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旅行是一次阅读。旅行就是在读世界这本大书:读山川江河、读风土人情、读历史变迁、读世间万象、读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的世界。旅行就是我们用脚书写的读书笔记。
披着春风,走读山西。面对厚重博大的三晋大地、华夏故园,我的目力无法穷尽,我的拙笔无法写透。所以只以回眸随想的方式,表达我对这部厚重的史书的点滴领悟。
五月,从太原向西南,目标壶口瀑布。
黄河与汾河之间吕梁山,群峰逶迤,春天里山杏怒放。
吕梁山区自古就盛产奇石、美玉。还出了一个刘胡兰,出了一个武则天。
未见黄河,先闻声势。身临河边,黄河浪涛震天撼地。
赶上了壶口瀑布的五月春潮。
这个场景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空间和时间的穿越感的。就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的此刻,我眼前又清晰地映现出当时令人震撼的情景。岸边传来《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和着瀑布奔腾的声响,大自然的天籁和人类的创造交融回荡在山谷之间。
早年,我就能背诵出《黄河颂》里一段歌词,请允许我再呈现一次: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1938年,光未然来看了壶口瀑布,写下了以上的文字。我写不过他,就此打住。
振聋发聩的瀑布声浪“伴奏”下,这段歌词仿佛有了新的生命,给了我新的感动。
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此,仿佛顿时有了深刻的领悟。如果你亲临现场,或许比我有更多的感动。
壶口瀑布对岸属陕西。对岸的老乡擂响了大鼓,仿佛在与黄河的涛声合奏新的交响乐。
很多人愿意与当地老乡合影,骑上驴子在黄河滩上溜达一圈。虽然是商业化行为,但是看得出来,老乡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我与这位大叔聊了一会儿,知道他是有“上岗证”的。一身“行头”一头驴,一根烟枪一脸笑,每天不会缺生意。村里合理安排农户上岗,避免恶性竞争,在自己的家乡,日子过得很踏实。
晋南介休绵山,山势陡峭,苍松翠柏,景色优美。这里“收藏”着一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的忠孝故事。中国人的忠孝精神,借着一座绵山、一个纪念日,得以发扬光大。中国人也多了一个节日:清明节。
清明节现在已是传统的春祭节日,缅怀祖先,弘扬孝道,唤醒家族共同记忆,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这里我最注意的是这口尧井。“井”是一个文化含量很高的词汇,它指代了“家园“这个充满感情色彩的概念。上古时期,人们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于是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遗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六百多年来,这支民谣使这里成为大半个中国的百姓魂萦梦牵的寻根之处。
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面临着中原地区人丁不足、土地大片荒芜的窘况,实行移民屯田策略,恢复中原地区的人气和经济。当时的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官府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如今,大槐树成了全国百姓祭祖寻根、饮水思源之地。
赶上了祭祖大典。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有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
不管是否来祭祖,感受一下氛围,感念一下祖恩,也像是得到一次洗礼。
生龙活虎的孩子们,此刻也安静下来了。他们在想什么呢?
