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子矶,位于长江边荻港镇,矶头悬崖壁立,景色优美。上有千年银杏树,明末抗清名将黄得功战死于此,后立有阁。又有明古塔,塔有四门,一面题额“砥柱大观”,颇疏朗,大气。似为旧物。景区所处的江面宽阔,水势沉稳,岸线蜿蜒曲折,一望无垠。矶上壁崖沧桑、草木繁茂、江鸥翱翔,生态环境原始,自古就有“天门中断”、“天垂星斗”、“红花照水”、“近岸烟楼”四大景观作为渡江战役第一船的登陆地,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外景拍摄地,板子矶被列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西九华景区,又名都督山,位于无为县六店乡境内山清水秀的都督山上,这里远离都市,风景秀美,空气清新。相传两千多年前,楚王项羽曾屯兵驻此,留下“霸王城”、“跑马道”等胜迹,因都督周瑜路过此山而得名。都督山上有座西九华寺,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占地十余顷,皆建于悬崖峭壁九丈石之旁,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向东西而扩延,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钟楼、念佛堂、斋堂、客堂等设施。 寺院周围,林茂木葱,奇花异草,千姿百态,景色秀丽。更神奇之处在寺院山顶有一巨石,悬于半空,石身高丈余,仰观有顷刻降落之险。相传此石是地藏菩萨夜深人静之时,盘坐思悟之处。寺内大殿雄伟三尊佛盘坐云台,两边十八罗汉喜怒嗔乐神态各异。莲台观音,手提杨柳,净水赐福。地藏菩萨慈眉善目,普渡众生。僧人膳食两厢,坐落在绿树青藤之中,晨钟暮鼓,幽雅清静。
天井山,位于无为县西南40公里,西接庐江,北临巢湖,总面积约1.8万亩。天井山公园著名的山峰有灵壁、陡壁、天井山、笔架山、周家大山等。山顶有一口天井,终年不枯不溢,故名天井山。 天井山原先寺庵较多,香火旺盛,久享盛名,为濡西胜境,经历代兵乱,今仅存双泉寺和青苔寺,双泉寺原名福源寺,兴起于唐,盛于明,衰于清,唐贞观二年(628年),太宗皇帝赐金建福源寺,顶梁有“李世民御建尉迟敬德监造”涂金大字,现有记事石碑立于青檀树旁。永微四年(653年)伏虎禅师重建禅院,因寺外有双泉胜景,以此更名为双泉寺,现为省重点保护庙宇。
板子矶,位于长江边荻港镇,矶头悬崖壁立,景色优美。上有千年银杏树,明末抗清名将黄得功战死于此,后立有阁。又有明古塔,塔有四门,一面题额“砥柱大观”,颇疏朗,大气。似为旧物。景区所处的江面宽阔,水势沉稳,岸线蜿蜒曲折,一望无垠。矶上壁崖沧桑、草木繁茂、江鸥翱翔,生态环境原始,自古就有“天门中断”、“天垂星斗”、“红花照水”、“近岸烟楼”四大景观作为渡江战役第一船的登陆地,电影《渡江侦察记》的外景拍摄地,板子矶被列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西九华景区,又名都督山,位于无为县六店乡境内山清水秀的都督山上,这里远离都市,风景秀美,空气清新。相传两千多年前,楚王项羽曾屯兵驻此,留下“霸王城”、“跑马道”等胜迹,因都督周瑜路过此山而得名。都督山上有座西九华寺,始建于宋景德年间,占地十余顷,皆建于悬崖峭壁九丈石之旁,整个寺院依山而建,向东西而扩延,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钟楼、念佛堂、斋堂、客堂等设施。 寺院周围,林茂木葱,奇花异草,千姿百态,景色秀丽。更神奇之处在寺院山顶有一巨石,悬于半空,石身高丈余,仰观有顷刻降落之险。相传此石是地藏菩萨夜深人静之时,盘坐思悟之处。寺内大殿雄伟三尊佛盘坐云台,两边十八罗汉喜怒嗔乐神态各异。莲台观音,手提杨柳,净水赐福。地藏菩萨慈眉善目,普渡众生。僧人膳食两厢,坐落在绿树青藤之中,晨钟暮鼓,幽雅清静。
天井山,位于无为县西南40公里,西接庐江,北临巢湖,总面积约1.8万亩。天井山公园著名的山峰有灵壁、陡壁、天井山、笔架山、周家大山等。山顶有一口天井,终年不枯不溢,故名天井山。 天井山原先寺庵较多,香火旺盛,久享盛名,为濡西胜境,经历代兵乱,今仅存双泉寺和青苔寺,双泉寺原名福源寺,兴起于唐,盛于明,衰于清,唐贞观二年(628年),太宗皇帝赐金建福源寺,顶梁有“李世民御建尉迟敬德监造”涂金大字,现有记事石碑立于青檀树旁。永微四年(653年)伏虎禅师重建禅院,因寺外有双泉胜景,以此更名为双泉寺,现为省重点保护庙宇。
泊山洞,位于无为县城西南38公里处的下泊山,地处无为、庐江、居巢交界处,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泊山因在白湖之畔,常有来往船只在此停靠,故称下泊山。洞分上中下3层,总面积4000 平方米,洞深500多米,有18个景区、86个景点。 泊山洞是形成于亿万千万年前的古老的石灰岩溶洞,洞中钟乳石光怪陆离,如玉佛、如龙蛟、如狮、如虎、如龟、如鱼,形状各异。石花、石枝洁白美丽,石柱、石旗晶莹剔透,堪称绝妙。奇景秀色,鬼斧神工,被子人们誉为“江淮独秀”,富有独具的三大特色。 第一是“古”。据专家考证,泊山洞里的自然景观,形成已有四五十万年。 第二是“奇”。洞里的钟乳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若人形佛象,似飞禽走兽,如萝藤蔓挂,象冰川雪岭,奇景天然,“堪称洞天一绝”,且洞中有洞、有山、有水。 第三是“美”。洞中生长着许多晶莹的石枝、洁白的石旗,精美的石花,这在我国同类型的溶洞中皆属佼佼者。
响水涧,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浮山的东麓有一条山涧,里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汇成瀑布,特别是雨季,更为壮观。据传在这条山涧的花岗岩中有一面金鼓,一扇金锣,鼓和锣相隔七八米,在近处听到的锣鼓声不大,但远在南陵的黄墓、奎湖等地,都能听到非常清脆的声音,故名响水涧。响水涧的油菜花地,有10万亩之多,铺天盖地、五彩斑谰、沟渠纵横、河网密布、田舍井然,自有一派奇特的水乡田园风光,让人叹为观止。
