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4月,我完成了一个人生阶段性的小目标-----一个人穷游南美5国( 哥伦比亚 、 秘鲁 、 玻利维亚 、 阿根廷 、 智利 )。

南美洲 ,遥远而又陌生,却是一个复杂的魔幻世界,

壮丽的自然奇观,古老的人文古迹,热情奔放的人民,浓郁的拉丁风情

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多变的气候环境、语言不通的尴尬、经常出现的坑蒙拐骗

也让人焦头烂额,怀恨在心。

但这块大陆有一种让你又爱又恨的魔力,

一次次把你勾引,

接受天堂洗礼、地狱折磨。

先行预告

印加帝国旧时的痕迹在这里汇聚,神秘而圣洁,巨大的城墙、台阶、扶手与悬崖峭壁浑然天成,古城街道狭窄,宫殿、庙宇、作坊、堡垒整齐有序,虽然只是残垣断壁,但依稀可见当年鼎盛时期的壮观。-----

马丘比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芦苇是美好的爱情意象。而10000多公里外的的喀喀湖,由小小芦苇引出的故事,或悲伤,或坚韧,承载了乌鲁斯人的历史和文化,蒹葭成全了乌鲁斯人。然而时光飞逝,如今年轻一代已经放弃了湖上的漂泊生活,上岸投入了现代城市的怀抱。岛上的生活愈发艰难,也许有一天将退出历史舞台。不知道新一代会不会想起浮岛上的岁月?想起今天的黄昏落日是多么的令人感动?-----

的的喀喀湖

要说秘鲁的国菜,Ceviche当仁不让。做法简单,用柠檬汁再加香料腌制生鱼肉或海鲜,搭配洋葱、牛油果、玉米、番薯、香菜等配菜。清新的滋味碰撞出美妙的化学反应。-----

利马

扑朔迷离的“航天员”图案,他正向我们招手呢!当年这个图形被发现时,很多人认为 纳斯卡 线条是外星人的杰作,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纳斯卡

又在一个路口遇到了兜售纺织品的妇女,钦切罗以出产传统印加纺织品而闻名 秘鲁 ,两位寻常打扮,背着印第安风格的布篓,憨厚淳朴。手里的(我猜是围巾)五演六色,印第安的花纹工艺繁复且精湛,很像西南少数民族的作品,也许我们彼此相通吧。-----

武器广场上最醒目的是 库斯科 大教堂⛪️,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更显气势恢宏,它代表了 西班牙 黄金时代的最高艺术造诣。不过教堂的建造却是印加帝国毁灭的见证。与旧大陆隔绝千年,当印加帝国与 西班牙 人相遇时,改变历史的血腥之门也就随即打开了。-----

库斯科

老刘的推荐没错!红谷真的值得!赭红色的山体绵延十公里和山谷的草原交融,自然的波纹褶皱,红砂缱绻,还有数条沟壑如蟒盘卧其中,若不是草原的绿色提醒你还在地球,真有在火星的幻觉。-----

前言:飞跃亚马逊

3月15日  利马

结束在 哥伦比亚 的魔幻之旅,我坐上了Vivaair的航班,前往下一个国家--- 秘鲁 。

秘鲁 作为南美热门旅行地,单单一个马丘比丘就吸引了7成的外国游客。除了灿烂的印加文明遗迹,东部的热带雨林、中部的安第斯山脉、沿海的沙漠都是值得探索的目的地。然而我在 秘鲁 的行程却没有做足功课。

马丘比丘

为什么呢?出行前我已经买好了返回天朝的大机票。然而当我在 哥伦比亚 航空的柜台check时,工作人员让我出示离开 哥伦比亚 的机票,我向他说明不会坐飞机离开,会在东南部的Leticia走水路去 秘鲁 (那里是亚马逊雨林,也是三国交界处),为了避免他怀疑,我还出示了回国的机票。然而没有如愿,被迫当场买了离开 哥伦比亚 的机票,自然影响了后续行程的安排。BYE BYE,我的亚马逊之旅! 

在飞机上,回想起这件事我还是觉得懊悔,但木已成舟,就安心的开始接下来的旅程吧!同时我也安慰自己去不了亚马逊,鸟瞰亚马逊还是可以的,因为我买的是靠窗的座位。

亚马逊丛林

亚马逊雨林是地球绿肺,那 亚马逊河 就是绿肺里的血脉,金色略带土黄的河水缓缓流过大片平原,所到之处密林蓊郁,绿意盎然。最妙的是那些支流极尽蜿蜒回环之势,伸向雨林深处,有些拐弯处还出现了牛轭湖,仿佛置身于《狂蟒之灾》的神秘诡异之中。
虽然是在飞机上感叹亚马逊辽阔壮美,但我发四:如果以后还有机会,一定会深入亚马逊的!

告别亚马逊,翻越过安第斯的群峰,景色就完全不同了。湿润的水汽在安第斯山打道回府,绿色渐渐离我远去,机窗外换成了土黄色,荒漠戈壁在夕阳下尽显沧桑,预示着离 利马 越来越近了。。。

在利马,美食不可辜负

3月16日  利马

昨晚8点到民宿,民宿老板非常热情,为我推荐了 利马 当地Skykitchen的烹饪课,本打算逛逛市区的武器广场、拉尔科博物馆什么的。听说有吃的,瞬间来了精神,而且还可以动手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

而且,我对 利马 美食也有所耳闻。不同国家移民带来的饮食文化在 利马 交汇融合,在这里不仅能吃到拉美、 欧洲 的菜肴,也不乏咖喱、生鱼片、炒饭这些 亚洲 美食刺激味蕾。最近几年,包括米其林在内的餐饮权威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 利马 的餐厅上榜。因此 利马 有“南美美食之都”的美誉。所以,不习惯西餐的 中国 胃在 利马 可以喘口气了!

第二天上午10点,我准时来到Skykitchen上课。大厨Christian来自 法国 ,在 秘鲁 生活多年,深谙 秘鲁 美食精髓,在 利马 美食圈里小有名气。今天和我一起参加课程的是他的老乡夫妻。

大厨今天要教我们4道 秘鲁 经典菜式-----Causa、Ceviche(柠檬生腌鱼)、Lomo Saltado(炒牛柳配薯条)、Picarones(番薯甜甜圈),外加 秘鲁 国酒Pisco Sour( 皮斯科 酸酒)。当地女孩Diana帮他打下手。

第一道菜Causa,一个偏欧式的冷盘。制作得需要花点力气,因为里面的土豆泥是直接用熟土豆压出来的。

Christian大厨给我们展示了 秘鲁 各种各样的土豆。在 秘鲁 ,有2800多个土豆品种,是世界公认的土豆发源地。 利马 市区还有一个马铃薯博物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一下。

另外,玉米在 秘鲁 也有4000年的种植历史,颜色、形状、大小都千差万别。像下图 水里 的白色大玉米“El Choclo”,颗粒有蚕豆这么大、而且汁多香甜, 秘鲁人喜欢用它搭奶酪吃,很受欢迎。

还有一种紫玉米,紫黑色的外星体质,花青素爆表!把它和菠萝、丁香和肉桂煮开加糖饮用,是 秘鲁 人非常喜爱的饮料。 秘鲁 超市里也有卖速溶的,我也买过来尝过,味道有点像梅子汁。

回到厨房里,煮好的土豆趁热用力挤成土豆泥。这就需要点腕力和臂力,反正我是使了吃奶的劲才出来。之后往土豆泥 里加 入当地特有的Aji辣酱(品种很多,这里用的酱是菜椒做的,清香不辣),青柠汁,盐和胡椒粉,搅拌均匀,揉捏,这样就能获得非常奶油般的质地。

将土豆泥和牛油果片放在模具中层叠起来,中间层加上金枪鱼 沙拉 、鸡肉碎、煮鸡蛋等。再将模具一推,Causa就完成了!吃得时候还可以在上面淋上蛋黄酱和Aji辣酱。

尝尝成品的味道,加了青柠汁和Aji辣酱后的土豆泥口感绵密,清爽不腻口。牛油果带来淡淡的奶油味,中间层金枪鱼 沙拉 增加了海洋风味和紧实感。完美融合感觉的很棒!