影壁上大大的隶体“根”字,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当年的古槐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依然枝叶繁茂,充满活力。移民告别故土时,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太原晋祠水镜台。晋祠是为奉祀晋侯始祖叔虞而立的祠庙,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悬翁山麓。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 —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晋祠圣母殿。相传,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朝廷下旨在晋祠内修建圣母殿,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供奉的圣母,是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塑像神态自然,形象优美,生动描绘了宫廷内各种人物的体态神情,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名作。
我们可以揣测,这些表情身姿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们的深刻构思。我们看到的其实已经和宗教无关,并且和纪念“邑姜”这位“圣母”也没有多大干系,这些创作纯属雕刻家有感于衷的“借题发挥”。从这些北宋社会的有血有肉、有喜怒衰乐的真实人物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些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同时也不能不叹赏雕塑家们的高超技艺。这种深入的个性刻划,这种微妙的造型能力在北宋以前是远未达到的。
晋祠献殿。祠庙建筑是以精神为原动力而创造出来的,祭祀是祠庙建筑最初的主要功能。古代人谢神和祈祷仪式是极形象而富于浪漫想象力的。应祭祀功能的需求,祠祀的建筑也就产生了,又因祭祀仪式的分工专门化和古代人的观念,又演变为寝殿、献殿或香亭的组合群体。
晋祠一组祠祀建筑可谓把祭祀功能发挥到了极至,过会仙桥西行,为古莲花台,台为方形,四隅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以壮威仪。穿对越坊便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组成的核心群体。献殿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对越坊,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对越”的 “对”,意为报答;“越”,即扬,意为宣扬。“对越”两字合起来,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祠内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雕塑有机结合,宋、元、明、清建筑齐备,有着西周至今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堪称晋阳文化的代表。其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周柏、唐太宗李世民碑等均为稀世文物。
平遥古城,曾经的“金融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的高大城墙,在今天,仅仅是分割了城与乡的空间,还是象征性地阻隔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在今天的平遥城里,还能寻找到一点答案吗?
正午阳光里的平遥城。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城内有大小街巷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19世纪的建筑,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
但是,居高临下的张望,对于这里曾经达到的城市精神的积淀,还是太匆忙、太轻率。五月初强劲的春风、正午时强烈的阳光,也迷乱了我的眼睛。
平遥县衙“明镜高悬”。
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的一级城市。
很想穿越过去,看一场县太爷审案。
平遥古城,日升昌票号。
平遥是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以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设立了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山西省灵石县城东的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
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人称“三晋第一宅”,“山西的紫禁城”。
根本来不及细看,只能拍下带回来慢慢欣赏。
假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很难让人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怎么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它把石雕,砖雕,木雕于陈于一院;汇绘画,书法,诗文为一炉;将儒,道,佛思想与汉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堪称北方汉族民居建筑艺术博物馆。
祁县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人说“晋商大院”有五院。除了王家大院,还有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长治西白兔乡中村的申家大院,再就是榆次东阳镇的常家花园。乔家大院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更因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几乎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
乔家大院“在中堂”。
主人乔致庸将“中庸”二字巧妙地嵌入其中,深刻的哲学含义和处世为人之道不言自明。
乔家大院历经三次大规模兴建、扩建始成今日格局,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六十余年。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为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整个大院的布局为双喜字造型,又称在中堂。
时光里积淀的优雅。
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体现出“中学为休,西学为用”的色彩。新院的风格不变,但窗户全部换成了大格玻璃,配以西式装饰。
门匾和楹联是富贵人家标榜文人风雅最下功夫的地方。
大宅门里将吉语刻在门端,彰显了宅第主人的文化品味。用砖、石、木等材料精心制作题写,既有装饰门面的作用,又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同时还可以展示宅第主人志向情趣,这类门联、楹联、匾额在大院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在宣传封建礼教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如祁县渠家五进院的每一扇门额上,都刻写着修身养性的警言佳句,如乐天伦、善为宝、慎俭德、观光第、载籍之光、福禄尔等等。
格格来了。
这种镜头是容易让人时光穿越的,明明白白提示人们:几百年的大宅门依然鲜活着。可是为什么它们还依然有那么大的魅力?仅仅是一部电影惹的祸?
此刻,我也在问自己,翻山越岭来看它,又是为什么?
常家大院里的后花园。
“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曾是晋商文化的缩影,但常家大院最大的特点不在其大,而在于高雅的文化品位,凝重的历史底蕴,以及集南北风格之大成,融院落园林与一体的特色,因而,无论规模,还是建筑艺术,常家大院堪称中华民居之典范。
为什么,礼学诗书,要有一个庄重的地方安放?
