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至4月1日,我有幸带游侠客行摄云南C线旅客至元阳梯田-抚仙湖-元谋土林-东川红土地进行摄影创作,此团人数较少,截止出发时只有5位游客成行,如果是其它公司可能就放弃出团了,但游侠客本着为客户负责的态度,在无利润的情况下仍然安排了此次出行。当然人数较少,也让大家在旅途中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张先生是位资深的咨询工程师,现居北京,是国内工程咨询标准的制定人之一,主导过国内诸多大型工程的立项工作,是这次旅途中年龄最大的侠客。

    陈女士是张先生老伴,是北京某大型央企退休干部,我们亲切的称呼她为陈大姐。另外,还有一个身份是,她是国内著名商业摄影家陈小波先生的姐姐。真是有缘,我就买过陈小波先生的两本书——《把你的照片换成钱——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一版和二版,此书对我在商业摄影上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就是在此书的指导下我的作品才逐步走向图片库市场。

   李先生是杭州某大型央企退休干部,热情、健谈,对摄影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尤其对风光摄影,那是极度的热爱。

    阮先生来自贵州,是位即将退役的人民解放军军官,为人豪爽,摄影功底扎实,对风光摄影有自已独到的创作理念,此外,他是游侠客的老客户,参加了游侠客的好几批摄影创作团,遍及东北、新疆

    陈先生是位IT工程师,现居北京,是此次年龄最小的侠客,有典型的理工男特征,言语不多,踏实稳重,我们一致称他为小陈兄弟。

    此次行程的四个地点,从滇南、滇中、滇北直到滇东北,其中滇南元阳是重点,因此,在出发前,我们提前建立了此次活动的微信群,我在群中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元阳梯田的情况,并对拍摄提了三点建议:
一、营造“天人合一”的和谐场景。
    举世瞩目的元阳梯田是哈尼人民世世代代的杰作,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补的人类大创造,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田园风光。因此,吸引着人们特别是摄影人趋之若鹜,如潮水般涌到元阳进行创作,但当今元阳梯田的照片,大多过份突出了梯田日出、日落的光影效果和色彩渲染,从摄影的表达形式上看是得到了强化,但摄影最重要的——内涵,却相应被弱化,这是一个拍摄元阳梯田时值得思考、商榷的问题。如果在拍摄之前,不对元阳梯田的实质进行文化提炼,只是醉心于光影的表达,长期发展下去,势必让自已的作品淹没在风光糖水片的汪洋大海中。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以为“梯田文化”最重要的内涵应该是“天人和谐”,要表达出这种天人和谐,光影不能过于强烈,色彩不能过于浓郁,线条不能过于夸张,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随时可见的淡淡云雾,塑造出一种浓淡相宜,疏密相间,恰当留白的类似中国山水画意境。一个能留传千百年而不消逝的中国代表性风光,它必然是以东方传统的哲学理念作为支撑。因此,作为一个中国的摄影师,我们有责任用镜头向世界传输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东方哲学智慧。

   拍摄元阳梯田,就要着重体现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出哈尼人民“改造自然但不破坏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思想。
高原凌鹰 发表于 2016-4-12 22:52
   
二、调动全部的感官拍云拍雾,利用云雾净化色彩,简化构图。
    风光摄影中,各种色彩当然都能为我所用,但在颜色的组合上仍以简约为美,色彩用得越少,画面的色调越统一,表现的力度越高。在造型艺术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许多前辈大师以他们的“极至简约”之美,已经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在元阳梯田的拍摄中,如果以大广角来表现梯田景观,固然能窥全貌,但一览无余也让天空、周围的山峦出现在镜头中,对作为主要视觉亮点的梯田实际是起到了分散作用,无益于主体的表达。因此,不妨运用中、长焦镜头,压缩画面,聚焦主体,利用不期而至的云雾,净化色彩,以便使欣赏者的视觉迅速把握梯田的形状和轮廓。

是对简约之美的一个尝试,梯田和云雾形成对角线构图,避免了画面的一览无余,云雾下方是什么?是梯田还是山峦?是平直的梯田还是陡峭的梯田?这让观众有了些许的联想。水为面,埂为线,埂上行走的人为点。点、线、面和简约的灰色调,共同勾勒出一幅淡淡韵味的早春梯田场景。