下一道是饮品Pisco Sour--- 皮斯科 酸酒,它是一种在 秘鲁 非常流行的鸡尾酒,由葡萄酿成的 皮斯科 酒加入柠檬汁、蔗糖、蛋清等原料混合而成,被誉为 秘鲁 的“国酒”。(没有拍照,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这款酒,还与邻国 智利 有关。因为 智利 出产这种酒的数量也很多,且质量也一流。多年来,两国就 皮斯科 酒的国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最后在200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作出裁决,确认 皮斯科 酒的国籍权归 秘鲁 所有。估计那时的 智利非常CHILE! 

 科普  : 秘鲁 和 智利 皮斯科 酸酒最大的区别: 秘鲁 版会加入鸡蛋清,最后得到的成品有一层浓郁的泡沫。而 智利 版则不会。我觉得两个味道各有特点,见仁见智了。

要说 秘鲁 的国菜,Ceviche当仁不让。做法简单,用柠檬汁再加香料腌制生鱼肉或海鲜,搭配洋葱、牛油果、玉米、番薯、香菜等配菜。清新的滋味碰撞出美妙的化学反应。

Ceviche的做法看起来简单,但原料的挑选是成败的关键。大厨告诉我们,做Ceviche必须选用新鲜略冰冻的白肉(虾、扇贝、比目鱼、鲷鱼之类的海产),忌用红肉(金枪鱼、鲐鱼、三文鱼类),不然腥味很重,影响口感。

有些朋友可能对生食不适应,但是这道Ceviche却能吃出熟鱼肉的味道!关窍在本地的青柠,柠檬酸可以改变海鲜里的蛋白质组织,肉丁会瞬间换上雪白色,肉质变得紧实,让鱼肉有不煮也有一点熟的口感。

大厨告诉我:Ceviche的灵魂是它的酱汁, 简称Tiger's Milk (其实跟老虎一点关系都没有), 它是柠檬酸遇上蛋白质之后分离出来的游离蛋白,特别像奶汁(如下图)。这个酱汁不会被浪费,会搭配菜品、玉米、番薯一起吃,也是 秘鲁 人用来解宿醉的秘方!

最后成品出炉!不赖吧?!

本想展示我的成果,结果成了 装 逼 火 葬 场 !

如果Ceviche吃不习惯,那另一道美食Lomo Saltado会唤醒你的“ 中国 胃”,因为这是改良版的中餐---爆炒牛柳。100多年前,华人移民 秘鲁 ,他们在当地开了很多小饭馆CHIFA。来自于粤语Chi Fan吃饭。现在已经是 秘鲁 对中餐馆的统称,而CHIFA里的Lomo Saltado就是标配。

和中式的爆炒牛柳不同,Lomo Saltado会在里面加炸薯条,调味品也换成本土的茴芹、 皮斯科 酒等原料,但是味道还是中餐的内核,难怪 中国 人在这里旅游有莫名的亲切感,这是家乡的味道!

终于要通关了!最后一道甜品-----Picarones ,也叫 秘鲁 甜甜圈,殖民时期由 非洲 黑奴仿照欧式甜甜圈改进而成,主要原料是番薯和南瓜。虽然原料普通,但是做起来挺费时的。

第一步骤就是切南瓜熬成糊(我们在做第一道菜Causa之前就要先做南瓜糊,里面加了茴芹籽增加风味)。做好南瓜糊之后往里面加番薯粉、少量芝士粉搅拌,让面糊变得有劲道!

下油Deep Fry,搓一小块面糊,大拇指在中间按出一个洞变成环形,放进油锅炸至金黄。要小心油锅的温度和溅出的油花哦!

最后出锅,集结了底层人民智慧的Picarones就完成了!色泽金黄,焦香酥脆,一定要趁热吃!淋上甜美的焦糖更是一绝!就暂时忘却减肥的事情吧!

随着甜品出炉,这场烹饪课也已经尾声。半天时间让我对 秘鲁 美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除了烹饪,与大厨谈笑啖食间我们也聊到了彼此饮食文化的差异。Christian 热爱他的 法国 菜,但是对中餐还是充满好奇。和他一样, 秘鲁 人对中餐的理解还停留在CHIFA和粤菜。希望他们有机会能去 中国 看看,探索更多元的 中国 美食。

BTW:下面这个是我们体验者的反馈表。在体验结束后,他们还把美食秘笈发到了我的邮箱,想尝试制作 秘鲁 美食的朋友请在下面留言哈!

结束烹饪课程,留下一个闲适的下午,去海边的Larcomar逛逛吧!Larcomar中心建在靠近海岸的岬角之上,是 新城 区的商业中心之一。除了附近的酒店,这里没有高层建筑,更像是一个海滨公园,可以沿着滨海长廊漫步,欣赏 利马 的海岸风光,吹着太平洋的海风;累了,可以在附近的餐厅、水吧小憩,点一杯mojito看人来人往。

这样一个浪漫的地方,也是小情侣们“喂狗”的绝佳圣地!

傻兮兮的单身狗本狗!

等到夕 阳西 下,逛累了,胃也清空了。是时候探店觅食,亲测一下 利马 餐厅的水准!  。从顶级日料Maido到亲民餐厅Panchita...... 利马 有太多好吃的餐厅。

这次我选择的是Punto Azul(蓝点餐厅),这是当地 秘鲁 人推荐的性价比王。目前在 利马 有两家连锁。位于 新城 区Miraflores的总店装修极具 地中海 风格,清新简洁。每天一到饭点,门口就排起长队,生意非常红火。庆幸我们 亚洲 人的饭点偏早,顺利落座点餐。

Punto Azul餐厅主打 秘鲁 海鲜菜,食材选用都很新鲜,而且价格比较亲民。Cerviche是店里的特色,再点一份炭烤章鱼(  最爱!火候刚好,软嫩有嚼劲)、一小份Paella,一人餐足够了。

酒足饭饱,晚上回民宿,和住客们一起听音乐、玩游戏,一天就慢悠悠的过去了。在 利马 这一天自由充实,虽然没有去到老城区的武器广场、拉尔科博物馆等地方。以前的旅行我想看更多的风景,遇见更多的旅人。在 利马 ,我更愿意放慢脚步,呼吸干燥的空气,拂过迷蒙的海雾,给舌尖放个短暂假期。

沙漠里的神秘画作

3月17日  纳斯卡

纳斯卡 本来不在我的行程名单中,是在飞机上临时决定的。因为去不了热带雨林,空出两天的时间,报了一个 纳斯卡 两日游。 利马 虽美,但 秘鲁 其他地方的景色盖过了他,所以sorry啦!

纳斯卡

纳斯卡 位于秘鲁南部的沙漠,因扑朔迷离的地画线条闻名全球。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刻在大地之上,有几何图形、鱼类、螺旋、兀鹫、蜘蛛、蜂鸟、猴子、蜥蜴等。荒漠上这些栩栩如生的线条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甚至有人认为是外星人的杰作。记得童年阴影《探索发现•秘境追踪》有讲到 纳斯卡 线条,诡异的音乐和解说更是为它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接下来两天有幸目睹这些画作,不免小兴奋!

纳斯卡

早上6点,天微微亮,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我已经起床出发了。 利马 到 纳斯卡 大巴单程需要8小时,所以今天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车上度过了。除了补足“回笼觉”,车窗外干旱的风土让人印象深刻, 秘鲁 寒流的强大魔法使这里变成一片荒漠,飞沙走石,寸草不生,平直海岸接收海浪和海风的双重洗礼,巴士孤独地行驶在美洲公路上,周围的世界荒凉死寂,只有海岸边的小岛礁上泛着巧克力圣代的色彩,那是海鸟、海豹的栖息地。

纳斯卡

一路风尘仆仆,下午三点到达纳斯卡镇,当地导游Yolanda在车站迎接我,Yolanda开朗随和,而且英语交流无障碍。
安顿好住宿后,Yolanda就带我逛了逛镇上的安东尼尼博物馆。这里是了解古代纳斯卡文明的窗口,博物馆里陈列着很多精美的古代工艺品和考古文献,还有大彩蛋,待会就知道了!

