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史称"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深厚,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风形成了桐柏独特的文化,淮源文化、佛道文化、盘古文化、红色文化成为中原乃至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延伸。境内以"四大文化"为主线,以淮源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构成了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老界岭,位于南阳市西峡县境内东北,南阳与洛阳交汇处,是中国东西走向山脉、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黄河分界的分界线、分水岭,故从古到今被人们称为“老界岭”。景区主峰犄角尖海拔约2200米,是伏牛山和中原地区的最高峰。 老界岭风景区内植被茂盛,处处都是古木参天,这里气候宜人,即使在夏季也十分清凉,是中原地区的避暑胜地。老界岭景区有奇峰、奇石、奇树三大自然景观可以供游客观赏:“奇峰”山不在高,有老子留下的足迹。 犄角尖是中原第一峰,能代表世界地质公园的锯齿峰、石人峰、情人峰、骆驼峰等;“奇石”,有西天取经、老子像、伏牛山神等惟妙惟肖的天然奇石;“奇树”,景区内有数量众多的名贵树木,如红豆杉、连香树、红桦树、青岗栎等。
从山脚下步行登上景区内的分水岭,大约需要1.5-2小时,再登上最高处的犄角尖,还需要约2小时建议游玩时间:4-6小时
四季适宜,夏季避暑最佳
普化讲寺位于南阳市唐河县城南24公里处黑龙镇发山之顶,是始建于元代的佛教寺庙。传说元末顺帝夜梦白玉放光,派使访至山顶,一巨玉曾放光三昼夜,与帝梦相符。帝传旨敕名白玉山,山顶建白玉禅寺,派少林寺方丈妙悟大师师弟妙玄大师任白玉寺方丈。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文曾于此山避难并削发为僧,因头发埋于此地,故此山也称发山。随后白玉禅寺改名为普化禅寺。相传“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不知今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之佳句,便是他出家后所作,且至今仍在此广为流传。明清及民国期间,寺庙屡毁屡建。1940年,该寺改名为普化讲寺。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变为废墟。1992年10月,地方政府批准重建。由真廓法师(法名直心,号真廓,字慈修)住持,并建大雄宝殿、毗卢殿、水陆殿、玉佛楼及左右配房数十间。2000年2月真廓法师舍报西归。由如真法师住持。如真法师住持以来,为了师父遗愿,任劳任怨,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僧众搬砖运瓦,担沙砌石。先后建有塔院、下院“直心庵”、中院“接引阁”、念佛堂、天王殿、观音殿、客堂、钟鼓楼及寮房数十间。
普化讲寺2001年修善后,建筑面积约20余亩,房屋150余间,五重殿四道院。古刹又见重光。该寺以弘扬大乘佛教,提升道德、圆满人格、行菩萨道、普利群生为目标。以“诸恶莫作,众普奉行,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为宗旨。以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为准则,建立一座专修专弘的净宗道场,适宜休闲祈福拜佛。建议游玩3个小时左右。
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四季皆宜出游拜佛。
桐柏山淮源风景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地带的桐柏山脉中段,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上,是古“四渎”之一淮河的发源地和江淮两大水系的天然分界线。这里具有源远流长的淮源文化,影响深远的佛道文化,历史悠久的盘古文化和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重要地位的苏区文化。 景区分为淮源、桃花洞、太白顶、水帘洞四大各具特色的区域,有豫南第一高峰海拔1140米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享誉海内外的佛教禅宗白云系祖庭云台禅寺,誉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水帘洞等118处景点。 这里是中国盘古文化的中心。盘古山、盘古庙等随处可见。而汉代曾兴建了刘邦亲题的“金台观”,为当时全国五大道观之一,武当派鼻祖张三丰在此修真。景区内寺庙星罗棋布,寺寺相连,僧徒遍及国内外。 《西游记》的成书也是在这里起源。明代吴承恩曾在桐柏邻县南阳新野县做过县令,多次到桐柏山游览,后根据“禹王锁蛟”的故事,并结合桐柏的水帘洞等地名为雏形完成了不朽名著《西游记》。
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春看樱花映山红;夏栖绿荫戏溪瀑;秋观红叶文化游;冬踏太白赏雾凇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