    简约,是元阳梯田摄影的重要表达形式,画面中的色调统一,是一种简约,画面中构成的元素单一,也是一种简约。实际上简约的画面并不简单,它是艺术创作中永恒追求的主题。
高原凌鹰 发表于 2016-4-12 23:15
三、体现出“壮美”特点。
    元阳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不足一尺,常常一个坡面就是成千上万亩,这在世界其它地方是绝无仅有的。其它地区也有梯田,但远远达不到元阳梯田的规模,也无法与元阳梯田的神奇、壮丽相比。哈尼族祖先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祖祖辈辈永不中断,永不松懈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万水都开垦成片片梯田。因此,我们要用镜头充分表达出元阳梯田的这种“壮美”:
    
可以从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多达上千亩)

15
度的缓坡到
75
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

    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
3001
多级阶梯)

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
2002
多米的山上,可以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等方面来表现。

   
高原凌鹰 发表于 2016-4-12 23:32

高原凌鹰 发表于 2016-4-13 00:09

    
    
         


     多依树梯田的拍摄,建议慎用广角(具体原因前面已有论述),以中长焦为主,曝光减少一级,快门速度不宜过快,充分体现云雾的层次感和流动感。把云彩拍成一片死白或静止不动,都是梯田摄影的大忌。此外,还可以用接片的形式把右上方的

一座座蘑菇房民居纳入其中,较好的表达出元阳梯田人与自然的关系。拍摄梯田日出,光线不宜过硬,色彩不宜过艳,才能较好的表达出哈尼民族山水田园,和谐共居的梯田文化内涵。

    离开多依树前往爱村,雾更浓,五米开外不见人影,但在爱村至多依树路边,雾中依然有别样的风景。

    在从爱村回返途中,至多依树下村,转过一个山坳,突然云开雾散,我们立即要求司机停车,登上路边一家哈尼民房屋顶。

    哈尼梯田的魅力,在于从古至今,它既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也有别于纯粹的人文创造,而是一个人与自然高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村寨上方是森林,提供水利、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是层层的梯田,提供着生存需要的粮食,村寨就设置在这二者之间,以水的流程为中心,经江边河坝蒸发升空,到高山区凝聚为云雾雨水洒落在森林中,化为山泉瀑布,又流入大沟,由水木刻分流入田。村寨在上,梯田在下,借沟水冲肥,层层梯田成为水的通道,最后水又归复江河,完成一个生态大循环。
    面对着这充满生命活力的天才创造,我不由得停下创作的脚步,静观这一幅和谐山水民居画卷。
   下午,我们路过全福庄梯田时,太阳好歹给了一点面子,挣扎着从云层中露了一下,这久违的阳光对我们来说,犹显珍贵
,自然,大家都没有放过这一宝贵的时机。
[attach]628505[/attach]
   

    全福庄梯田适合下午拍摄,由于太阳位于左侧,如果天气晴朗,侧光的照射和蓝天的反射能让梯田水面泛蓝光,是除爱村以外另一个适合表达蓝色梯田的地方,这里坡势较缓,梯田水平如镜,可用广角镜头将眼前的水面与远方的坡海摄入同一画面,也可用中长焦接片,将前方造型优美的大树作为前景,拉开景物前后的纵深感。
     我们此行的司机窦师傅,是部队转业军人出身,性格稳重,驾驶技术是没得说,另外难能可贵的是,还经常帮我们拿行李,并应大家的要求随时停车拍照,遇上这样的师傅,我们有福了,借这个机会,为窦师傅大大的点个赞!