纳斯卡

Yolanda介绍称:古代纳斯卡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的 秘鲁南部,在气候干旱、水源匮乏的沙漠地带延续了1000多年,除了留下举世闻名的纳斯卡线条,先进的农业灌溉、建筑工程、纺织工艺也出自古纳斯卡人之手。

从上个世纪30年代 纳斯卡 线条被发现以来,考古界兴起了研究南美印第安文明的“ 纳斯卡 热”,人们在附近的村镇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反映古代 纳斯卡 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 精美的布匹、腰带、索扣、渔网等纺织品。

纳斯卡
纳斯卡

古代印第安人驯化耕种的黑豆、蚕豆、玉米,这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现在看这些可爱的种子真有一眼千年的穿越感。

各式各样的陶器在考古发掘中占了很大比例,也是除 纳斯卡 线条外,该地区最出名的考古文物。这些陶器形状多样,色泽绚丽,纹样丰富,将 纳斯卡 人出色的艺术天赋发挥到极致。有些祭祀陶器还用黑色勾勒出人物轮廓,增加了原始宗教的神秘感。

纳斯卡
纳斯卡
纳斯卡

在这些陶器中,经常可以看到蜂鸟、鱼、昆虫等图案,Yolanda说这是图腾,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 纳斯卡 线条中的各式图案也和陶器上的不谋而合。所以有科学家猜测沙漠里的这些图案有可能是各个部落用图腾画出来的“领地”。

前!方!高!能! 彩!蛋!来!了!怕被吓哭的请迅速下拉页面!

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巧合,古代 秘鲁 附近的安第斯文明(包括印加帝国)和古 埃及 人一样,采用木乃伊的形式来缅怀逝者,对待死亡。得益于干旱的气候和高超的防腐技术,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些木乃伊中依稀辨认出逝者的容颜。只是不带裹尸布,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面具石棺,赤裸裸的展示非常惊悚。

我还发现有些木乃伊或头骨上被破了个洞,串上了粗麻花绳。Yolanda说这是在旱灾或者粮食签收的年份,古代 纳斯卡 人为取悦神明的献祭。在那个年代很多现象只能用宗教神学来解释,这些人就成了牺牲品。

参观完文物展区,我们来到了室外展区。 纳斯卡 荒无人烟,水是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在沙漠生存千年呢?
这些沟渠是关窍, 纳斯卡 地区虽然是荒漠,但是地下水很丰富,古 纳斯卡 人利用凿井的方式,将地下水链接起来,这样就可以在沙漠中繁衍生息。这不就是我们 西北 的坎儿井吗?我和Yolanda分享了 中国 的这个创造,她也表示很惊讶,原来大家的生存思维还是有相通的。“不过, 纳斯卡 的“坎儿井”却是螺旋形的,明天就能看到了!”Yolanda给我卖了个关子,期待 庐山 真面目!

我在博物馆的最后看到了地上模拟的 纳斯卡 绘制草图,这些线条有什么用途?科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当地人的说法是这些线条和图案是古代各个部落的图腾以及水源管辖的范围。科学家也在附近的Cahuachi等遗迹中证实了观点。但是他们是怎么创造的?却依然是个谜。

参观完博物馆已经是傍晚5点,印证了那句话:每一个伟大的奇迹背后是一群智慧的先民。提前了解当地的古代文明让我对明天的行程有了更深刻的文化理解。期待这些大地上的图案让我惊艳!
--------------------------------------------------------------------------------------------------------------------------

3月18日  纳斯卡

早上八点,Yolanda早早酒店在等我了, 纳斯卡 飞行之旅要前往当地的机场等候。机场很小,只承接小型飞机飞行,各家旅游公司在候机厅都有办理相关行程的窗口,一目了然。

由于我的飞行被安排在9点半,趁着时间空暇,Yolanda给我介绍了 纳斯卡 线条的相关情况。这是我们的飞行路线,全程30分钟左右,可以看到12个图案,有经典的猴子、蜂鸟、蜘蛛、航天员等(如果想看的全面。可以参加一小时的飞行,可以看到多达20个图案)。当然,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目前科学家在方圆500公里内发现了800多条直线、300个多几何图形和70多个动植物图案,很多地方还在进一步开发和探索。

Yolanda还特别提到了一个英雄人物: 德国考古学家Maria Reichen 女士,自 纳斯卡 线条被发现以来,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考古研究和保护,在纳斯卡镇有一条街专门以她的名字命名,我们所在的机场全称是 纳斯卡Maria Reichen机场。她去世那天,获得了秘鲁国家荣誉勋章, 秘鲁总统亲自来到纳斯卡参加葬礼,以表哀悼。

时间过得很快,等待终于结束,存包、过完安检,穿过回廊,一排排小飞机(荷载7人)严阵以待,此生难求,和小飞机来个合照吧!

小飞机飞行是需要配体型和重量的,这是和我同行的小伙伴,一对 俄罗斯 夫妇,一对 美国 姐妹以及澳洲女孩Jennie。

起飞啦,起飞啦!🛫

在飞机上俯瞰大地, 纳斯卡 真的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灼热的骄阳炙烤这片荒漠,纵然千沟万壑穿行千里交织错落,也躲不过干涸的命运,所以水在这里极其宝贵。

过了大概6分钟,飞机像鹰一样在盘旋,我看到了第一个图案---鲸鱼,这是 纳斯卡 的海洋之神。

纳斯卡

扑朔迷离的“航天员”图案,他正向我们招手呢!当年这个图形被发现时,很多人认为 纳斯卡 线条是外星人的杰作,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标志性的猴子图案,还是只“内八”的猴子,绘制的没有一条直线。飞行员报告现在的飞行高度是350米。一行人纷纷感叹:在没有飞行器、高塔的情况下,古代 纳斯卡 人能完成如此巨大的绘画,真是令人惊叹!

众多的几何三角形,像一根根箭簇,听飞行员说有些线条最长能到8公里!

著名的蜂鸟图案,已经成了 秘鲁 旅游名片之一

飞机飞过这里时,飞行员说这是Papagayo鹦鹉,我觉得一点也不像

还是这只展翅的巨鸟,有点像宝可梦里的大嘴雀,不过这实际是山鹫,在 秘鲁 是神鸟。

泛美公路边就能看到的 大树 、蜥蜴、大手,公路边还设有高塔,专供游人参观。这里说一下,出于考古保护,车子是不能私自开进沙漠的!图上的蜥蜴因为公路的修建“断了尾”。

这是一只脖子曲折,嘴巴超级长的鹭鸟,可惜看不大清楚。

一只长的像异形的生物,看着像一根权杖

这次飞行最大的遗憾——没看到大蜘蛛。图片是我问同行的澳洲女孩Jennie要的,她拍的图案非常清晰,蜘蛛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来个总结视频!

飞行尾声,飞机即将降落小镇,可惜昨天在博物馆看到的螺旋水井我没有拍到,这里贴一张网图。

成功 着陆后,飞行教练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飞行证书,上面有我的名字和飞行日期,最后,再盖一个纪念戳。虽然这个证书制作略显粗糙,但也是一个不错的旅行留念!

结束飞行体验,Yolanda问我这趟旅程感觉如何?说实话,除了有点晕之外,高空俯瞰这些图案是非常震撼的。2000多年前,在没有航空、航天、测绘技术的支撑下,古 纳斯卡 人就创造出如此规模庞大的“杰作”,让现代人震惊,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这个谜也许能解开,也许没有答案,但无论怎么样,这里已经留下了我一段美好的经历。

太阳余晖与古城叫魂

3月19日  库斯科

告别炎热干燥的沙漠,接下来要深入安第斯山脉了,这里也是秘鲁旅行的重头戏。故事先从古代印加帝国中心--- 库斯科 开始吧!不过一开始就出师不利了!本来下午2点抵达库斯科机场的,结果因为雷雨被迫推迟起飞,接近傍晚才到达库斯科。

库斯科

光 临高 原地区,接风先从一片树叶开始,这些看着像 樟树 叶的东西就是古柯🌿,南美安第斯高原特有物产,它有抗高原反应、提神醒脑的作用。不过古柯被大家熟知还因为它是毒品的原料,所以在 秘鲁 以及安第斯国家,古柯叶🌿是明令禁止🚫带出境的,大家一定谨记!

