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庙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位于华阴县城东1.5公里的岳庙镇。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 西岳庙建筑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高达20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华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西距西安85公里,坐落于秦岭北坡,北起峪口,南至秦岭分水岭,东到蟠龙山,潜龙寺,西括少华峰,海拔高度在600—2000米之间。景区由潜龙寺、少华峰、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所组成。少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名山,而且是西岳华山的姊妹山,因与西岳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并称“二华”,但低于华山,因名其少华山,又名小华山。少华山自古以其险绝高峻与华山并称“二华”,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也是一个登山健身、亲近大自然的好地方。
西岳庙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位于华阴县城东1.5公里的岳庙镇。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 西岳庙建筑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高达20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华”,就源于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华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西距西安85公里,坐落于秦岭北坡,北起峪口,南至秦岭分水岭,东到蟠龙山,潜龙寺,西括少华峰,海拔高度在600—2000米之间。景区由潜龙寺、少华峰、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所组成。少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名山,而且是西岳华山的姊妹山,因与西岳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并称“二华”,但低于华山,因名其少华山,又名小华山。少华山自古以其险绝高峻与华山并称“二华”,名著《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也是一个登山健身、亲近大自然的好地方。
王玉亭中国书画家研究院,中国司马迁书画院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学院理事兼韩城分会会长,自幼喜书善画,博学广识,刻苦临习钻研古今名人书画。中国书画家研究院,中国司马迁书画院会员。陕西省老年书画学院理事兼韩城分会会长,自幼喜书善画,博学广识,刻苦临习钻研古今名人书画。特别是书法继承传统,学习现代,集聚众多名家之精华,加上自己的创意,已显个人的独特风格。笔法功底深厚,流畅舒展,富有节奏感和整体的美感。已颇受书画界的关注,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赛获奖。十多幅作品入编全国性名家书画集,数十幅被国内外名家收藏。
韩城城隍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东北隅,占地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平方米。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后多次重建。韩城城隍庙坐北朝南,平面分四道院呈“十”字形,以山门、政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含光殿等构成南北中轴线。庙中所有建筑构架均采用彻上明造,梁架仍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额”,山面用阑额和普拍枋。韩城城隍庙戏台坐西向东。原为东西两台,现存西台,东台已毁。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历代均有重修,现保持有明代建筑特征,部分构造已改为清代法式。戏台为台基式建筑,五架梁屋架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灰色板、筒瓦覆盖,琉璃牡丹置脊。山花透空,吊有木制垂鱼。
韩城古城,南临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古城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全国范围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保留着唐,宋,元,明,清五代建筑。其中有16处元代建筑。韩城的“元建”是全国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古城街区,南北贯通的大街为主街道,呈龙形,长达千米,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古城北边步步登高的园觉寺顶端金代宝塔如龙头昂扬,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动。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序,四通八达的大小巷道72条。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巷、南营庙巷、湾湾巷等。街区保护的古建筑13处70多栋,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特别是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连为一片,长达700多米,是古城一大特色。古城内由文庙,九郎庙,韩城北营庙,东营庙,庆善寺,毓秀桥,城隍庙,县衙,状元府,闯王行宫,金城老街,名人故居,民居四合院等众多历史古迹及人文景观。
韩城文庙,位于陕西省渭南韩城市老城东学巷,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元代建筑群,古朴凝重又雄浑,非常具有代表性。虽经历代重修,但庙内主要建筑结构形状,都基本未变。是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韩城文庙总建筑面积为81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庭院宽阔,格局规范,结构严谨,显示了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古朴、凝重、雄浑的特有风姿。韩城市博物馆现附设于此,可以进行文物陈列,石刻展览,书画展览,以及各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佳场所。
韩城民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古城东北部,博物馆分为“韩城·印象”、“韩城·生活”、“韩城·人家”、“韩城·气质”四大部分。集中展示韩城旧时生活、百态民俗。韩城民俗博物馆由三院一祠一戏楼四组院落组成,建筑质朴大气,明清风格。馆内根据不同主题分为韩城印象、韩城生活、韩城人家、韩城气质四大区,集中展出了上千件韩城老物件,韩城人民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文风教化等内容在这2000平方米的小小世界里得以典藏展示。
毓秀桥又称澽水桥,位于在韩城古城的南端澽水河上。桥南北走向,桥体全部用花岗石条砌筑,共有10个拱形桥孔,毓秀桥身全长180米,毓秀桥面宽4.5米。毓秀桥墩呈梭形,毓秀桥底石铺,桥面呈弓状,石缝间嵌铁锭加固,毓秀桥两旁为石栏,望柱东有101个,西有99个,柱头雕饰瓜果,栏两端各设置象征守护卫的头戴风雪帽的石人坐像。每孔桥孔的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雕刻工艺精美生动。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由邑人刘荫枢(曾任云贵两省巡抚)捐资修建,历时五年而竣工。
大禹庙在韩城市东北3公里的周原村。原名大夏禹王庙,简称大禹庙。是祭祀夏禹的庙宇。大禹庙是为了纪念夏禹而修建立的。主要建筑有大殿两座和厢房、偏房十二间,占地425平方米。1985年5月列为韩城市重点文物单位。大禹庙始建于元代的大德五年(1301),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先后重修,现存献殿和寝殿,两殿前后相连。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内设神龛,正中供奉大禹的坐像。他手持护板,神态庄严,侍者四尊,环绕左右。夏禹为远古时的部落酋长,传说在唐尧虞舜时,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舜派禹治理洪水,据说禹在治水期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他用疏导的方法治平洪水。后来他他又用武力夺取了舜的部落酋长职位,取而代之,死时把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禅让"度被彻底打破了。
梁带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遗址面积、文化层厚度不详。遗址内采集有陶片,以泥质及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多见线纹、绳纹,器形有尖底瓶、罐等。属仰韶文化遗存。梁带村隶属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位于市区东北7公里黄河西岸的台地上,遗址紧临黄河。在梁带村及其附近地区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两周时期墓葬103、车马坑17座。初步确定,梁带村村北一带为一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并且其中4座带墓道的大墓当为诸侯级墓葬。墓地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韩城市商周考古主要集中在遗址调查方面,两周时期的墓葬发掘基本处于空白,而陕西全省同时期的墓地亦发现甚少,所以发现的梁带村两周之际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了解和研究陕西及黄河沿岸周代的考古学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制度以及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这里山环水绕,外面有坚固的城堡,是一块风水宝地。党家村的特色在于它的民居风格,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党家村当年之盛况。党家村的建筑布保存十分完好,布局紧凑,做工精细、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因此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