    看着太阳露了脸,陈大姐也心情大好。

    趁着这难得的阳光,大家以全福庄梯田为背景合影。

    其实,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她固然有明媚的笑脸,但也有阴沉的忧虑,既有发怒的威严,又有妩媚的柔姿,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如果只是寻找落日余晖或霞光低射那一刻的灿烂,再或者雨后彩虹、薄雾轻曼,那只是自然的一方面,并不是自然的全部。面对自然景色,无论是灿烂的还是严峻的,都需要认真理解观察体味,阴天和雨天,并不是“不可拍照的光线”。

    要体现风景背后丰富的意境空间,雾气下方露出的一丝梯田是亮点,是画面的基石和想象的起点。
    第三天一早,我们来到菁口梯田,这里有体现哈尼民俗风情的菁口民俗村,菁口也是拍摄梯田日出和日落一个较好的地点,拍摄日出可在通往民俗村的路旁,需在早晨7:00前到此等待,拍摄日落可沿公路转到梯田的另一个方向。

    为什么说较满意?是因为这两年我们拍了过多的元阳梯田日出和日落,沉迷于光影的变幻、色彩的瑰丽、影调的营造,而突视了梯田真正的主人­——哈尼村民的生活和劳作,我们过多追求的是画面的张力,但突视了叙事的完整,因为,哈尼人民才是梯田真正的主角。今后,类似的照片要多拍,但要注意将梯田与村民生活、劳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以下是一些菁口民俗村里的拍摄花絮。

    从民俗村的祭祀广场再向下走不到100米,有一片红色的梯田,主要是水田中浮萍的颜色所致。在元阳,红色梯田视觉最好的当属龙树坝梯田,但路程较远,且道路情况不太理想,因此,菁口这一片红色梯田可作为暂时替代。

    回返路上,见有村民在田间,又拍了两张。这次元阳的拍摄任务告一段落。今后,我对元阳梯田的拍摄,将以村民生活、劳作与梯田相结合作为主攻方向。


    第四天下午,到达澄江抚仙湖畔,次日清晨,我们登上笔架山,拍摄抚仙湖日出。
    在笔架山顶拍日出,在秋冬季节,太阳在正前方升起,时间大约是6:30至6:50左右,我的建议是,不一定非得拍露脸的太阳,最好在太阳还未出山的前半小时内完成拍摄,由于没有阳光的直接照射,没有强烈的光比反差,利用这种淡淡的弱散射光拍出的影像柔美而静谧。构图的营造,当以左侧的山崖和右侧的寺庙为前景,这样可以拉开湖面纵深感,同时反映出湖与山之间的地理关系。日出的拍摄,天空色调与日落有所不同,日出时天空有时会呈现出漂亮的粉红色,有一种梦幻般的意境,日落时的色调则主要为黄红色。因此,一幅成功的日出照片,就看作者对天空的细微色调、色彩如何进行营造和把握,是否有层次丰富的影调和简洁一致的色调,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浓艳和强烈。

    下面这张是日出后的抚仙湖,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日出前后光线颜色的细微变化。

    当然,我们这次是遇上了较好的光线,但如果是天气不理想,要怎么拍?我以去年拍过的两张照片分享一下心得。

    流淌而下的乌云似乎要将水面也吞噬,但在漫天的黑暗中,一束亮光射向寺庙,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黑暗虽至,但天地尚存一线生机。

    本次行摄活动的第三个地点是元谋浪巴铺土林和物茂土林,通过近些年的经验,我认为有必要对土林进行拍摄前的文化提炼:
    一、阳刚之美是主题词。
    二、沧桑神秘是外衣。
    元谋土林与陆良彩色沙林、路南石林并称之为“云南三林”。土林柱体高大挺拔,土柱上分布密集的云母和石英等矿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灿烂的光芒,更为土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由于常年受雨水的冲刷淋蚀、地表水流的侵蚀切割和风吹日晒的洗礼,形成了刀砍斧凿、刚劲挺拔的外形。因此,塑造阳刚之美,是土林摄影的主题。
    土林的每棵"林柱"均有独特的造型,形成了风姿各异的土林奇观。有的像城堡,有的像殿宇,有的像宝塔,有的像刀剑,不一而足,走进土林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鬼斧神工般的景观目不暇接。因此,充分表达出沧桑感和神秘感,就基本是一幅接近成功的土林摄影作品了。
    三、土林的几种摄影表现手法

