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走进古城门,抚摸古城墙,与惠安女擦肩而过,有一种时空倒转的感觉;惠安石雕有“中华一绝”之美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与半月湾、西沙湾和青山湾相连,形成顶级旅游度假胜地。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走进古城门,抚摸古城墙,与惠安女擦肩而过,有一种时空倒转的感觉;惠安石雕有“中华一绝”之美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与半月湾、西沙湾和青山湾相连,形成顶级旅游度假胜地。
戴云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有“闽中屋脊”之称,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五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也是戴云山脉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县赤水镇戴云村。
围头村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地理坐标:东经118°34′,北纬24°31′,区位优势独特,东临台湾海峡,正面距金门岛仅5.6海里,是祖国大陆离金门岛最近的地方。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总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常住人口4300人,外来人口3000人,海外华侨10000多人。浓缩着1200多年历史的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地理坐标东经118.34度,北纬24.31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围头半岛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西依美丽围头湾,北靠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南与大金门岛相距仅5.2海里,围头海角与月亮湾是大陆距离台中和大金门岛最近的地方。区域面积5.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6500米,常住人口4300多人,外来人员3500多人,旅居港澳台和海外乡亲近万人。围头历史悠久,英雄人物辈出,两岸情结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在一九五八年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战中名闻中外,英勇的围头人民"爱国爱乡"支前参战,有六十六人荣获"二等功"、"三等功",七人晋京受表彰,素以"英雄的围头"、"美丽的围头"著称。
泉州郑成功纪念馆位于郑成功故乡南安市石井镇西侧。1962年,为纪念郑成功复台三百周年,南安县人民政府假石井西角郑氏宗祠设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搜集、展出有关郑成功生平、业绩的实物、照片资料,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82年由旅港同胞吕先生倡议于鳌石山上辟地重建,后与余先生联袂完成三进宫殿式建筑。新馆纪念馆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部分展厅。介绍英雄一生的丰功伟绩。前展厅表现了纪念馆的中心主题,有郑成功全身立像,“郑成功大事年表”、“郑成功传”及郑成功“复台”、“北伐”诗篇,以及“郑成功接受荷兰殖民者受降仪式图”和“台湾人民热烈欢迎国姓爷郑成功”的彩色画像。中展厅陈列三方面内容,一为“文韬武略、少年英俊”,二为“北伐抗清,威震东南”,三为“收复台湾、建设宝岛”。后展厅陈列的内容是“丰功伟绩,流芳千古”,有从郑成功陵墓出土的珍贵文物,稀世瑰宝,还有大量的古典籍史料以及众多名人书画家所题绘的书画等等。
历史悠久的东石古寨,位于龙江澳(东石港)北岸,镇区西隅,古称"畲家寨",是汉武帝建武年间(25-27)闽中畲家族南迁的酋长住地。五胡乱华时,河南洛阳林尚书(讳开基,号西山),避兵祸带了一批族人,从水路沿海南下居于寨之东,"东石"地名即由此而生,"畲家寨"也即改称"东石寨"。隋开皇元年(581),隋文帝遣使开发夷州(台湾)派兵驻扎。《西山杂志》称此为泉南戍兵之始。有"江防要塞"之称。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太宗诏修天下城廓、寨墩时,东石寨以官银大修。大修后的寨墙周长192丈,基广1丈,高1丈5尺,石砌城墙上可跑马。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与为抗清复台在东古寨安营扎寨,在白沙村建"国胜城",他招"五虎""布九营",把古寨作为整军练武,筹粮筹款的一个重要基地。古寨顶300多平方米的平台就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指挥台。郑成功对东石人民的无私支援曾作诗鼓励赞扬。其中一首写道"秉元百万献军需,耿耿丹心不郝无;更誉论岑杨二老,家贫愿助一头牛。"郑成功亲书"丹心"二字,命军匠镌于巨岩上以激励将士。如今这浑厚苍劲的阴刻丹心尚存在古寨石崖上。与朱熹弟子曾恕(宋淳熙年间进士)亲笔"棣径"横匾交相辉映。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坐落在素有“峙海金狮”之称的晋南名镇——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以保护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距今9000—25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及周边海岸带典型地质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对研究2万年前的古地理、古植物、古气候及海陆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留有沙质海岸、红土海岸及基岩海岸等多种类型的海岸地貌景观。从深沪湾到围头角,一系列沙质优良、坡度适宜的弧形海湾与基岩岬角相间出现,别具一格。
