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温州知名的旅游景点,大家首先会想到的一定是雁荡山和楠溪江。确实,这应该算是温州的两个最著名的招牌老景区了。而与这两个久负盛名的景点相比,我们这次这条路线所经到的3个景点,则相对要小众地多了。永嘉林坑,文成红枫古道和泰顺的廊桥,可能很多人会是第一次听说吧。那就借此机会,跟着我们这回悠游温州的19名游侠的脚步,去那边一探究竟吧
林坑位于永嘉县黄南乡境内。最初是因为香港凤凰卫视副台长,号称“中国航拍第一人”的赵群力,在此地不幸殉职而声名大振,从不知名的小山村转为驴友们热衷的旅游热点的。然而林坑并非徒有虚名,它有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所幸未遭过度开发,那些造型玲珑剔透的木屋至今仍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古朴自然。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和谐统一。村中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白云时而缭绕,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白云缭绕,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绝妙的乡村美景。越深入,越是惊诧于这天斧神工般的杰作。
我们是赶夜路在将近半夜12点到达林坑的,分完房大家都直接去睡了。只是这里的公鸡都很励志,从半夜一点多就开始叫个不停,所以大家这晚上都睡得非常地精神抖擞啊啊啊
“红枫古道,江南少有。存之不易,堪称佳景。”红枫古道之名源于浙江文成。每到深秋,万物萧索之际,文成的山岭上却因有红枫的点缀而显得生机勃勃。但见古道与红枫相映、霜叶与秋絮翻飞;沧桑中透着几点浪漫,热烈中带着些许寂寞,引得无数男男女女,寄情相思。
浙江文成红枫古道多、长、奇、丽,均修建于元明时代,经历代积累和不断的修复,遍布文成,连通文成的大镇小乡。文成境内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红枫古道尚有七十余条,共计古枫3000多棵,几乎乡乡有红枫古道,其中县城大峃镇周边即分布着十来条,最为著名的是大会岭、龙川岭(五十二岭)、松龙岭、岩庵岭。秋日丹枫似火,红枫与古道一同蜿蜒盘绕在群山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秋末冬初时节,岭上攀岭赏枫者、竞先拍照者摩肩接踵,燃起文成旅游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次我们造访的是其中著名的一条古道:松龙岭古道
松龙岭古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沙垟村至
里阳乡
垟外村猫狸塘,南北走向,明清古道,全程约2.4公里。古道上通里阳乡,下达大峃镇、
泰顺县
、
玉壶镇
、平阳县。古道路面主要以规整
条形
桃花石铺就,多拐,中段保护完好,以古色的圆石拼成,极富韵味。古道两旁遍布多种名木古树,以枫香为主。沿途有竹林、农家乐、高山民居、徐三公庙、龙儿头路亭、金畔相公殿等人文景观,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途中香枫旁设有
水井
,有条石做成的坐登,供
路人
休息。
古道上的模特,借摄影团的光偷拍下
接近山顶,可以俯瞰大半个县城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历史上的泰顺,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们出外行走十几里都难以见到人烟。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桥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护木材建造的桥梁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蚀,而且起到风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桥还有供人暂居的房间。然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实际上木
拱桥
并没有“蜈蚣脚”。
泰
顺
境内
保存
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
拱廊
桥达30余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
《清明上河图》
中虹桥结构的再现。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也迎来了泰顺廊桥特色旅游的热潮。
溪东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
溪东桥距北涧桥约一里,因横跨东溪而得名。桥的另一侧是一抹远山,近处是两座较高的山峰,一为狮子峰,一为将军峰。据当地人讲,此桥及周围环境正处于“将军逗狮”的风水模式。在这远山的衬托下,溪东桥更显秀美、轻灵。
北涧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庆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桥长51.7米,宽5.37米,净跨29米。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古树掩映,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风景画。
北涧桥头有许多商业店铺,是村民们的商贸场所。桥的东边原来有一座戏台。按当地的风俗习惯,年初时,乡民们要到临水殿、陈大翁宫里许愿,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合家团圆。到了年底,就进行还愿,并且还要抬陈十四和陈大翁的神像到北涧桥头的戏台前看戏。这个活动前后历时四天。
采用编梁式构造的北涧桥气势如虹, 桥屋也是廊桥工匠们精心构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从功用来讲,增加了桥拱的压力,使之更稳固;也起到了防护风雨的作用。同时,桥屋各部位的艺术处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屋脊装饰等,增加了桥梁的整体美感效果。
仙居桥
位于罗阳镇东北的仙稔。始建于明,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桥长41.83米,宽4.89米,高12.6米,跨径34.14米,桥屋18间,昔日扼为温州大路的要冲。
踏上泰顺著名古道“温州大路”罗阳至仙居的一段,沿途可看到许多具有深厚内涵的文物。仙居清代文人张天树曾作一首瑰丽的长诗描绘古道景物,题为《仙陵古意》,诗云:“罗山日暖春花吐,迎春门接仙源路。三阳过处是石亭,杨柳湾深锁烟雾。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松林隐隐隔烟村,此中应有高人住... ... ”。 “三阳过处是石亭”,端庄浑朴的石亭伫立在山间距今已有480多年,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过了石亭,沿着逶迤陡峻的石阶山道往下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高低岭尽见清溪,长空一道飞虹度。”句中的“飞虹”就是遐迩闻名的仙居桥了。仙居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现桥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泰顺现存廊桥中历史最长、跨径最大的一座木拱桥。 “凌虚千尺驾飞桥,势控长虹挂碧霄。返照入川波泛泛,暮云拥树路迢迢。晴光飘缈岸空阔,石色参差影动摇。断霭残阳横两岸,苍茫落日见渔樵。”(《长桥夕虹》)这是张天树状摹仙居桥的一首诗。自古以来,桥梁是文学作品的好题材,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都是描写桥梁的佳句。张天树的《长桥夕虹》并不完全着墨于虹桥,暮云、残阳、渔樵一一入诗来,展现充满意境的空间,使读者融身于美不胜收的山乡景色中。
仙居桥旁大合照,由队员阿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