    以红、黄两个相邻的统一暖色调,表达浪巴铺土林的阳刚之美,照片题目:火燎土林。

    以大面积的黑色,衬托出浪巴铺土林的神秘感。照片题目:远古神殿。

    英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威廉·吉尔平认为:美丽与美丽如画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嵯峨崎岖这一点,而这种因素越是颓败,就越接近自然状态,因此也就越美丽。土林作为一种颓败的自然风景,以它的残缺美吸引着众多的人们。这种残缺美,如果选择在星空下来表现,无疑是一种极好的方式。

    照片题目:巡天遥看一千河

    土林具备以上三个要素,是云南目前比较理想的一个场地。
    照片题目:星垂土林
    土林的拍摄,还有几个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寻找秩序感。
    如果不加选择的拍摄土林全景,乍一看去会觉得震憾,但仔细一分析照片,会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因此,建议以中长焦为主,仔细寻找形状相同,统一而有规律感的局部景观。

二、并非一定要以日出、日落时的红、黄色温为唯一表达对象。
    日出、日落时的红、黄色温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所以很多摄影人,养成了只在早晚拍片,其它时间基本不动相机的习惯。
    但如果是向图片库公司进行供稿,早晚拍摄的照片使用几率并不高,相反,一些中午时拍摄的照片,没有什么光影效果,却常常卖得很好。
    
这是什么原因?其中原由可能几本书也说不完,所以我们在此不过多论述,
以后可以专门开贴讨论。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我建议去读一读陈小波先生
《把你的照片换成钱——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
道》这本书,看了以后,可能你就会恍然大悟。

    上面两张照片是顺光拍摄,可能有的朋友嫌弃这样的方式,觉得不够技术范儿,言必称逆光、侧逆光,轮廓光、逆光光束什么的,这当然也没有错,但是,要看你的拍摄对象是什么,照片的用途是什么?
    上面这两张照片,我们先将土林的自然风景尽可能客观地通过影像呈现出来,然后通过文字仔细地描述出这个地方处在什么海拔和纬度,现在是什么季节,年降雨量是多少,植被如何,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地貌等等,把这些真实的信息通过影像传达出来,这样的照片就具有地理图像志或地质图志的属性和功能,它在图片库里面自然就比日出日落的照片受欢迎。这种纪实性的风景影像以前我们做得并不够好,但它将来有可能是风景摄影进一步拓展的一条道路。
    所以,好照片永远有两个标准——获奖的照片和被市场认可的照片!




    
    下午四点左右的浪巴铺土林,阳光紫外线还异常强烈,大家顶着烈日下到土林谷底进行创作。好在,游侠客发的魔术头巾这会派上了用场,这不,阮先生将毛巾用途玩到了极致。

    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对老人,祝你们身体健康,互相“驻”着,游历更多的大好河山!
      7:20左右,浪巴铺土林日落上演,但说实在的,自从有了前面那个水库,我就觉得从这里表现土林落日有些牵强,感觉被水面分散了视线,统一感被破坏,无益于表现土林的神秘。

    第六天清晨拍摄物茂土林的日出。物茂土林日出,冬春季节时间为6:30­——6:50,由于要从住宿地赶到物茂土林的最高点,距离虽不很远,但一路都是爬山,因此,6:00就要准时出发,6:30­左右至拍摄点作好准备。

    日出日落的拍摄,就技术而言,无外乎以下三招:一是使用渐变滤镜,如果光比悬殊过大,可以多片累加;二是采用RAW原始格式,前期降低二至三级光圈,后期用Photoshop Lightroom软件提亮黑场,压暗白场进行调整;第三种方法是前期以不同曝光量拍摄三至四张照片,后期运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中的图层和蒙版技术,创建高动态范围(HDR)图像。
   这里还要啰嗦一句,也是前面强调过的,要重视天空影调的层次和细微的色调变化,需要调整天空色调的,尽量通过调节色温,结合降噪来进行,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增加饱和度,造成天空影调的断裂和色彩的溢出。