库斯科

到达 库斯科 市中心的武器广场天色已晚,大教堂气势恢宏,路上游人还不少。走在街上,见到印第安人的机会很多,他们背着各式花色包裹,有些头戴小礼帽,自由穿梭在街头巷尾,印加遗风扑面而来。

海拔3400多米的 库斯科 是古安第斯文明和现代 秘鲁 生活的交汇点,曾是印加帝国中心,UNESCO在 库斯科 被评为世界遗产时这样描述:“ 库斯科 保存了已经消失的印加文化,留有印加文明独特而稀有的证据,呈现出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与高超的建筑技艺,是印加帝国古城的卓越典范。”

库斯科

经过一天的折腾,已经很累了  ,在加上 库斯科 的海拔,需要适应高原环境,我还是乖乖去民宿躺着吧!明天见!
-------------------------------------------------------------------------------------------------------------------------

3月20日  库斯科

今天天气一扫前日的阴霾  ,再加上3000多米的海拔,高原的天空格外湛蓝通透,心情也舒展开来!好天气也带来了好运气,上午跑去 玻利维亚 领事馆办签证,不到2小时出签。 

同时,我在民宿里认识了来自 香港 🇭🇰的老刘,在如此偏远的地方遇见同胞实属不易,更幸运的是他也有个行走南美的大计划,行程和我差不多。于是我们相谈甚欢,一拍即合。接下来的旅程我们可以一起同行!缘分就这样擦出了火花🌸

回到正题, 库斯科 的游玩比较集中,所以今天没有具体的目的地,慢慢闲逛,感受印加古都的魅力。

库斯科

出来玩一定得先把肚子填饱!在 库斯科 市中心,有一个圣佩德罗市场,能让人看到最没有修饰最朴实的 库斯科 生活风貌。市场很大,在这里可以品尝到货真价实的当地美食,买到物美价廉的旅行纪念品,所以一直很受穷游玩家欢迎。我们想去吃点东西吧!

库斯科

市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美食摊位,当地人和游人混在一起,坐在长条板凳上吃东西。环境看着有些杂乱,但是食物还算干净诱人,比专门做游客生意的餐厅便宜很多。

库斯科

我在一家鸡肉汤面店停下脚步,老板娘亲切随和,煮面、斩鸡、吊汤。动作熟练,一气呵成,一碗鸡汤面🍜就华丽变身了。

本以为这鸡汤面🍜味道一般,没想到成了意外之喜😘!鸡汤鲜美、鸡肉鲜嫩、面条筋道,蔬菜清脆,简单的食材做出了 中国 口味,我不禁给老板娘竖起了👍🏻,一碗面解乡愁,也许老板娘前世是个 中国 人吧!

在我印象里,南美是个充满奇异水果鲜花的地方,所以市场里水果摊、鲜花摊也总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摊主大多是当地的印第安妇女,她们大多安静寡言,或埋头织衣,或静观人来人往。

库斯科
库斯科

在市场转角遇到一位油画少年,年纪虽小,画意精湛。画中马丘比丘光彩夺目,宛如梦境,让人印象深刻。个人觉得如果有伯乐赏识说不定会是大艺术家,在市场里卖画有点屈才啦!

走出市场外,下午的阳光柔和自然,一位怀揣小羊驼🦙的印第安女孩👧🏻和我擦肩而过,在转角等待绿灯开路。而她身边的冰淇淋摊主却睡梦正酣,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过,这是 库斯科 的生活气息,保留传统、不修边幅依然动人。

出圣佩德罗市场步行10分钟就来到武器广场。南美的很多城市都有“武器广场”, 库斯科 也不例外,这里是整个城市最热闹的地方。古城是棋盘式布局,而广场是四四方方的设计。广场的一侧是 库斯科 大教堂💒,教堂前方飘扬着两面旗帜,红白色的 秘鲁 国旗🇵🇪和彩色条纹的印加帝国旗帜🏳️️‍🌈。广场四周是两层高的西洋小楼,地面一层是拱廊式,而二楼有 西班牙 特有的木制阳台漂窗,很是精美。

库斯科

广场上耸立着 秘鲁 民族英雄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雕像。他于1738年出生在一个印第安酋长家庭。在1780年发动反对 西班牙 殖民者的起义,次年被俘,并与当年5月18日在武器广场被处死。 秘鲁 在1821年脱离了 西班牙 的统治,图帕克·阿马鲁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爱国先驱。雕像面朝 库斯科 大教堂,像是要痛斥 秘鲁 悲惨的殖民历史。

库斯科

武器广场上最醒目的是 库斯科 大教堂⛪️,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更显气势恢宏,它代表了 西班牙 黄金时代的最高艺术造诣。不过教堂的建造却是印加帝国毁灭的见证。与旧大陆隔绝千年,当印加帝国与 西班牙 人相遇时,改变历史的血腥之门也就随即打开了。

1532年, 西班牙 探险者皮萨罗率军侵入印加帝国,印加人奋起抵抗。皮萨罗以会晤为名俘虏了印加王阿 塔瓦 尔帕,并向印加人勒索巨额赎金,声称须用足额的黄金 白银 做交换,方能释放印加王。印加人信以为真,但将筹措的黄金 白银 送到时,皮萨罗却背信弃义绞死了印加王,随即 西班牙 人烧杀抢掠扫荡帝国全境。辉煌一时的印加帝国从此陨落。

库斯科

殖民侵略尚且还能顽强抵抗,文化信仰的崩塌才是一剂可怕的毒药。在 库斯科 ,有一处太阳神庙,是印加帝国最高信仰圣地。印加人信奉以太阳神为主的多种神灵,自称是太阳的子民。 西班牙 人攻占了印加帝国后,对印加民众说:太阳神是无能的,信天主才是唯一的真理所在。迫使印加人改信天主教(末代印加王被处死时还被迫接受了天主教洗礼),并命人拆除太阳神庙,在神庙原址上建造了更加辉煌宏伟的 库斯科 大教堂。

如今在 库斯科 有不下10个天主教堂,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教堂的塔顶。这些教堂建在印加的基石之上,委婉的说是两种文明与信仰的交融,实际上是旧大陆恃强凌弱的见证。

库斯科

回顾印加百年消亡史,致命的病毒、落后的技术、帝王的短视葬送了帝国命运,令人唏嘘不已。也验证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中的观点: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种族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

在新文明面前,印加人确实吃亏,然而印加人的建筑智慧却十分高超。在 库斯科 大教堂后方有一条步行街Hatunrumiyoc,街两旁保留了印加时代的古墙。整座古墙由一块块切割平整的大石堆叠起来。墙上石块虽然形状大小不一,但石头之间的切角如榫卯一般完美叠合,连一张纸都插不进去,近乎完美的粘合令人惊叹不已。

这些石头构成了 库斯科 城坚固的骨架,800多年古城岁月,地震多次光顾太阳之城,后来者的建筑物多半倒塌重建,印加人的地基却并不倒。在华丽的巴 洛克 教堂下面,仍是那一层世人无法解释的力学智故。世上谁智谁愚?历史自有定论。

下图是著名的12边印加石,其貌不扬,棱角多达12个,与周围的石块严丝合缝,铸成铜墙铁壁。只有精确计算和工匠精神才能做到如此完美!

从Hatunrumiyoc街出来,我和老刘继续往坡上走。在 库斯科 的街巷游走,恍惚间会有在 云南 的错觉。但如果留心,就会看出街道两旁建筑下部的基石仍是古印加帝国的痕迹,仿佛在诉说古城沧桑的过往。

当然, 库斯科 的街巷也并不平坦闲适,遇上一条陡峭的上坡台阶路,硬着头皮攀登,照样能让你气喘吁吁! 比如 下面这条路,风景不错,可我发誓不会再爬第二次了!

到了一个停靠站----San Blas教堂,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很符合童话故事里年轻伴侣结婚的场景,周围有不少游人在休息,我们也坐在台阶下喝了点古柯茶。

短暂休整,我们本打算去往山顶的萨克斯瓦曼遗址,可是时间来到了16点多,等我们爬到萨克斯瓦曼估计也关门了。索性瞎溜达吧,路上拍拍照,享受高原余晖的洗礼!

