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东南太平洋季风影响明显,在祁连山东段形成了大片茂密的森林,其中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整个森林公园流水潺潺,云蒸雾蔚,苍松翠柏,绿野如荫,古木参天,松柏香馨,山花烂漫野生植物众多。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遗址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还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喇家遗址是史前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场面的遗存完整保留下来。
丹斗寺亦称“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寺处循化县城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丹斗寺由阿尼鲁加殿、热杂帕殿、比丘阿吉达修行殿、“三贤哲”及喇勤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释迦殿、大经堂、才旦夏茸拉章、叶东佛塔及僧舍、大厨房等组成,共约200余间,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该寺的整个建筑至今完好无损,它逃过了1958年和文革的劫难,虽然也曾在1958年和1967年两度关闭,但大部分建筑完好无损。
因受东南太平洋季风影响明显,在祁连山东段形成了大片茂密的森林,其中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整个森林公园流水潺潺,云蒸雾蔚,苍松翠柏,绿野如荫,古木参天,松柏香馨,山花烂漫野生植物众多。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东方庞贝”。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喇家遗址进行挖掘。遗址内分布着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的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还出土了陶、石、玉器成品及半成品、玉料等。喇家遗址是史前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5年8月初,在青海喇家遗址博物馆,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约4000年前突发地震场面的遗存完整保留下来。
丹斗寺亦称“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语称“丹斗谢吉央贡”。寺处循化县城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陡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天然岩洞而成,别具一格。丹斗寺由阿尼鲁加殿、热杂帕殿、比丘阿吉达修行殿、“三贤哲”及喇勤修行殿、弥勒殿、阿柔格西修行殿、释迦殿、大经堂、才旦夏茸拉章、叶东佛塔及僧舍、大厨房等组成,共约200余间,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该寺的整个建筑至今完好无损,它逃过了1958年和文革的劫难,虽然也曾在1958年和1967年两度关闭,但大部分建筑完好无损。
七里寺避暑山庄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古膳镇,距离省会西宁有一百六十公里的车程,因天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著名的药泉水而闻名。它是一座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每到炎热的夏季,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欢聚一堂,在七里寺避暑山庄度过清凉的夏季,他们带来生活用具和食物,支起帐篷,用药泉水做饭吃,据说包治百病。等到炎热的夏季已过,他们才返回自己的家园。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开展,七里寺避暑山庄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五月端午节开始到八月,七里寺避暑山庄正是一年四季内最繁忙热闹的时候,除了来赶会场、唱花儿、对山歌的人们,还有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游人们,以及专门来避暑度假的游人们,他们把七里寺花儿的会场装点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瞿昙寺,藏语称“卓仓拉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持金刚佛寺”。寺院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为一长方形,占地1.5公顷。这是安多地区众多藏传佛教寺庙中一个令人惊讶的异数,使人联想到北京和承德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如果你在青海东部只有时间看一座寺庙,并且对古建筑和壁画艺术感兴趣,那么瞿昙寺是你的不二选择。该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也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其总体结构布局雷同北京故宫,因此被称为“小故宫”。瞿昙寺自明洪武年间创建迄今,已历600多个春秋。这座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
柳湾墓地位于乐都县东17公里柳湾村一带,也称乐都柳湾墓地。总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特别是甘青地区原始社会物质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974至1978年间发掘,先后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古代墓葬1700余座,有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出土文物近4万件,其中陶器1.7万余件,石器、骨器1300余件,装饰品1.8万余件,反映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分工和制陶手工业已达到一定水平。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青海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提供了大量实物研究资料。墓地附近建有柳湾文化陈列室,供游人参观考察。
西来寺位于乐都县城东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寺坐北面南,由山门、过厅、东西两厢和大殿组成。山门面宽3间,进深1间,中为门廊,东西两旁分设泥塑四大金刚;过厅和东西两厢,为硬山式木作结构,内供观音、土地神。大殿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矗立在台基上,雄伟壮观。大殿周檐斗栱繁缛,昂嘴下突,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风格。大殿内原有泥塑圆雕的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两边是文殊和普贤,还有阿难、迦叶、比丘等。东西两山墙上八大供养菩萨,端坐在莲花须弥座上,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墙面上浮雕的山水、人物、建筑等,小巧玲珑。
南山,古称雪山,当地叫照碑山,是乐都县辖境最高山峰,自西而东,横贯南境。根据《西宁府新志·地理志》中记载:“南山冬夏积雪不消,耸出万山之上,俨若银屏,又谓之雪山,俗称南山积雪,为八景之一也”。攀登绝顶,宛如身在天宫,头顶青云缥渺,脚下冰层晶莹。南山绝顶气候多变。夏天前往欣赏“南山积雪”,真是风景独异。一脉高山,截成两节,分属两个世界:雪线下一碧万里;雪线上银装素裹。
夏琼寺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咯巴的发祥地。该寺地势异常、幽雅殊胜,寺后山崖形如展翅欲飞的鹫鸟,故得名“夏琼寺”。夏琼寺自创建以来,先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然,气势磅礴。
石窟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幸福东路,寺庙已经没有了,留下了北魏时期的石窟,规模不大,但是修建的很好。共有5窟,开凿于红砂砾石岩上,高出地面5米余,其中四窟保存较好,一窟已坍塌。洞窟平面皆长方形。窟内有泥塑佛像及部分壁画。壁画部分脱落残损。 从壁画风格观察似为宋代作品。此寺暂定为宋代开凿。
白马寺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湟水北岸,古称金刚崖寺,藏语称玛藏观,建于11世纪。相传它的创建与藏传佛教史称之为“下路宏传”的复兴佛教活动的首创人喇勤·贡巴饶赛有关,寺内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山崖下现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语称弥勒望河,雕像古朴浑厚,左手托钵,右手做推移状,佛像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消除水患的愿望。绿荫全中的白塔与古石雕佛像相映成趣,自成一体。
李家峡水库位于中国青海省尖扎县西北,是以发电为主,兼具灌溉、防洪等功能的大型水库。建于黄河干流,位于龙羊峡水库、拉西瓦水库下游,刘家峡水库上游。毗邻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水库像是由四周的高山拢起来是一滩水,湖面水光潋滟天气好的时候湖光山色,一片安静纯洁之感。非常适合放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