    物茂土林其它点的拍摄,同样的,还是要寻找统一而有秩序感的局部景观。
     第六天下午,我们到达东川红土地,这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
     东川红土地是一片对摄影者充满诱惑的土地。近十多年来,红土地的摄影佳作俯拾皆是,但缺少理论性的总结和文化上的提炼。
     通过近年来对红土地的摄影考察,我认为红土地摄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表现刚性美。
     元阳梯田和红土地都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杰作,都是人文景观,二者的气势都较为宏大,但前者的宏大更多的是“秀美”,那淡淡的云雾、婀娜的田埂曲线赋予梯田的是一种柔性美,她像一位飒爽英姿的女英雄,豪气而又不失妩媚;红土地则是“壮美”,那红色的色块,湛蓝的天空,都好似一位热情豪爽的高原汉子,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印象。
     这次四个地点的摄影,我把它们归纳为“二柔二刚”,元阳梯田抚仙湖要表达的是柔性美,因为抚仙湖那清澈的湖水,波澜不惊的水面,比较适合“柔性美”的表达,土林和红土地则是刚性美,具体原因前面已有论述。在风光摄影中,只有提炼出它们本质性的东西,才能在这个原则下,去指导我们的创作,这样一来,摄影师个人的风格,也就慢慢形成。如果没有自已的主攻方向,见到什么都想拍,什么风格都想模仿,那技术水平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思想和理念则很难会有实质性的飞跃,自已的照片,也就渐渐同质化。
     二、重视红土地上的民居,把它作为主体,红土地只是陪体。
     红土地是怎么形成的?是天然的吗?不是,是当地人民开垦出来的,他们世世代代在红土地居住,是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主人。因此,通过重点表达民居,塑造红土环绕村落,绿林和田园交织的美丽境象,符合中国人“天人合一”,但又“以人为本”的山水观。
     三、在光影的表达上,建议慎用逆光,多用顺光或侧光,因为逆光容易使地面发黑,反映不出“红土地”的特点;在色彩的表达上,尽可能的运用色彩中的“冷暖进退”原理来营造画面色调,最常见的就是用天空的“蓝色”来映衬出大地的“红色”。
     四、红土地的几种表现方式。

     逆光拍摄,表现日落时的小雄鹰红土地,色彩绚丽,色调鲜明,是很多人喜欢的风格,但照片在图片库中出售0次。

     通过以上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红土地的拍摄,逆光和侧逆光有较强的可视性,但在图片市场上不受欢迎,所以,我们要放下偏见,因为任何一种光线,都能拍出好照片。
    东川红土地第一个拍摄地点是乐谱凹红土地和瓦房梁子的日落,当然,还有游侠客的“御用”模特——红土地老大爷供大家拍摄人像,要知道,老大爷可是“世界级名模”呵。
    游侠客的每一条摄影路线,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下午4时左右到达红土地的第一个拍摄点,就可以将乐谱凹的傍晚、瓦房梁子的日落和老大爷的人像在2个小时以内完成,这个时段,有展示红土地的理想光线。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一个参考,也可以使用中长焦,表现红土地的细节。

    老大爷隆重登场,大家争相与这位“世界名模”合影。

    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从另一个角度和视觉来表现这位“红土地之子”。

    一、人像上部小下部大,形成一个三角形,稳重有力,可靠踏实。从下方来看,“顶天立地”的造型是中国千千万万朴实农民的缩影。
    二、由于是广角镜头,可纳入更多景物:上方的云层使我联想到老人曾经的动荡岁月;右下方的红土地面积虽不大,但很重要,它交代出老大爷所在的地域特征;左下方的爱犬自不必多言,它亲切的偎依在老人身旁,共同构成这个三角形,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都需要高度的典型化,人像摄影同样如此。这张照片力图表现的典型化是什么?通过老大爷,联想到其他红土地上的人们,是他们的辛勤和坚韧,才得与让这片片红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老大爷的孙子来请他去吃晚饭时,我拍下了这张照片,这祖孙俩人的服饰,反映出红土地农村三代人的变化:年轻人时尚新潮,老人传统朴实。中国当代农村,再过十年,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下午6:50左右,瓦房梁子辉煌的日落徐徐拉开了序幕,我使用长焦镜头,以接片的形式拍下了这幅日落场景。
    用接片的形式表现日出日落,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机关枪似的扫射连拍,需要在拍摄前,通盘考虑整张构图的均衡、重心、影调等等,技术上的处理,也要特别小心,以对焦来说,这张照片由二十多张组成,拍摄中只要有一张焦点不清晰,就会全功尽弃。此外,拚接片中确保天空的颜色一致,过渡柔和,不发生断带、分层和波浪状,就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我曾经为了一张雪山的月景拍了一百多张照片来接片,以致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进行后期制作。