意外发现夕阳下🌇的 库斯科 很美:天空蓝的如此透彻,远山白云☁️缥缈充满灵气,城市里红顶房子🏠错落有致,阳光仿佛天生的电影大师,打出柔和曼妙的光亮,让万物更立体更有层次。

库斯科

我和老刘给彼此拍了不少照片,我很喜欢这张,夕阳下蒲公英飞舞,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不过我给老刘拍的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闭眼😝就是蒲公英没飞起来,导致后来我们见面跟我叨叨半天,哈哈哈哈😄

为数不多的合照,我发现我和谁合照都有CP感,老刘胡子这么明显,还被朋友看成我和女孩子👧🏻出游,哈哈哈哈!😃

我们最后在半山腰的San Cristobal 教堂停下来了。听说这里是除萨克斯瓦曼之外最好的古城观景点。太阳马上要落山,我们登上了教堂的钟楼,俯瞰全城的落日美景。

从这里俯瞰, 库斯科 古城棋盘式的街道布局井然有序,红瓦房顶白色砖墙的建筑密布全城,教堂的尖顶穿插其中。壮观的红色海洋与绯红的夕阳交相辉映,复古韵味不输 捷克 CK小镇和 布拉格 古城。

库斯科

天色渐暗,夕阳在远处的山头留下最后一丝温存,但精彩才刚刚开始,古城内各色建筑变得柔和窕冶起来,灯光渐起,古城即将迎来一天中最美的时刻。

当武器广场的灯光全部亮起,整座城市开始了一场盛大的灯光秀,而武器广场就自然就成了焦点,明艳的橙黄光亮像一条条触蔓渐渐伸展,点亮大街小巷各处灯火。随着夜色深邃,色彩不断变幻。。。

我们身旁站着一位小伙儿,倚墙独自欣赏这里的美景。圆月🌕初升,不知道他此刻是在想念故乡?还是在想他心中的白月光?EMO中。。。

夜幕完全落下,整座城市仿佛是掉落到地球的一片星空🌌,璀璨夺目迷幻每位游人的双眼。此情此景深深刻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如同肖邦波澜不惊却情绪充沛的音律🎶,好像穿越时光依然绵延不断的涓涓细流🏞️️,给内心带来些许平静和感动。

库斯科

夜晚🏙️️昼夜温差很大,天气渐凉,我换上刚买的Poncho披风,民族风扑面而来,和 库斯科 的夜景很搭嘛!正常的逗比的都很有特色

找个位子坐下静静地欣赏万家灯火,身旁三两情侣你侬我侬互诉心肠,平添了浪漫氛围。不过,我心里想的是昔日的印加帝国,今日的 库斯科 游人如织,我们踩着印加时代的石板路,摸着厚重的印加古石墙,如果当初 西班牙 人没有洗劫印加帝国,今日的月光和人间烟火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否会重新写过?只可惜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留给后人的只是对印加的唏嘘和惆怅。

库斯科

“我们下山吃饭吧!”老刘的招呼打断了思绪,我们也该回去吃饭了。
在路上,我问老刘:“如果印加帝国留存至今,我们在 库斯科 会看到怎样的景象?”
老刘淡淡一笑,抛出一句:“遍地草泥马🦙。”
哈哈哈哈哈哈
--------------------------------------------------------------------------------------------------------------------------

🎉彩蛋🎉

在 利马 吃过了很棒的Cerviche,到 库斯科 来吃正宗的安第斯美食。因为安第斯山区是印第安人世居之地,所以各式各样的土豆🥔、玉米🌽、玛咖、藜麦等本土特产屡见不鲜,另外豚鼠🐹、羊驼🦙也在印第安人的食谱中。我和老刘在当地找了一家餐馆,为了满足好奇心,我点了一份羊驼🦙肉套餐。看着卖相是很不错,但说实话,羊驼🦙肉并不好吃,肉质紧绷又柴,还带有一丝羊膻味,幸亏酱汁给力没有完全浪费。

老刘中规中矩,或许有点高反,他点了好消化又暖胃的藜麦蔬菜汤饭。藜麦是安第斯山区三大粮食之一,因为其高营养高膳食纤维的价值,近年来被追捧为健身佳品。我恬不知耻地尝了一口,一股淡淡的青草味,不是很习惯(后来我在马丘比丘和的的喀喀湖又吃过了两次藜麦🌾,渐渐接受了这个独特的味道)。健身食品大多不好吃,这个铁律算是印证了!

总的来说,安第斯山区的食物刚开始吃会有些不习惯,但口味和 中国 菜是相近的,口腹适应起来会比较快。除了羊驼🦙和藜麦🌾,我们在 库斯科 还见到了很多奇葩食物,比如烤豚鼠、青蛙汁

马丘比丘:去云端朝圣

3月22日  Ollantaytambo

你是在哪里第一次听说马丘比丘这个地方的?国家地理纪录片、《丁丁历险记》还是三毛的游记。。。

作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秘鲁乃至南美的旅行名片,马丘比丘向世人展示了印加人非凡的建筑智慧和独特的信仰体系,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智利诗人聂鲁达来到此地,灵感迸发,写下旷世长诗《马丘比丘之巅》,寻到了能续写诗篇所必需的原则信念。无产阶级全民偶像切•格瓦拉在1952年造访马丘比丘,被眼前的遗迹所震撼,他思考着南美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眼前贫穷凋敝的现状,萌发了反抗不公的革命火焰。

今天,当电视、小说中的场景就在我脚下时,我内心澎湃,但更多的是敬畏!

马丘比丘

去马丘比丘堪比朝圣,有人身体力行,愿意花5--6天徒步印加古道,马丘比丘是最后的奖赏,但我还是选择坐火车  。从圣谷地区的Ollantaytambo出发,一个半小时车程到马丘比丘山脚下的热水镇Agua Calientes。火车在纵深的山谷里前行,车窗外乌鲁班巴河像一条银白的长龙在山间滚动,另一边古老的印加村寨浮现眼前,抬头是高耸入云的高山峻岭,周遭是郁郁葱葱的密林,仿佛把你带入了世外桃源 。

朝圣之旅在云雾中展开,乌鲁班巴河从身边奔腾而过,激打出数米高的水花;山峦被热带雨林和腾起的薄雾紧紧环绕着,耳边不时传来鸟儿的歌声,马丘比丘真是神灵庇佑之地,才有如此仙境让世人共赏。PS:早上7点半出发,今天第一波游人已经在马丘比丘两个多小时了。

很多游人会选择在热水镇做大巴车上山游览,而我选择了徒步上山。可能是被那些走印加古道的勇士鼓舞,我相信是印加神灵指引吧,让我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最后换一场毕生难忘的美景珍藏。这里是徒步入口,蓝绿色的路线就是徒步线路,看着袅来袅去的山路,压力不小啊  !亲身经历,确实很虐,山体陡峭,潮湿闷热,羊肠鸟道,逐级而上。不到十五分钟,我上身就只剩一件T恤。可以想象那些探险者和考古学家为了历史真相所付出的艰辛汗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我终于来到了马丘比丘。这一刻,所有的奔波劳苦化作震撼展现在我眼前——清晨的浓雾弥漫山间,“背景板”华纳比丘仍在云朵中沉睡,朦胧更显神秘,而石砌的马丘比丘古城就镶嵌在青翠的安第斯群峰之中,石墙、古道、庙宇、宫殿、梯田依晰可见。

马丘比丘

几个世纪以来,马丘比丘一直沉睡在大山之中,无人知晓。直到1911年,来自耶鲁大学的助理教授海勒姆· 宾厄姆 ,在当地印加人的带领下,爬上杂草丛生的古城遗址。当时 宾厄姆 是寻找印加失落的古城比尔卡班巴 ,谁知发现了浑然天成的马丘比丘,他随即宣称自己找到了比尔卡班巴并著书立说,《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花了整个月刊来报道此事, 宾厄姆由此名声大噪。

马丘比丘

为何要在悬崖峭壁间建造城市呢?考古学家认为马丘比丘是印加王Pachacuti在位时所建造的集宗教祭祀、贵族疗养等作用于一体的宫殿群,据说动用了3万多工匠,历时80年才完成这个工程奇迹。后来, 西班牙 殖民者统治了印加帝国,马丘比丘被遗弃成为空城,封印进茂密的雨林之中。

马丘比丘

如今,强盛一时的帝国已失落,太阳神的传说作古,几个世纪的风雨飘摇中,终年若隐若现的迷雾间,唯有马丘比丘,孤独立于山巅,与云雨作伴。

马丘比丘

在马丘比丘门口,我遇到了来自 墨西哥 的小情侣Ximenez和Garcia,恬不知耻的请他们帮我记录人生一刻,他们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他们还懂怎么站位、怎么借光。哈哈哈!在此谢谢他们。

他们拍的照片,我第一时间放上了朋友圈,大家被马丘比丘的神秘和我的服装所吸引,有这份幸运能带大家看不一样的风景,我也很开心。(后来, 香港老刘来到马丘比丘,在同一机位来了一个同款,哈哈哈!看来是得到大家认可了!)

