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是福州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峰顶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据说每当风雨来临之时,便隆隆有声,故名鼓山。是福州的佛教胜地。半山腰的涌泉寺是鼓山最重要的景点,寺中千年铁树、鸡丝木供桌及血经书合称为镇山“三宝”。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
平潭岛,亦称海坛岛,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境内,是平潭县主岛。距福州128公里,东面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成为中国东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坛岛名胜古迹有三十六脚湖、石牌洋礁、仙人井、一片瓦和壳丘头遗址,有龙凤头度假村和坛南湾海滨浴场。海坛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岛上海蚀地貌十分典型,有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风动石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等,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
目屿岛,因岛形平面为一匹骏马,又名野马岛;又因该岛古代曾为监海哨位,故又称目屿。是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南部的一个滨海小岛,与牛头尾隔海相望,距福清市区50公里。目屿岛余脉延伸,岸线曲折,有大小澳口36个,其中拥有沙滩12个,金沙雪浪,夏日可以海水沐浴;冬天可以海滨信步,涛声阵阵、海风习习,十分宜人。除此之外,野马岛周边小岛礁星罗棋布,有蛇岛、牛耳屿等30多座,海域盛产石斑鱼等鱼、蟹类数十种,是赶海垂钓的休闲去处。
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是福州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峰顶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据说每当风雨来临之时,便隆隆有声,故名鼓山。是福州的佛教胜地。半山腰的涌泉寺是鼓山最重要的景点,寺中千年铁树、鸡丝木供桌及血经书合称为镇山“三宝”。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
平潭岛,亦称海坛岛,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福建省平潭县境内,是平潭县主岛。距福州128公里,东面与台湾省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中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成为中国东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海坛岛名胜古迹有三十六脚湖、石牌洋礁、仙人井、一片瓦和壳丘头遗址,有龙凤头度假村和坛南湾海滨浴场。海坛岛海岸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08公里,其中100多公里为优质海沙滩。岛上海蚀地貌十分典型,有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风动石和球状风化花岗岩等,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
目屿岛,因岛形平面为一匹骏马,又名野马岛;又因该岛古代曾为监海哨位,故又称目屿。是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镇南部的一个滨海小岛,与牛头尾隔海相望,距福清市区50公里。目屿岛余脉延伸,岸线曲折,有大小澳口36个,其中拥有沙滩12个,金沙雪浪,夏日可以海水沐浴;冬天可以海滨信步,涛声阵阵、海风习习,十分宜人。除此之外,野马岛周边小岛礁星罗棋布,有蛇岛、牛耳屿等30多座,海域盛产石斑鱼等鱼、蟹类数十种,是赶海垂钓的休闲去处。
白塔又名“定光多宝塔”,矗立在于山之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于唐天元年(904年)为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造。古人有句云:“遥欲临三岛,高能瞰七城”。其规模之大,可以概见。塔下有白塔寺,为宫殿式建筑。相传开塔基时发现一颗宝珠,故名“定光多宝塔”。白塔原先是一座高41米的内砌砖轴、外围木构的七层八角楼阁式砖木塔。明嘉靖十三年,毁于一场雷火。现存的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外围砌砖,内壁架木,塔高41米,七层、八角,外敷白灰,故名白塔。
补山精舍始建于宋朝,是寺僧接待达官贵人的客房,它是建在榕寿岩上,岩石上有多处题刻。亭阁式建筑,单开间九脊顶,龙头翘角,雕梁画栋,周廊栏杆纤巧,建于高台之上。东傍补山,岩石突兀;西有巨榕生自隙,绿荫覆舍,依山筑垣,将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树根艺术融为一体。1933年秋,十九路军将领曾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发动反蒋“闽变”。
戚公祠位于福州于山白塔寺东,在补山精舍之侧,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横立在五老岗上。祠厅周围有平远台、醉石亭、蓬莱阁、补山精舍、吸翠亭等诸多名胜,岗峦起伏,花木扶疏,曲径通幽,颇具园林雅韵。祠厅系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内祀戚公戎装塑像,方颐隆准,威武庄严。祠内还陈列有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纪实》、《纪效新书》、战争袍铠甲残片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还有解放后出土的记功碑残石等,供人观瞻。
从于山法雨堂向东进入戚公祠,拾级而上便能见到万象亭,它为纪念南宋主张抗金的、1192年福州知州兼安抚使辛弃疾而建。来源于他曾于重阳节在此作了一首《西江月》,慨叹人生得有几多愁,万象亭中把酒醉方休。亭子不大,却有两层高翘的屋檐,气势磅礴如雄鹰在飞,象征着辛弃疾保家卫国的宏图大志。
辛亥革命纪念馆,位于福州于山风景区内的大士殿,1996年前,福州革命党人在于山大士殿前发动光复战役,战后,福州成为全国17个最先光复的城市之一。现今,辛亥革命纪念馆已从林觉民故居搬迁到于山大士殿。当年,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大士殿内,于山是总攻阵地。纪念馆展览内容共四部分,分别是《辛亥革命的社会背景与革命前夕的福州》、《黄花岗上的英烈》、《武昌首义、福州光复》、《中山莅榕、八闽生辉》。纪念馆亮点众多,文物数量从之前的40多件增加到100多件,还首次展出参与于山战役的黄乃裳、程拱辰、刘尧宸的珍贵资料。大士殿真龙庵内还立了一块市民江德章在于山戚公祠内发现的1946年7月7日长乐人林素园立的《黄花岗中学碑》。
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五一广场附近。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又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积11.9公顷,山高58.6米。山上有大士殿、定光塔、戚公祠以及摩崖石刻等诸景。主要景点有平远台与戚公祠、九仙观与天君殿、大士殿、报恩定光多宝塔(即白塔)等。山上还有自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于山摩崖题刻众多,分布在鳌顶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的题刻计有113段。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全段高330公分,宽455公分,共219字,是福州市内最大的摩崖题刻。
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殿”,在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殿内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在表现技法上注重质感和比例,形神兼备,雕刻精美洗练。雄伟壮观的儒家青石群雕造像,实属宇内罕有。殿内,悬挂重新复制的由康熙皇帝以下五位皇帝书写的六面大匾额。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书写的楹联,金字熠熠,满壁生辉。移身殿内,令人油然而生崇仰肃穆之情。福州文庙现有建筑重修于1852年(清咸丰二年),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按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外门埕、棂星门,泮池,仪门厅、大成殿,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棂星门、仪门、大成殿;两侧则是廊庑、官厅、乡贤祠等。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高19.6米,殿内四根石柱用材硕大,为文庙建筑所罕见,殿后檐间有“仰之弥高”匾额。
五一广场,位于福州市中心于山南麓,占地面积4.5公顷,至70年代改建成集会广场后,就一直是榕城中心。广场已成为福州市政治文化中心,市民休闲纳凉活动的重要场所,福州市每年的元旦和国庆的升旗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广场北面是市委、市政府举行接待等外事的重要场所于山堂;东面有省科技馆、电信枢纽大楼、元洪花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南面是室内能容纳6000人的省体育馆;西面为福州人民会堂。广场具有浓郁的政治文化气息,中间建有音乐喷泉,水池中一组白色雕塑,高5米的8个舞蹈姑娘,寓意“八闽女儿”在八闽大地欢乐生活。音乐喷泉南边竖立一座大型不锈钢雕塑福州市标“三山一水”(寓意于山、乌山、屏山和闽江)。
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35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