    看着眼前这壮丽的景象,我不禁联想浮翩,
    第七天清晨拍摄打马坎日出。打马坎位于红土地镇与法者镇之间的一座山坡上,距花沟村约10公里,拍摄打马坎日出,春秋季应在6:30以前,夏秋季在6:00以前赶到拍摄点。    
    打马坎日出,在太阳未升起以前,主要表现远方山峦影调及空间透视的变化,太阳升起以后,主要表现山坡下红色梯田和绿树环绕的村寨。

    古人认为,作画之法如同文章之法,讲究起承转合,其核心就是一个字——连,连成一种脉络,连成一种气韵。中国传统文字注重呼应关系,在绘画里面也同样如此,只有画面的物象互成呼应之势,才使它们不孤立,而互成因果。两方的村寨和周围的山峦土地,就是这种互为呼应而互成因果。
     锦绣园位于红土地镇与打马坎之间的一个半山坡,这里向东眺望,红土地田园起伏绵延,山梁和沟壑形成多种线条组合,适合用侧光来表现红土地的纵深和轮廓,镜头以中、长焦为主,不宜用大广角拍摄。

      落霞沟位于红土地镇至东川区约5公里的一条岔道内。落霞沟为一深谷中凸起的一个山包,山包上一道道环状梯田形成优美的曲线,一座绿茵环绕的村寨就位于这道道曲线的中心,因拍摄落霞沟正好面向东面,故不宜过早,否则在逆光下画面易发灰,应在上午太阳升高到一定位置或下午至傍晚拍摄。拍摄时可以等云彩遮住对面山峦,并有意识的减少曝光量,这样红色的田园和村寨就显露在深色背景前,有利于突出主体。镜头以中、长焦为主,慎用大广角。
     

    在往回走的时候,我一路上都在寻思,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表现落霞沟?
    路边发现一棵梨树,刚发出满株的新叶,我眼前一亮,决定打这棵树的主意,以新嫩的树叶为前景,落霞沟中的村寨为背景,拍摄一张“春赴落霞沟”。因为风光摄影,就是要通过风景来提示其与时间的联结:一日之中光影流转的时辰标记,一年之中四季轮替的时间坐标。
    拍摄时有一个问题,因树叶与后方的村寨相距太远,如果焦点对在树叶上,村寨模糊,如果焦点对在村寨上,树叶又模糊,如何解决?大家在进行花卉摄影时,可能也会遇到过这个问题。
    随着Adobe Photoshop等后期处理软件的出现和功能的日益强大,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和途径。
    那就是采用“焦点堆叠”技术。流程如下:使用三角架固定相机,使用相同的焦段,相同的曝光量,采用手动调焦,焦点分别落在最前方的树叶、靠后一点的树叶和后方的村寨上,在这三个焦点上分别拍摄三张,后期使用Adobe Photoshop中的“焦点堆叠”功能进行合成,可以做到景物从近至远的清晰。
    还有第二个方法,如果担心后期的“焦点堆叠”失败(上述流程中分别拍摄的三张照片,要求每一张的景物都不能有任何的移动,否则会堆叠失败,我们可以用三角架使相机不发生移动,但不能保证拍摄时树叶位置不发生改变,因为春季风大,刮风的因素有可能会使第一张和第三张的树叶位置有轻微变化),那就借鉴胶片相机时代的传统拍摄手段,使用小光圈(F20以上)来保证景物前后的景深。流程如下:还是使用手动调焦,先对着树叶对焦,然后慢慢转动调焦环,使焦点落在树叶和村寨之间(不能使用自动对焦,因为自动对焦无法使焦点落在树叶和村寨之间的空白地带),这样也可以做到景物从近至远的清晰。需要注意的是,光圈过小,进光量减少,快门速度只有减慢来维持曝光量准确,但速度慢又保证不了能把树叶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最后一招是调高ISO感光度,使快门速度加快,如果产生噪点,后期使用降噪软件调整。
    当然,如果您不想牺牲画质,不想产生噪点,也可以不用调高ISO,您可以等,耐心的等待无风的那一刻,这样,就可以用较慢的速度来拍摄啦。

