五十米。洞内宽敞高大,地势平坦,凉意袭人。越往里走,光线越暗。我一直走到洞的尽头,爬上高坡,俯瞰洞口,一丛丛翠竹绿树,仿佛天然的庭院柴扉,逆光下的洞穴更显神秘。  
                    可能是因为采光和空气的需要,大部分的居所都是建在靠近洞口处。房子用竹席等搭建,没有屋顶,巨大的洞穴已为他们担当起遮挡风雨的责任。居所中间有一个是当地政府“财政扶贫小水池建设工程”建的蓄水池,蓄积的山泉供居民饮用。原有的一所洞中小学已搬走了,我只见到空空的没屋顶的教室和孤零零树立着的简易篮球架,想象着当时朗朗书声在洞中回旋时的景象。

                    洞里现居住着17户苗民,是一个自然村。前几年,政府为他们在山谷盖了房,官员们现场指挥他们搬出洞穴。可政府的人一走,苗民又陆续搬回了山洞。这真是个让都市人不解的谜。63岁的罗大爷一番话使我对他们乐居洞穴有了一点感悟。每当天气晴好,罗大爷总会坐在平坡的石头上俯瞰山谷,远眺大山。政府盖的新房也有他一间,可他说不喜欢。山洞里冬暖夏凉,不用空调,又有山泉水喝。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习惯了,舍不得离开啊!我陷入了沉思,“祖祖辈辈”就是传统,“习惯”是一种情怀。是啊,只要有生息延绵的地方,无论美丽、繁华与否,只要安宁和存在,就是家园,就是心中的天堂。  
                    
                    
                     
                      

    举报

    本篇游记共含0个文字,0张图片。帮助了0名游客

    游记目录

    • 01 / 默认目录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微信扫描二维码👆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2025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