芜湖天主教堂(芜湖圣若瑟主教座堂),位于芜湖市新芜区吉和街28号,地处一个小山坡处,面向长江,矗立在那里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期间西方文化被引入芜湖,各种功能性质的建筑在芜湖兴建。芜湖天主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建筑式样为罗马风格,正面左右两座钟楼高约18米,钟楼之间便是教堂的顶端了,上面竖立着耶酥圣像,直立的身躯和平伸的双臂交叉成高约5米的“十”字,寓意为救赎,通体白色寓意圣洁。鸦片战争以后的1847年,天主教耶稣会重新来华后,在1847选中徐家汇建立天主教江南传教区的总部,陆续在此建成包括主教府,其中安徽省主教廷就设在现今的芜湖天主教堂。芜湖天主教堂的规模在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统领当时整个江南教区。
中江塔,位于滨江公园内,巍然耸立于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江堤上,半依闹市半偎江。古时候,人们把长江的从九江至京口(镇江)一段,称为中江,而芜湖适得其处,故有中江之名,中江塔因此得名,古人誉之为“江上芙蓉”,中江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续建落成。楼阁式砖木结构风水宝塔,八角五层,每层四窗,错置相间,每窗左右各设一灯龛。塔内结构一至二层为壁内折上式,石梯盘绕。三至五层为空筒式,木梯依壁。门窗塔壁,精雕细刻。八个角用转角斗拱支承老戗出戗,出檐深远。八个面补间斗拱用两朵支承檐桁出挑,椽子和飞子上钉望板,上覆鸳鸯瓦。修复后的中江塔巍然壮观,登临塔顶,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中江塔堪称为芜湖地域位置的标志。中江塔雄视双江,影映二水,晨曦夕照,塔影长长,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塔影,美不胜收。入夜,月华皎皎,渔火点点,月升影移,波荡影晃,伴之涛声铃声,更令人陶然悠然。
临江桥,位于青弋江和长江交汇口处的临江桥设计为单塔斜拉索桥,北起新芜路与吉和南路交叉口,跨越青弋江,南接滨江南路,双向六车道,全长433.5米,主塔高73.5米,呈鱼的形状。设有6层观光平台,游客可乘电梯直上塔顶观光。这座寓意“鱼米之乡”桥塔的设计者、来自同济大学的吴冲教授。最初的灵感就是来自芜湖是一个鱼米之乡。”把芜湖本地的特色融入这座建筑中,于是就设计了这座江边高塔,钢梁是鱼的脊梁,铝合金面板和玻璃幕墙就是鱼鳞。这样的设计是独一无二的,充满着芜湖特色。
王稼祥纪念园,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十一中校园内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上,西临长江,东望赭山。王稼祥(1906.8.15-1974.1.25),安徽泾县人,是中共第六届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十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纪念园由王稼祥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等组成,其中王稼祥事迹陈列室分五个展厅,详细介绍了他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纪念园收集并陈列了王稼祥的信件和文章96件,照片189帧,珍贵遗物43件,书籍1000余册和“吉姆”轿车1辆。
王稼祥半身铜像广场,位于王稼祥纪念公园内,是芜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6年为了纪念王稼祥诞辰80周年,当时国家副主席王震和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亲临芜湖在王稼祥纪念园为王稼祥半身铜像揭幕。
雨耕山,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长江中路吉和广场对面,自1887年起,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在此兴建了大量西洋建筑,特别是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在雨耕山顶修建,自此,雨耕山进入了芜湖人的视野。中国雨耕山文化产业园地上拥有近2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的4幢西洋古建筑群;地下拥有1.5万平方米、50多年历史的老防空洞,经过国际团队创意设计,蝶变为雨耕山酒窖,并斩获多项国际设计大奖。园区将西洋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葡萄酒文化与时尚创意生活相结合,地上地下互为联动,形成雨耕山独有的文化旅游特色,成为芜湖市旅游休闲新地标,文化产业新高地。
中山路步行街,位于芜湖市中部偏西,镜湖西侧,全长近700米,宽约30-40米,是一条具有综合功能的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餐饮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商业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