美中不足,马丘比丘后面的华纳比丘山一直都隐身在云雾中,不然大家可以看到经典的古城+山体的全貌。老天安排,不敢奢求。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天空瞬息万变,刚才还是朦胧一片。太阳出来,云雾好似商量好一样,纷纷为 日光 让路,非常梦幻。古城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会儿全貌风姿。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而华纳比丘好像深居仙境的隐士,此刻也终于肯探出头看看凡间的我们。

印加帝国旧时的痕迹在这里汇聚,神秘而圣洁,巨大的城墙、台阶、扶手与悬崖峭壁浑然天成,古城街道狭窄,宫殿、庙宇、作坊、堡垒整齐有序,虽然只是残垣断壁,但依稀可见当年鼎盛时期的壮观。如此惊人的设计和气派让人看得惊叹,“天空之城”绝非浪得虚名!

马丘比丘

免不了俗的争相合影留念,羊驼🦙、古城、印加小帽配Poncho,尽力满足心里对 秘鲁 的所有想象,10多米的观景长廊上人满为患。

马丘比丘

退而求其次,在第二观景台留下了我和马丘比丘的全景,打卡目标完成!PS:马丘比丘是我刷的第一个世界新七大奇迹。

马丘比丘

接下来要进城细细游览了。从山顶平台顺石阶路下来,穿过太阳门,就进入马丘比丘的古城内,马丘比丘分为古城和梯田两部分,古城区里由太阳神庙、神鹰庙、栓日石、主广场、王宫、仓库、监狱等组成,全部由石头砌成。

进入古城回头看哨所台,居高临下的气势何其的壮观!哨所台是马丘比丘的制高点,功能不用多说,军队防御警报之用。

石头是印加文明的骨骼,之前在 库斯科 我领略到了印加人的智慧。而马丘比丘我觉得是印加石头艺术的集大成者。走进古城,穿梭在大大小小的石头垒成的各式各样的房屋里,我再次惊叹于古印加人的“黑暗智慧”。

马丘比丘

古印加人在不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却能把巨大的各种形状的花岗岩石块砌在一起。而且如此巧妙而又精确地相互拼合,看上去就好像本身就是一块浑然天成的巨大石头。非常的了不起!曾经有人想切开这些巨大的石块,谁知石块间严丝合缝,靠着石头间的榫接天衣无缝又坚固无比,连刀子都插不进!

马丘比丘

而且有些石头的榫接只能用Speechless来形容。之前我在 库斯科 给大家看过12边印加石,到了马丘比丘,我发现了一块32边石,这是怎么做到的?惊叹!

马丘比丘

在古城里慢慢徜徉,环顾四周,我觉得马丘比丘还真的是一块风水宝地。看过相关资料,这里海拔2400多米,占地面积13km²,三面是600多米落差的悬崖,悬崖下就是汹涌的乌鲁班巴河,古城对面就是安第斯山脉,很符合 中国 传统风水布局。哈哈,不知道印加王是不是和我们通灵对话过?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然而马丘比丘所在的山区却并太平。这里雨水充沛,又处于地质版块交界处,常年被地震和山洪威胁,是什么让马丘比丘免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倾覆,屹立百年呢?另外,马丘比丘地处高山峡谷间,交通又闭塞,印加人怎么解决口粮问题呢?答案就在古城外围的梯田。

马丘比丘

梯田是印加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马丘比丘严格意义上是7分田3分城,一半以上的工程量其实都藏在地下,它们奠定了古城的根基。印加人在每一层梯田的底部铺一层大石块,接着是一米深的碎石,然后是一层沙土,最后才是顶层的肥沃土壤,这样的设计使雨水不会倾泻而下,而是慢慢渗透,而且雨水还能汇聚进入循环系统,让水资源再利用!正是用这样超时代的工程,马丘比丘避免了在恶劣条件下毁灭,保持现在的样子。

马丘比丘

解决了水土流失,粮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古城外围的大片梯田,就可以种植作物养活全城。而且印加人懂得利用小气候产出不同食物,山脚下湿热适合种水果,半山腰温湿度适宜适合种玉米、藜麦,山顶湿冷温差大适合放牧和种土豆。

马丘比丘

有个独自旅行的小哥,背朝古城,面对深邃的峡谷,河水奔腾,白云茫茫,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不过,这里的美景让人心灵安静,还挺适合冥想、瑜伽的。

马丘比丘

古城中部是神圣的祭祀区,这里神庙众多。像壮观的太阳神庙,这是座精致的圆形建筑,不仅是印加人祭祀太阳神的场所,更是一座天文观测站。

马丘比丘

太阳神庙半圆形的石墙上有两个窗户,每年夏至和冬至这两天,太阳光从窗户照射到神殿祭台上会正好落在祭祀动物的眼睛上,能精准算出太阳的角度,可见当时古印加人的智慧!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走下台阶靠近太阳神庙,原来它并不是很规则的圆型建筑,底下还有一个山洞,里面还有汩汩清泉流过,非常神奇。

马丘比丘

从石门中一窥宫殿遗址,门外就是印加王宫

马丘比丘

游人只能在指定区域游览,但动物就不一样了。大羊驼时常“免票”进入古城,在废墟各个角落吧唧嘴巴。这不,路上偶遇一只“大眼萌”,它见惯了游人丝毫不躲。照机咔嚓咔嚓扫过,依然淡定从容,还带着一丝贱痞气。不过,大羊驼也不好惹,若得寸进尺,“口水套餐”了解一下!

马丘比丘

告别大羊驼继续向前走,远处就是壮观的主神殿和住宅群,古城内拍全景这里是最好的。不过,华纳比丘山今天怕是一直云里雾里了。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住宅群是分等级入住的,房子的精细程度也有所区别。像祭司、国王、高级长官等身份的石料很精致光滑,石缝是刀子插不进的。工匠、仆人就稍微粗糙一点,但也结实牢固。

这些废墟保存都相当完好,有些石头房至今坚固耐用,做上房梁,铺上茅草,一切如旧使用。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我身后的乱石堆其实是采石场,很多人好奇马丘比丘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古印加工匠很聪明,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将这里盛产的花岗岩石一点点敲击打磨,再根据石头形状推叠成住房、庙宇、宫殿。。。不用任何粘合剂却固若金汤。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很多次地震和山洪,而古城却安然无恙。

采石场再往前走就到了主神殿区,这里也是古城内游人最多的地方,大家基本上是排队参观的,拍照也基本都有人,放一张稍微好一点的吧。这里是三窗神庙,石墙上三个梯形窗口正对着安第斯山脉,神庙没有屋顶,考古学家认为这样古代祭司就可以随时观测星象,窗外还有一块矩形石条(和太阳神庙那块类似),推测也是宗教仪式之用。

到了主神殿最重要的区域----栓日石,这里也是马丘比丘最中心的位置。每年冬至时分,太阳光都会聚焦在栓日石上。印加人信奉太阳神,为了祈祷太阳神重新回来,印加人便象征性的将太阳“拴在”这个石头上,印加太阳节由此而来。他们将栓日石作为观象台和指南针,通过 石柱 投影判断时间、节气、方向,类似我们古代的日晷。

走进细看栓日石,菱形 石柱 垂直而起,岩石四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方向,但有13°的偏角(马丘比丘的纬度是S13°)。传说这块岩石有奇特的通灵能量场,作家三毛曾游历马丘比丘,在此与印加鬼魂相会过  。在2000年以前,栓日石是没有围栏围住的。当年一家啤酒公司在此广告拍摄时,岩石曾被损坏过,从此以后栓日石就完全不让游客靠近了。

从拴日石往下走就来到了主广场,是古城内最大的一片空地,也是古城的集会场所,各类观测活动和祭祀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马丘比丘

同时,广场也是印加贵族与平民居住的分界线,广场南侧是印加王宫,绕过王宫,就又回到太阳神庙了。

在游览后段又见“神兽“”大羊驼,对印加人来说,大羊驼是“一站式商店”,可以提供羊毛,可以用来驮运,粪便可以充当燃料,而它们本身可以充当宗教仪式上的祭品。大羊驼也经常出现在印加文物中。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

一路走到了华纳比丘入口,售票员还在统计报名人数。爬上华纳比丘可以以神鹰视角俯瞰整个马丘比丘,非常震撼。我没有报名,虽然有点遗憾,不过看今天的天气,你懂得!  稍事休息,我准备折返啦!

