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拍摄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换句话说,一幅好的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在众多的摄影人中,当然更多的是在初学摄影的朋友心中萦绕。针对平时自己在观赏众多摄影佳作中受到的启迪,再结合自己的摄影创作实践,联想到当今国内外摄影赛事的评审,慢慢地悟出这样一个体会:
优秀的摄影作品=题材 机遇 技术 审美能力 表现手法
首先是题材。所谓题材,个人认为就是作品所要反映或表现的一种对象。比如战争题材,环保题材,社会生活题材,自然风光题材等等。这些题材又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小题材,如社会生活的题材中可以分出文化娱乐的题材,医疗卫生的题材,民俗宗教的题材等,自然风光的题材也同样可以分出名山大川的题材,戈壁沙漠的题材,江南水乡的题材等等。
题材可以很宽泛,也可以很狭小。一个好的题材往往可以使一幅作品在内容的表达上以其特定的内涵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在世界级的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中,一些反映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热点新闻如中东黎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相关的作品,就会因其独特而新颖的题材在评选中占尽先机,拔得头筹。同样,当年国内解海龙的一组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题材,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强烈撼动了社会,由此产生了“希望工程”,名噪一时。在风光摄影领域,一些反映西部大气磅礴、雄浑壮丽的片子也相对更容易打动评委的心,从而引得众多的摄影者向往西部、趋之若鹜。
相对就题材的比较来看,沙漠的胡杨与河边的垂柳,前者往往更容易出彩。西藏的喇嘛与浙江的和尚,前者也肯定更胜一筹。可以这么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往往能使一幅作品在创作伊始就因为已经奠定了一个不错的表现对象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用于摄影创作所需的题材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如何在这庞杂繁多的题材中去选取能够让观者眼睛一亮的东西出来,也就是说在社会文化生活或自然人文景观中挖掘出一些能够切中时弊的,鲜见奇特的题材出来,亦就成为一个摄影者所应该具备的敏锐眼光和职业素质的基本条件之一了。
接下来再谈谈机遇。摄影与其被称为“姊妹艺术”的绘画所不同的特征是瞬间成像。它往往受到时间、空间、气候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绘画可以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画室里就能凭画家丰富的想象随意添彩。而摄影则必须在当时当地特定的环境里进行创作,主观愿望不可能去随意主宰客观场景的变化,只能在被动的等待中去主动地抓取一些稍纵即逝的物象变化,也就是等待所谓的机遇的出现。在创作过程中,有时即使拥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题材,来到了一个十分神奇而美丽的地方,但由于天公不作美,没有及时地出现理想的光线,或者其他可以用来渲染场景的物象,也就只好留下遗憾,或者继续等待,或者扫兴而归。而有时,虽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但由于一个意外的机遇有如神仙赐福般的在你正需要的时候降临眼前,引得怦然心动,甚或一阵狂喜,于是激情奔涌,于是忘记一切... ... 只想着把这昙花一现的场景迅速而又贪婪的记录下来。很多人都去拍过云南的梅里雪山,这个题材已经显得有点审美疲劳,几乎都是相同的视角在表现着那座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峰。有的光线平平,缺乏生气,观之索然无味;而有的则色彩诡谲、神秘,影调强烈、醒目,再辅以晨雾缭绕,云彩飞扬,画面直逼眼球,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唯有抓住机遇,使理想中的光线、色彩及天象赋予画面激动人心的丰富的摄影语言产生,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一幅难得的佳作。
记得2005年有一幅全国获奖作品《瞧这一家子》,画面中,一辆飞驰的摩托车上坐着一家三四口人,旁边紧紧跟着一条四蹄腾空拼命奔跑着的小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正是因为这条小狗,使画面陡增情趣而得到了评委的青睐。据作者介绍,当时在构图的时候,仅是一辆摩托车,这样的画面很平常。但突然一条狗窜进了画面,作者眼捷手快,迅速捕捉到了这一天赐良机,从而成就了这幅作品。1998年冬天,我在拍摄《寒江独钓》的时候,正是恰到好处的出现了一条小舟,从而被我及时捕捉并永远定格在了胶片中。当时,我在浙江建德新安江边拍摄。清晨,江面上弥漫着团团白雾,我拿起相机取景、构图。远处一抹山峦在江雾中若隐若现地逶迤,近处,画面的右下方静静的靠泊着几条尚未苏醒的渔船。整体构成一幅很有江南水墨风情味的画面,可惜感觉在画面左侧缺少了点什么,显得过于空旷。正想间,一条小渔船穿破晨雾出现在江面。一阵激动,也顾不得多想,赶紧左右移动,构图、测光、对焦一气呵成,等到小船进入理想的位置时,果断按动快门,定格。片刻工夫,小船就隐没在一团又一团的浓雾里消失了。正因为这条小船,成了画面的点睛之笔而使这幅作品陡然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