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属江西诸广山脉,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西北部,地处桂东县普乐镇、新坊乡与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上犹县五指峰乡交界处,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齐云山经过数千万年的造山运动形成,主峰齐云峰海拔2061.3米,山林由花岗岩组成。齐云山保护区森林总面积1710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7.6%,土壤呈垂直分布,按海报排序为红壤、黄红壤、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 齐云山为赣南第一高峰,因山势高峻,山顶终日云雾缭绕而得名。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在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边。原是耶稣棠,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的西式罗马建筑。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红五军团的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
东江的发源地为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现名三百山温泉景区,位于江西省安远县东南部边境,是安远县东南边境诸山峰的合称 。
齐云山,属江西诸广山脉,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西北部,地处桂东县普乐镇、新坊乡与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上犹县五指峰乡交界处,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齐云山经过数千万年的造山运动形成,主峰齐云峰海拔2061.3米,山林由花岗岩组成。齐云山保护区森林总面积17105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7.6%,土壤呈垂直分布,按海报排序为红壤、黄红壤、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 齐云山为赣南第一高峰,因山势高峻,山顶终日云雾缭绕而得名。
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在江西省宁都县城梅江边。原是耶稣棠,始建于1916年,是一座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的西式罗马建筑。宁都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而且也是取得完全胜利的一次武装起义,红五军团的组成和建立,大大地加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
兴国县宝石仙境风景区位于兴国城北13公里处,景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区内自然形成宝石寨、八仙岩、东(西)井、宝石仙境、世外桃源、梦幻西天、凤凰岭、天鹅湖等八大景区120多个景点。还有文天祥开府抗元屯兵留下的大量遗迹,海瑞夜宿客栈旧迹,邓小平红七军军部驻地,二战工事残壁等历史人文景观至今保存完好。宝石山相传由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亲口所命。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护送皇太后经过兴国,被元军围困,遂登山筑寨而守。由于皇太后捧着玉玺,连登数峰,都登到地动山摇,难以立足。直到登上一座“一夫当关,万夫未开”的险峰仙人顶时,方才安然不动。文天祥赞曰:“真乃宝石山也!”遂为山名至今。特色鲜明,互相连接,象鬼斧神工的天然“石林图”;碧波荡漾,明净如镜的天鹅湖;茂竹修林,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烟雾缭绕,香火不断的通灵寺、松音寺等,令游人流连忘返;圣僧峰、神龟奔月、双狮戏球、驼峰、回音壁、八仙屠龙谷等自然景观栩栩如生;墨竹林、倒芭茅、天井架等动人传说至今流传;百丈泉瀑布,一泻千尺,成为镶嵌在宝石仙境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正如明代探险家徐霞客所描绘的那样:月照丹霞如宝石生辉,云绕灵石若翔龙吐雾,身临幽谷象梦游仙境,声贯峭壁似钟鸣鼎沸。
江西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宁都县城西北郊3公里处。森林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79.8%。群峰中以“金精十二峰”为著,其中又以主峰翠微峰最为出名。景区主要分为五大片区:翠微峰、金精洞、锦绣湖、凌霄峰、八峰台。
兴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0年,1977年迁现址,2009年12月扩建,占地30亩。陵园包括悼念广场、烈士浮雕墙群、烈士英雄长明灯、烈士悼念卧碑、革命烈士纪念馆、英名碑廊、纪念亭、纪念池及会议室、资料室、文物库等设施。每年前来瞻仰人数达6.7万,这里已成为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激励后人、弘扬苏区传统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潋江书院位于潋江镇楼街。书院为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阁组成,占地面积4903平方米。其间雕栏画栋,诗画众多,所画山水花草,栩栩如生。潋江书院建筑艺术精湛,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现代革命意义,它是1929年4月毛泽东的故居。当年毛泽东在此写下著名的《兴国县土地法》,从此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澎湃怒潮。
将军园位于兴国县将军大道南端,占地300亩,是县委、县政府为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弘扬苏区革命传统,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充分利用好兴国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举措。将军园由将军广场、将军纪念馆、大型群雕、休闲广场、将军湖、将军岛等组成。将军广场正中安放由汉白玉石雕刻的5.2米高的毛泽东主席巨型雕像,园内按长征路线进行规划,安放陈毅元帅和兴国籍56位共和国将军的雕像,并利用12块奇石分别雕刻肖华上将所作的12首长征组歌;大型群雕由“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三百军旗及69位冲锋陷阵组成的战斗场面群雕环绕组成。整个园集瞻仰、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将军纪念馆位于将军园内,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屋顶是红军八角帽造型,展厅和大门由镰刀、斧头形状构成,突出兴国红军县的特色,它将利用图片、实物、文字等形式,再现将军位和省部级领导干部的英勇事迹。
赣南,是江西省(江西省简称“赣”)南部区域的地理简称,主要由地级赣州市下辖的3区14县1县级市组成。[1]赣南面积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约占江西省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赣南形成行政区的历史悠久。三国·吴嘉禾五年(236)设置相当于市一级的行政机构——庐陵南部都尉。宋代分设南安、赣州两个政区,简称“南赣”。又因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并于清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先后置分巡赣南道和赣南道,亦俗称“赣南”。赣南世称“客家摇篮”、“客家原乡”,与闽西、粤东等并称为闽粤赣边区客家大本营,是中国三大客家人集中聚居地之一、客家四州之一。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并建有客家文化城、客家博物馆等。本地居民主要语言为客家语(分宁龙片及于桂片,统称赣南客家语)。2013年1月6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发文批准,同意在江西省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华寺位于赣州市赣县区境内,是一座深藏不露的古刹,里面有一座皇帝敕建的千年宝塔。塔的四面雕刻有动物、花纹等图案。雕刻细腻,图文并茂,雅致美观,巧夺天工,故有江南名塔之美称。经文化部文物研究所认定,玉石塔的塔形及建筑方法在我国现存的名塔中是独一无二的。
位于江西省的于都河,红军万里长征在此渡过了第一条河,人称“长征第一渡”。于都是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便搭浮桥,摆渡船,在1934年10月16日到19日傍晚,共有8万7千人渡过了于都河,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开启了祖国的新篇章。如今,渡口广场上高高屹立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的纪念碑,依稀能让人感受到这里昔日的震撼之景。碑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杨成武题写的“长征渡口”石刻,东侧为2004年移址新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
1953年3月,按原貌修复了中革军委和总参谋部及第一局的旧址。2006年,总参谋部组织征地并拨款,修复了总参谋部其他局和总供给部、总卫生部、总兵站运输部、总动员武装部等旧址,调整完善了原旧址的内容,使这些旧址群得以顺利修复,能够再现当年红军领导机关的革命斗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