儒贾相通、义利相通观在清代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晋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始终维持兴盛,其家族的伦理规范与教养精神值得探究。他们以勤、俭、诚、义起家,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经过好几个世纪仍能维持其家风,这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虽说是住在方砖墁地、梁柱滚金的深宅,主人也不忘将表现高风亮节、君子德性的竹枝,雕刻在居室、门楹上。
其实这也是一种仪式,表达了人心的空间足够宽广精致,足以安放一个民族的礼仪传承。
大院的一石一雕渗透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晋商大院群落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雕梁画栋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晋商大院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反映出历代晋商的智慧、艺术才能、文化品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这些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在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等随处可见,它们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堪称东方建筑艺术中的一绝。从门窗到牌坊的各种石雕、砖雕、木雕艺术作品,承载了古老中国的传统习俗,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此处镜头外有一群鸟在歌唱,可惜无法呈现。
晋商大院雕刻艺术寓意装饰图案的花样层出不穷,反映出人们对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四季平安、婚姻美满、四世同堂、幸福长寿、和睦处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这些雕刻艺术作品反映着当时社会生活和民间家庭乐趣以及各阶层人民朴素的愿望,构图别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部位装饰点缀,繁而不乱、多而不杂,达到了局部和整体、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龙形的屋脊。
中国龙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祖祖辈辈绵延不绝。明清的前后五个多世纪里,山西商人从盐业起步,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各个行业都能雄踞一方;晋商依托故里,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关隘重镇和商埠都会,从内地贸易开始做起,直到把贸易扩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朝鲜、日本等邻近的国家。
晋商大院,就是一群“成功人士”的家园。他们成功的秘诀,我以为主要是开拓和诚信。走西口开始,他们建立起了一座座精神的家园,他们因此也拓展了人生的格局。
处于黄土高原的五台山,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
春五月的五台山依然偶有飘雪,气候清爽。山头云气或浓或薄,时明时暗,含含蓄蓄,有时整个山包锁在云雾中,山色浅黄浓绿淡青地变化着。清凉圣地的五台山,异花芬馥,幽石莹洁,苍岩碧洞,瑞气萦绕,令高人远访,贵族亲临,原来是修炼道教的人居住之地,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传说,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
五台山台怀镇。
台怀镇是一座因佛教而兴盛的集镇。它坐落在五台山中心腹地,因为这里有灵鹫峰和佛舍利,历代以来朝廷和佛教信徒纷纷在台怀镇及附近修建寺庙,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这里,因此也就成了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
清康熙时,台怀镇还建立了一座专供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宫,规模宏伟壮丽,当地人俗称皇城,现在尚保留有行宫宫门的遗址。为了保护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和行宫,在清代,台怀镇曾设有“巡政厅”和“城守厅”,配备了马军和步兵。
群峰之间荡漾的悠扬铃声。每逢风和日丽,云过影移,风吹铃响,大白塔别有一番幽雅情趣。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相传早在东汉初,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传佛译经之后,到处寻找瑰丽名山胜境,作为佛教清静养性和教化万方的活动场所,历经磨难才到达五台山,看到这里群山环包,祥云笼罩,奇峰高耸,泉流遍布,生机勃勃,终于找到了风水宝地,清凉盛境。从此这里成了世界瞩目的佛教传播中心。
说禅的人,如何参得透禅意?坐禅的人,如何守得住禅心?
那边传来的梵语声,抑扬顿挫、余音缭绕,玄虚的气氛让人懵懵懂懂,好像要把我带到另一种境界。我在追问自己:是否人的信仰如此脆弱、思维如此容易被吸附、精神如此轻易被软化?山门内外熙熙攘攘的过客,是来看风景,还是来求佛性?我自己又为何而来?