    小雄鹰是我们红土地之旅的最后一个景点,建议采用顺光拍摄,利用“冷暖进退”原理,用天空的冷色调来映衬出大地的暖色调,拉开照片的空间感,让“红土地”这一主题得到鲜明表达。由于此地山坡呈倾斜状,上方又是深色的蓝天,因此,要营造一个有力度的前景,方能稳住画面,那一排蜿蜒的树林,看来是最好的选择。此时此地,颜色是主宰,光影是陪衬。

    至此,我们这次游侠客行摄云南C线活动圆满结束。真诚的感谢大家对游侠客的信任和对领队工作的支持!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还会重聚!
这次行摄活动的几点总结和建议
一、重视每个摄影景点的文化提炼。
    刘宽新老师在《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总结自已摄影40年来的经验时说道:“摄影说到底是六个字:技术、思想、文化。仅有技术只是匠人,在数码摄影初期,人们困惑于数码,对新技术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似乎掌握了技术就掌握了摄影。几年后,当人们基本掌握了数码知识,又发现技术如何先进、器材如何精良,单纯的技术优势并不能使照片成为经典。决定的困素依然是人的思想和理念——我们无法超越哲学的框定。”
   同样的景点,如果缺乏对拍摄对象的研究和必要的文化提炼准备,胸中没有哲理思辨,眼中自然就看不到承载思想的视觉形象符号。必竟,不论是专业摄影师还是业余摄影师,都不希望自已的作品没有风格,流于形式,陷入同质化的窠臼。
二、表现手法要多样,不轻易否定某一种创作思路。各种光线、各种天气都要适应、调整和发掘。
    摄影必须亲临现场,在现场拍摄又受到当时情况的制约,如光线不好,没有好的取景角度,色温不是自已所希望的,或是天气突变,突然间阴雨狂风等等,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场条件,只能顺应其变。在上述坝达梯田和澄江抚仙湖拍摄心得两个章节中,已经阐述了这个观点。我时时在心中告诫自已:在当今“全民拍照”的时代,如果想在风光摄影上有所成就,可能只有在坏天气中才能取得成功,因为,它会让大家熟悉的东西看起来完全不同。对大雾、风沙、阴雨要感到庆幸,新的大片可能就在那里!
三、不一定以纯艺术的照片作为创作的唯一,可以适当引导旅客拍摄一些图片库需要的商业地理照片。
    在元谋土林拍摄的章节中,我们表达了这个态度。其实,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把拍摄艺术类照片和商业类照片结合起来,这并不矛盾。早晚进行艺术类创作,其它一些时间,光线平淡的时候,拍摄一些商业地理类的照片,以文化工程师的态度去工作,有选择、有目标、有计划、有案头准备、有文案记录。这样,能大大拓宽自已的创作思路和渠道,还能使自已的作品具备经济价值,走入商业市场。
四、重视、学习、运用数码软件,将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完美结合。
    首先,要说明的是,以Adobe Photoshop为代表的后期处理软件并不是挽救照片,更不是一些人言必称的,“PS”就是作假,相反,它是现代数码摄影流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闻纪实类照片暂除外)。我们经历过胶片时代的人都熟悉,在传统的底片冲洗过程中,既然高明的暗室人员都能创造性的运用自已的技艺,对底片进行加光、减光、遮挡,调整色调、密度、两底合成等等,那现代的摄影师为什么不能站在Adobe Photoshop这个巨人的肩头,为自已的创作更上一层楼?
     当然,无论是胶片时代的暗室加工还是数码时代的影像软件,都仍然需要一张最初从相机中孕育诞生的原创照片作为基础,因此,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外出探寻和捕捉神奇瞬间这样的实践更令人心动。
    这便是摄影的艺术,探索风光,观察风光,理解风光的错综复杂,喜怒哀乐,这就是风光摄影师所要担当的艺术职责。因此,风光摄影的未来绝不是黯淡凄凉,而是光明无限,让我们拥抱风光,拥抱艺术,拥抱未来!
小芸 发表于 2016-4-18 15:04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