深沪镇是福建省晋江市下辖的一个镇。位于晋江市东南部。三面临海,一面依山,地理位置独特;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狮”之美称。镇域面积33.46平方公里 ,辖19个行政村(居)。户籍人口4.8万,海外侨胞4万多人,外来人口4.2万多人。名胜古迹有古深沪对外联系通道“壁山栈道”,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颜厝庵山沙丘遗址”,明代抗击倭寇的“烟敦山烽火台”,台湾同胞祭祖圣地“宝泉庵”,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底古森林遗址”,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芳财“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深沪建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时称壁山里,唐称壁山里,宋称弦歌里,元正式启用深沪。明洪武二十年置巡检司,设九品司官,并筑司城造烟墩(烽火台),驻防正七品武职把总及五品千总,此制一直沿袭至清。 宋属安仁乡,弦歌里管辖;明、清属十五 、十六都。民国1936年属五区;
中山街,纵贯泉州古城南北,全长约2.5公里,从最初的土路到石头路,再到泉州市区的第一条名为七贤的水泥路,到民国期间,泉州府以“中山路”命名了这条街。连排式骑楼商业街,极富闽南建筑特色,有各种闽南特色小吃。中山街宽12米,街的两侧是骑楼式建筑,一般为两层。这种建筑风格在东南亚国家和我国南方较常见。行人因此能轻轻松松躲避突如其来的暴雨,也能免受太阳暴晒之苦。这种人性化十足的建筑样式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曙光,在福建的三大城市里,只有泉州和厦门有这种建筑样式。
晋江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位于龙湖施琅故里衙口。到衙口海滩观海景、泡海浴、吃海鲜,正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休闲节目。龙湖镇加大对景区的创建力度,力争将其打造成具有闽南特色的滨海休闲度假胜地。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坐落在晋江金井围头半岛的最南端,地理位置特殊,素有区域优势凸显、英雄人物辈出等特点。1958年围头村的“八二三”炮战,因其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闻名中外,故素有“美丽的围头”、“英雄的围头”之称,是一个具有特殊典型的“战地历史文化渔村”。晋江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位于龙湖施琅故里衙口。景区内的深沪湾施琅将军纪念馆是“泉州十八景”中的景点之一。深沪湾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龙湖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犹如一条银色的项链镶嵌在蓝天碧海之间,是沙滩休闲、踏浪嬉水和开展各种海上沙滩活动的理想场所。沿岸而来,施琅将军纪念馆、施琅将军雕像等人文、自然名胜掩映其中。
安海古镇标志———白塔,又称“西塔”、“瑞光塔”、“文明塔”,,位于安海西畔安平桥头超然亭的东北侧。该塔通高20.55米,为五层六角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内空心,有旋梯可上;外涂白灰土,俗称“白塔”。底座为石构,特别是六角形基座拐角处均有一尊石浮雕力士承托,每个力士造型各异,动作夸张,表情极为生动。塔下有石栏杆围护。塔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系安平桥建成之年,乡人以造桥余资建造。按其颜色白而推测,可能一则为了尊仰金刚界五智如来而建,二则为了借金刚界五智如来的高超法术来镇压五里长桥下的水魔鬼怪而建,即镇桥塔。明、清间多次重修,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后曾易名“文明塔”。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安平桥全长2070米,桥面宽 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现已建成五里桥生态湿地公园头(有湖有岛),依傍着五里桥,周遭建设亭子,石子小路,增加植被,水体亦得到整治,整体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系水头居民饭后散步的好地方,成为泉州一个新兴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