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渔村,歙县第一村, 本名洪岭村。位于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唐末洪氏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渔村。再加上这里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靠卖花为生因此而得名。
新安江十里画廊,位于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全长约百里,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两岸生态环境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
卖花渔村,歙县第一村, 本名洪岭村。位于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唐末洪氏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村形如鱼,村头尖尖状如鱼嘴;村腰渐宽如鱼肚;村脚房屋向两翼展开,如鱼的剪刀尾。村人姓洪,喻水汹涌,鱼得水则生机盎然,故在鱼字边加三点水,称渔村。再加上这里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靠卖花为生因此而得名。
新安江十里画廊,位于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全长约百里,以中国独特的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的结合著称。两岸生态环境呈现“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鱼”立体生态格局,徽派古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的新安江穿行而过。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似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故称之为新安江百里画廊。
武阳乡,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地处歙县东南部,东与岔口镇、新溪口乡相连,南与小川乡相接,西与深渡镇毗邻,北与昌溪乡接壤,行政区域面积41.51平方千米。
文昌古道是一条历史上的重要交通要道,它起始于歙县岔口镇的文山村,并延伸至武阳乡和昌溪乡。这条古道的长度约为6公里,其宽度曾经达到1.8米,且全部由细腻的青石板铺设。文昌古道不仅是重要的商业通道,也是古代人们迁徙和交流的重要路径。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位于歙县县城,它将散落在全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按照“复原”的原则,整体搬进了西园。徽商大宅院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为组合式的宅第群体,有宅第,房屋,天井,柱子等众多。大宅院内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数量众多,不少是从民间征集收购。
歙县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此楼始建于唐初隋末,现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该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太白楼现辟为李白纪念堂,陈列着有关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歙县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歙县新安碑园内现藏各种文物标本3万件,以瓷器、书画、砚台为特色。其中:字画2564件,陶瓷器722件,古籍、善本书19175册,文献档案432件,玉石器、碑帖、砚台、印章、铜器等其他各类藏品7547件。馆藏瓷器以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而享誉全国;书画藏品有新安画派垢道人的册页、黄宾虹的山水画、明林良中堂、查士标行书堂、陈嘉言梅花白头轴等精品;砚台有唐风形歙砚、汪廷讷铭文歙砚等精品。徽派砖木雕也较位突出。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经国家和省文物部门鉴定的国家一级文物74件,国家二级文物193件,国家三级文物1424件,尚有部分未经鉴定。
新安碑园,位于歙县城西练江对岸,主要建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长达200余米的碑廊,蜿蜒曲折,给游人以幽深之感,廊内壁龛,外加护罩,用以陈列碑石。它依山就势而筑,各式花墙、漏窗、洞门,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园内高处立亭,洼处凿池,假山石笋,小桥流水,古水高耸,花草相映,别具一番情趣。碑园内陈列着宋元明清名家书法碑刻二百余块,其中《余清斋贴》和《清鉴堂贴》两套碑刻,完好齐全,实为罕见。据说日本藏有这套碑贴的完整拓本,即自诩为世间仅有了。
太平桥,位于城西门外,所以又叫河西桥。从前它是婺源、祁门、黟县、休宁等县进入徽州府治歙县的要道。今天它仍是徽州的交通枢纽,有三条公路干线交会于此。太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多孔巨型石拱桥的代表,十六孔拱形石桥,长度为二百七十九点八七米,宽为六点九米,中间可容两辆车对开,两边各有人行走道。
徽园,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徽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徽园集牌坊、祠堂、民居“徽州古建三绝”之大成,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之精萃,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东南邹鲁坊等。
徽州府衙,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中和街120号,为古徽州府治所所在,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时,初为徽州州治,绍熙至端平年间重建。元因之为徽州路路治,至正年间再次重建。所复原的建筑单体参照了歙县现有的明中期建筑遗存,采用明代小式做法,如徽州冬瓜梁、插拱、穿斗式厅堂构架,室内作砌上明造等,其色彩则参照《明会典》,“梁栋檐桷,用青碧绘饰”,“门用黑油”。
南谯楼,位于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徽州府的南大门。宋、明二代多次重建,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俗称“二十四根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