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走进古城门,抚摸古城墙,与惠安女擦肩而过,有一种时空倒转的感觉;惠安石雕有“中华一绝”之美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与半月湾、西沙湾和青山湾相连,形成顶级旅游度假胜地。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走进古城门,抚摸古城墙,与惠安女擦肩而过,有一种时空倒转的感觉;惠安石雕有“中华一绝”之美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与半月湾、西沙湾和青山湾相连,形成顶级旅游度假胜地。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郑成功陵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他由于常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病逝台湾,年仅39岁。郑成功陵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1962年 2月1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 周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修葺,重立碑记。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国家再次拨款整修墓道、台阶,建山门,筑围墙,在墓两侧增建石构憩亭各1座。1989年建立保管所。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全长2070米,桥面宽 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现已建成五里桥生态湿地公园头(有湖有岛),依傍着五里桥,周遭建设亭子,石子小路,增加植被,水体亦得到整治,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系水头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地方,成为泉州一个新兴的风景。
安海古镇标志———白塔,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海西畔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内空心,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俗称“白塔”。底座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按其颜色白而推测,可能一则为了尊仰金刚界五智如来而建,二则为了借金刚界五智如来的高超法术来镇压五里长桥下的水魔鬼怪而建,即镇桥塔。明、清间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
灵源寺位于灵源山南,建于隋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近年来,在海内外亲信人士热心捐资支持下,重新规划扩建,修葺寺宇。新建后寺院分前、中、后三殿堂,寺院巍峨壮观,大殿雕梁画栋。灵源山平时香火不断,每年香客、游客达百多万人次,佛事活动期间更是人声鼎沸。原先的寺宇及两旁的附属建筑扩建为一座五开间三进深,重檐歇山顶的巍峨大殿,面积达462平方米。大殿前连着一座三开间的拜亭,飞檐翘脊,金碧辉煌。1998年,大殿后又落成一列三座殿宇,中为大雄宝殿,右为地藏殿,左为祖师殿。大殿前面,铺有150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广场,十分宽敞。广场前临山谷处,因势建筑起一列双层地上室,作为接待四方宾客的宿舍和食堂之用。高低错落,布局有致的灵源山又增一道风景,与灵源山山林胜景交相映衬,相得益彰。
黄巢山位于南安市东田镇西南部,海拔1095米,因唐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在此屯兵扎营而得名,现已是名闻遐迩的自然风景区。景区地势险要,奇峰嶙峋,怪石峥嵘,群峦叠嶂,风光旖旎。在户外运动爱好者中素有“闽南最美丽的峡谷”、“闽南张家界”之美誉。黄巢山脚下,是泉州南安境内的山西村、山美村。山西村的村民由厦门杏林高埔迁至此地,是范姓宗族最早的源地之一。在小范氏祠堂内,有匾为“高阳平照”,“高阳”即为此地范氏灯号。山美村,立有黄氏祠堂。 基地里设有一条可用于探险的狭长而崎岖陡峭的幽深峡谷,约3公里长,沿途布满各种奇石怪石,令人惊叹!中间有几个舟渡的大小绿潭,是旅游探险的必经之处。峡谷悬泉似练,清潺如歌
历史悠久的东石古寨,位于龙江澳(东石港)北岸,镇区西隅,古称"畲家寨",是汉武帝建武年间(25-27)闽中畲家族南迁的酋长住地。五胡乱华时,河南洛阳林尚书(讳开基,号西山),避兵祸带了一批族人,从水路沿海南下居于寨之东,"东石"地名即由此而生,"畲家寨"也即改称"东石寨"。隋开皇元年(581),隋文帝遣使开发夷州(台湾)派兵驻扎。《西山杂志》称此为泉南戍兵之始。有"江防要塞"之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太宗诏修天下城廓、寨墩时,东石寨以官银大修。大修后的寨墙周长192丈,基广1丈,高1丈5尺,石砌城墙上可跑马。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与为抗清复台在东古寨安营扎寨,在白沙村建"国胜城",他招"五虎""布九营",把古寨作为整军练武,筹粮筹款的一个重要基地。古寨顶300多平方米的平台就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指挥台。郑成功对东石人民的无私支援曾作诗鼓励赞扬。其中一首写道"秉元百万献军需,耿耿丹心不郝无;更誉论岑杨二老,家贫愿助一头牛。"郑成功亲书"丹心"二字,命军匠镌于巨岩上以激励将士。如今这浑厚苍劲的阴刻丹心尚存在古寨石崖上。与朱熹弟子曾恕(宋淳熙年间进士)亲笔"棣径"横匾交相辉映。
草庵寺——我国唯一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遗存,也是世界现存唯一摩尼教寺庙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华表山南麓。草庵依山崖而建,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建筑,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荜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五塔岩,原名灵水岩,又名灵水寺,位于泉州四大名山之一的紫帽山西北麓,属南安官桥镇竹口村,始建于北宋,因南宋时在寺前兴建五座石塔,便称为五塔岩,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塔岩寺前的五座石塔,为宋窣堵婆式石构塔。塔高约 5米,基座四方形,塔身作三层,一层六角形,刻有文字,二、三层为鼓形,三层浮雕佛像,塔刹作葫芦状。五塔成群,一字排开,各塔之间相距米,列于寺前半壁间,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自下仰视颇为雄伟壮观。五塔岩寺宇建筑,依山就势,利用上下两个天然石洞,建造龙水禅楼和定光道场,犹如空中楼阁,别有风景。山岩上刻有“龙水创蓝启宋世,虎腔竖刹溯无时”一对楹联,记载岩寺分别建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岩寺为宋代建筑,定光道场为元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