前往出口,又经过了来时的石屋遗址,灰白的城墙伴随着消逝的空虚缓缓而来,像电影回看一样勾起我的思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印加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只有残存的建筑在述说着当年的辉煌与悲苦。虽说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则,可一个文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地球上,还是让人哀思。

马丘比丘

就像切格瓦拉曾在《摩托日记》里这样记到:“我怎么会对一个未曾去过的世界感到怀念?要怎么解释一个创造了这些的文明,被夷为平地后,却滋生出了那样的世界?”我和切格瓦拉一样,心里有淡淡的怀古忧伤,但兴亡盛衰都是历史必然经过的路。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发愤图强,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马丘比丘,神秘而充满不可破解的未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技艺让世人参不透。马丘比丘的文化背景和东、西方迥然不同,却同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壮观的遗迹,烙下了一个文明的印记。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马丘比丘的震撼!

时至今日,有关马丘比丘的秘密和传说亟待考古界一一破解。然而,这座古城的传奇经历仍将日复一日地留存在古老的石墙上,狭窄的古道间,宏伟的神殿里,以及我的心中。。。

离开马丘比丘已是下午1点,崇山峻岭间的云朵逐渐散开,乌鲁班巴河继续在刀劈似的狭窄谷底蜿蜒奔腾,峡谷锯齿般爬上陡峭的山坡。此情此景,我又回想起那个独行的小哥,现在我也和他一样,默默感受着天地间的变化---云朵移动、山风腊腊、泥土气息、花朵芬芳。。。耳边还有空远深邃的乐声,令人感动。

我感觉自己是天空和大地的臣民,不由地张开双臂,敬畏这里的神灵。。。也许我和三毛一样,有属灵的那一面吧!

TIPS:在马丘比丘门口,有纪念邮戳可以盖,不妨留个纪念(当然我不建议在护照上盖),珍藏这份回忆吧!

圣谷:帝国印象录

3月23日  库斯科

三天的奔波终于回到了 库斯科 , 香港 老刘在民宿里等候多时!他明天要出发去圣谷和马丘比丘,兴奋地拉着我问各种攻略,我跟他边吃饭边絮叨了一番。。。。圣谷这PART就放在这里总结吧! 

圣谷,指的是安第斯山下的乌鲁班巴河谷,距离 库斯科 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海拔在2000-3000米之间。这是四季如春,阳光充足,是古印加帝国主要的粮食产区。早年 西班牙 人攻陷 库斯科 后,印加国王就退入了这片山谷,凭借依山而建的防御堡垒和充足粮草苟延残喘了几十年。

在圣谷,星罗棋布的印加遗址🏰,高原阳光孕育下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印加民风💃,热闹有趣的古市集💰就像一把把🔑一样,带现代人打开古印加帝国社会生活的大门。这次我走访了圣谷里几处“宝地”,涵盖了以上提到的亮点。无论是静静的看风景,还是一路摄影采风,都不虚此行!

1️⃣皮萨克Pisaq

皮萨克是圣谷的门户小镇。皮萨克所在的山上有一座印加堡垒遗址。不过,与遗迹相比,圣谷最大的古集市是很多人来皮萨克最有理的由头。皮萨克集市每天都开放,其中最热闹的日子是周二、周四、周日,众多身穿传统民族服装的当地人会拿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来在集市上出售。喜欢寻宝的朋友到这里不会让人失望。

皮萨克的集市摊位大部分是从中央广场蔓延开来,出售的手工艺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去的时候刚好是周四,各个摊位严阵以待,可能是来的比较早,只有零星几个像我这样的游人在闲逛,窥探当地人的生活。

集市上见的最多的手工艺品是各类结实耐磨又花纹繁复的挎包,还有每个游人到 秘鲁 必穿的Poncho披风

印第安的彩色太阳陶盘,看到了熟悉的 纳斯卡 地画,还有羊驼、Pachamama、安第斯神鹫等元素。

可爱的毛绒玩具,羊驼真是人见人爱。

安第斯主题的水彩画和油画,人物栩栩如生,浓郁印加风情,盖那笛的旋律仿佛从画里飘出来一样,只是不知道是真手工画的,还是批量生产的?

不过,集市里最亮眼的还是当地的印第安人,穿着全套鲜艳的本民族服饰,或走街串巷,或盘坐织布。对他们来说,这是日常服饰。但在我们这些外国人看来,却是最鲜活的印第安文化。他们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得非常好。

特别是当地妇女,朴实真诚,关键是心灵手巧,针线在他们手上飞转,一件件艺术品就赫然诞生在我们眼前了。

2️⃣️欧雁台Ollantaytambo

欧雁台在之前的马丘比丘章节中提到过,这里是火车  通往马丘比丘的必经之路。除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欧雁台周围群山环绕,战略地位突出,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工事,这里完好的保留了印加古镇、神庙🏛️️、梯田、宫殿🏰、水渠等遗址,有“小马丘比丘”的美誉!

我是前天下午做乡间小巴到这里的,离Perutrail开车还有4小时,时间充足探索了这座印加重镇。

欧雁台的历史是一部新旧文明冲突史,前文我在 库斯科提到了 西班牙 🇪🇸殖民者入侵和印加帝国覆灭。在印加王阿塔瓦尔帕被活捉并绞刑后, 西班牙 殖民者先后扶持了两代傀儡印加王,第三代印加王曼科不甘心帝国就此灭亡。于1536年率兵包围库斯科城,但最终攻城未果。次年曼科王被迫撤离到欧雁台。在欧雁台,两军交战,印加人占据天时地利,乱箭齐发,水淹敌军,打败了 西班牙 人,后者不得不在夜色的掩护下逃回了 库斯科 ,成就了印加人唯一一场胜仗。

可惜好景不长,两军实力悬殊,不久后只能继续撤军。最后曼科王撤退到丛林中的 比尔卡班巴 (后人推测的马丘比丘)建立了新帝国,欧雁台就此荒废。

将近500年后,站在这片遗址前,身边羊驼🦙悠闲地吃着草,不知道他的祖辈有没有跟他讲过“两腿兽”曾经创造的战争神话?

进门以后,沿着金字塔梯田向上爬,海拔3000多米,16级陡峭的台阶,爬起来还是费劲的,总要停下来喘一喘。不愧是易守难攻的防御阵地。

穿过袅娜的山间小道,还可以看到一排小屋子,高耸的梯形屋以茅草为顶,有些已经变成断壁颓垣。这里以前是士兵的哨所,打仗和歇息的地方。

有一些房子终年照不到阳光,高海拔加上特殊的房屋结构,干燥通风,非常适合保存食物,算是那个时候的冷库了。

回到主路,从高处俯瞰16级台阶,原来是梯田。这些梯田整齐划一,平整坚固,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还是风貌依旧。平时可以种庄稼,可以祭天祭神,可以防山洪,又是坚固的防御工事,用处还挺多呢。

梯田之上是十龛庙,据说这个圣庙是用来膜拜印加王木乃伊的。十龛庙的这栋门是通向山顶的唯一 通道 ,石头与石头严丝合缝,刀尖都插不进,继马丘比丘之后,再次见识到印加人的精湛技艺,还是感叹。

另外,这扇门在1952年“接待”过切·格瓦拉。当时切刚从马丘比丘回来,感慨万千。在一个上午游历了Ollantaytambo,并在此留下了自由不羁的影像。PS:发现切·格瓦拉的身高和我差不多!  (图片来自网络)

登上山顶,就是太阳神殿,可惜还未建造完成就被 西班牙 人攻下,只留下一堆巨石阵。重达几十吨的巨石是怎么加工完成,又是怎样运到如此险峻的山上,这些都是谜。

从太阳神庙再往上攀登,还有一个隐秘的神庙INKA WATANA,神庙历经风雨剥蚀,残破坍圮。只有一面粗糙的石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不过神庙雄踞山顶,山谷和城镇都在她脚下臣服,倒也有世界之巅的风范。

站在神庙旁,望向对面的山和远处延伸的山谷,想想曾经的印加王居高临下,披荆斩棘、挥斥方遒,何等气魄!可惜时光流转, 故城 犹在,只是主人已卷入历史的漩涡,不再回来。

最后上一个小平台,神庙和小镇完美契合,此情此景很像帕特农神庙庇佑下的雅典城,庄严肃穆,神圣优雅。历经千年,曾经的神庙已是处处断壁残垣,但即便如此,置身其中时,我依然为辉煌的印加文明所折服!