五台山到恒山的山谷里春花争艳。
旅途中停车驻足张望,展开双臂想做几个深呼吸,却与强劲春风撞个满怀。
恒山山脉始于太行山,横跨塞外,东连燕山,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号称有108峰,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
恒山悬空寺下,山杏花满树摇曳。
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许多文物古迹的结构、造型、装饰、雕刻、彩画等方面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文物价值。来此欣赏奇观,凭吊历史,开扩胸襟,回归自然,其情趣感受正如古人所说:“灵山瞻礼罢,登览意无穷。”
悬空寺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惊险奇巧的悬空寺,独特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内涵精彩纷呈。在边塞民族融合之地、历代战争此起彼伏的金戈铁马之间,悬空寺成为当时的一方心灵家园,各种信仰在这里“安家落户”,清音缭绕、诵经不绝,传承了1500年。
恒山悬空寺被认为是全球最奇险建筑之一。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悬空寺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处,古代诗人形象的赞叹:“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到没云中”。公元735年,诗仙李白游览后,在岩壁上写下了“壮观”二个大字,但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便在“壮”上多加了一点。明崇祯六年,徐霞客游历到此,称之为“天下巨观”。
云冈石窟在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丝绸之路将东西方文明连接起来,文明的融合与交流使人类心灵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云冈石窟就是这种创造力的成果。
中国的石窟几乎无例外地都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与佛教绝情洗欲、向往彼岸佛国净土的主张相合拍。现存45个主要洞窟,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
似曾相识的高大石柱,让我想到了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形象地记录了来自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希腊的古典石刻艺术、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
佛的眼神之一:他总是俯视,你是否愿意仰视?佛教形象意在引起崇奉者的崇高感,从而轻视自身,向往佛国世界。石窟形制与造像的结合,也会造成一种气势,给礼佛者以感染。这个云冈18窟,窟室模拟平面椭圆形空窿顶的草庐形式,洞进深很小,立像高十几米,气势雄伟。礼佛者进洞只能仰视,身后无退身余地,这样就造成主尊特别高大,自己特别矮小的效果,佛的威严神秘自然会更加突出。
佛的眼神之二:他目力集中,你能否读懂他对苍生的关切?石窟雕像的目光都比较固定,凝视一个方向,这与希腊雕刻目光大都分散游离,避免死盯一处的情况恰成对比。这是由于雕像的用途不同所致。希腊雕刻大多摆在露天公共场所,它要与四面八方来的观众“对话”,故目光不能死盯一处。而石窟雕像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其交谈对象就是前来礼佛者,轮流接待。要使对方感到亲切,表示愿意与之交谈,故目光不能分散,要集中在礼佛者下跪的地方,好像他在专心倾听对方的诉说。
佛的眼神之三:他貌似高高在上,你是否感悟他内心的淡定?无论是希腊还是印度,其精神中都缺乏一种东西——悠闲与从容,而中国精神适时地加入,于是便在我们面前出现了比希腊化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更丰富内涵的艺术品——北魏云冈石窟大佛的庄严、阳刚,同时不乏悠闲与从容的情态,他们神秘微笑中蕴涵着对人类深深的悲悯。
云冈石窟的艺术形象经历了数次“变脸”。早期的造像有着北魏鲜卑族强悍健壮的民族特色,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后来造像开始变得比较清秀、雍容华贵,雕刻绮丽精致,注重装饰,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到了最晚期,云冈石窟已经将南朝“秀骨清像”式的人物画法和雕刻融合到北魏佛教艺术中,这时的造像清秀飘逸,菩萨面相也从肥厚圆润转为长颈瘦脸。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唯美的第20窟佛像。石窟顶部和前壁已经坍塌。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有的还遭到人为破坏,据说,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1400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以前石窟前运煤车辆的来来往往,有些有些石像已经蒙尘,有些佛面已被抹黑。现在石窟周边的环境已经有了改善,当地人也更有意识珍爱这些宝贝了。
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大佛是男性形象。更多体现了智慧。有人说他是东方的大卫。我说,他就是中国人智慧和刚强的艺术呈现。
对比一下,洛阳龙门石窟大佛是女性形象。更多表达了慈祥。有人说,她是东方的雅典娜。我在她面前感叹:她就是中国人慈爱和包容的美丽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