离开遗址区,回到小镇。欧燕台还是和其他印加古镇一样,到处充满生活气息,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当地妇女一直是镜头下的焦点。

我在欧燕台停留了一晚,在一个大清晨逛了逛印加早市。比起 库斯科 的大市场。这里的早市更贴近生活,和国内的四五线小城差不多。不过你可以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农产品,土豆🥔、玛卡🍠、古柯🌿、玉米🌽.....这些都算正常的。

当地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文化传统,圆檐礼帽🎩、羊驼披肩配上印第安花纹长裙,现代文明对这里的影响有限,大家更偏爱守住根基。

3️⃣ 莫雷 梯田 Moray

除了大家看到的印加遗址,印加帝国在农、工业方面也有杰出智慧的加持。下面 莫雷 梯田就是鲜明的例子。从欧雁台回到乌鲁班巴,再驱车半小时,就到了这处秘境。

我们在国内见过很多的梯田,但圆形梯田并不多见。 莫雷 梯田是在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的,十多层梯级环环相连、层级匀称的圆形梯田,乍眼望去还蛮像外星产物的,所以一度被怀疑是外星人在地球的“基地”。

但其实这是印加人的农业试验田,在完全靠天吃饭的古代,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印加人设计出了圆形梯田。这种圆形梯田高差150米左右,每层之间温度相差0.5摄氏度,底层和顶层之间的温差就有15到20摄氏度。 另外,印加人还会采河谷中的鹅卵石铺梯田,利用石头的比热容和厚度调节每层梯田的温度和湿度。再加上不同季节的光照,梯田里能够形成20多种微气候和生态环境。

印加人就是在这样的人造气候下培育出能适合不同气候下生长的农作物。如今 秘鲁 有超过30种玉米,3000余种不同颜色形状的土豆,圆形梯田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不过,抛开梯田的作用不谈,凭借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把圆形美学发挥到了极致,昔日的印加文明就足以令人惊叹,这是印加人充分利用看似不太完美的自然环境,用智慧创造出的完美成果,也是古代印加文明的特色之一。

4️⃣️马拉斯 盐田 Maras Salinas

接下来说说柴米油盐里的盐,盐在古代一直是重要的贸易货品,在高山封闭的内陆更是稀缺资源。从 莫雷 梯田往东边行驶几公里,就到了马拉斯 盐田 。这处 盐田 存在的时间比印加帝国还要久远,在印加帝国时期,这里的盐通过印加古道被运往帝国各个角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盐田 的源头是一旁山上的泉水,这泉水还有个老掉牙的传说故事,女孩马拉斯喜欢一个男孩,可是她的父亲不同意两人在一起,于是马拉斯就和男孩私奔了,但是却在溪水这里被她父亲抓住,女孩的眼泪形成了这条溪流,所以是咸的。凑近去看,泉水虽是涓涓细流,但也长流了千百年之久,滋养了一方人。

这座梯田至今依然延续着印加时期的制盐传统。印加人将泉水通过多个纤细的引渠流入几百个 盐池 。随着水分蒸发,盐结晶附着在 盐池 的泥墙表层及池底。之后关闭水渠,让 盐池 干透,几天后刮去干燥好的盐,装在容器里就可以运走买啦。除了白色,有些盐还会呈现粉色、浅棕、深红等颜色,这就要看采盐人的“魔术”啦。

印加人的技术巧思也无意间创造了独特美景。近4500块渐变的 盐田 ,一个个相互连接,如同梯田一般,层层叠叠覆盖半座山,像是大自然的一座抽象雕塑,震撼而壮观。而近看,一块块 盐田 和泥土黄色交织在一起,像熔岩巧克力一般丝滑。特别是黄昏,天光云影下, 盐田 变幻着不同的色彩,红棕、橙黄、米白、粉紫、蓝灰......诡艳奇异。所以很多旅游杂志 和平 台将马拉斯 盐田 比作“大地色系的眼影盘”。

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是上午9--10点钟,阳光下的 盐田 清一色的棕黄,零零点点的盐结晶点缀,作为吃货的我总想起提拉米苏🍰,就差一杯espresso☕️呷呷嘴了

没想到在马拉斯 盐田 偶遇老刘,他说我们上辈子肯定是“冤家路窄”,没想到还能在这里遇到。我们在 盐田 里穿行,各自给对方拍照,玩的很开心。他是跟着一日游来的,接下来还要去 莫雷 梯田和钦切罗,结束后回 库斯科 。没有太多时间逗留,我们约好晚上一起吃饭分享攻略啦!

为数不多的人物照,不过这在马拉斯 盐田 已成为绝唱。为了保护脆弱的生态坏境和可持续发展,2019年6月15日,马拉斯盐田公司宣布禁止🚫游客进入盐田 参观,所有游客只能在观景台远观 盐田 。因此我们抓住了最后的尾巴,也是很幸运了!

5️⃣️乌鲁班巴Urubamba

做为圣谷的交通枢纽,圣谷的由来。乌鲁班巴却是非常低调,也被其他古镇盖过风头。但这里有圣谷里最秀美的田园风光。我是在车上欣赏这里的美景的。

从车窗向外眺望,阳光肆无忌惮地照耀大地,蓝天白云下,乌鲁班巴河激流奔腾,绿草麦田铺满大地,中间点缀星星黄花,清风拂过,碧浪带着芳草气息翻腾,还有羊驼、牛群呆萌驻立……宛若画卷,动人心弦。

最爱这张!不过这是老刘发我的,他找到了一片秘境,真的是世外 桃源 !

6️⃣️钦切罗Chinchero

最后是印加古镇钦切罗,钦切罗在印加语意为“彩虹之地”,是一个海拔3700多米的纯印第安古村,从这里可以看到大片良田,还有雪山在远处矗立,美景应有尽有。钦切罗保留有当年因印加王建造的行宫遗址。不过这里的周末集市倒是吸引了更多的游人。

平日里,小村很安静,给人悠闲舒适的感觉。在村子路口偶遇一家人从远方返家,大人们大包小袋,牵着可爱的小女孩,步伐沉稳。虽然只是背景,但归家的喜悦不用笑脸表达,就能感受到“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一样的亲切。

又在一个路口遇到了兜售纺织品的妇女,钦切罗以出产传统印加纺织品而闻名 秘鲁 ,两位大姐寻常打扮,背着印第安风格的布篓,憨厚淳朴。手里的(我猜是围巾)五连六色,印第安的花纹工艺繁复且精湛,很像我们西南少数民族的作品,也许我们彼此相通吧。

既然说到了纺织工艺,钦切罗的编织中心不得不去,这里每天都会有羊驼毛天然染色与手工纺织的表演,全方面展示钦切罗纺织的魅力。

首先,几位印加妇女向大家介绍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天然燃料。无论是仙人掌、西红柿、土豆,还是各种树枝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叶子,都是印加妇女的染料来源。

她们将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放入锅中,用炉火加热,然后再放入毛线煮,约一个小时的水煮之后,将毛线取出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待其变干,就可以收获亮丽的毛线了.

最后是织布表演,妇女们坐在古老的木制织布机前,用手指灵巧地拨动彩线,熟练地将不同颜色的毛线织成具有彩色图案的布料。这些工艺都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女孩从五六岁起就学搓线,十多岁就能编织出华丽的织物。家家户户都有独特的编织图案,她们一直穿着本民族沿袭下来的服装样式。

一针针一线线、道道色彩的搭配、独特的工艺、成品的设计,都展现了当地村民的勤劳和智慧,代表了民族的文化艺术。

编织表演中心设有展销摊位,羊驼毛围巾、毛毯、帽子、手套、小羊驼玩具与挂件等,色彩鲜艳,柔软顺滑,浓郁的民族风,很适合作“伴手礼”!

一溜烟到了中心广场,广场上最醒目的是红顶白墙的教堂。这座教堂是 西班牙 人的遗存,他们通过枪炮打败了印加帝国,拆除了印加宫殿,在原来的神庙上竖起十字架,建了教堂。基座仍是印加建筑残留的大石头,周围还有残留的蜿蜒石墙或地基遗迹。打磨细致的红石块似乎在诉说着帝国被侵略的历史。

新旧神明的对弈,枪炮装备的 西班牙 人再次占了上风,天主教也就随之凌驾于本土的多神信仰了。如今,早已皈依天主教的乡亲们围坐在大十字架脚下,拉扯家常,背对着崇山峻岭,宛如一幅静谧的油画。

天主教堂内部不方便拍摄,外墙的壁画倒是精美绝伦。

本应该参观印加王的行宫遗址,谁知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  ,下一秒就已经乌云密布  ,没有带伞  ,只能在一直外围匆匆看过。这座行宫建于印加第十代帝王图帕克时期(1471-1493),如今也已夷为平地。遥想当年,曾经的皇家度假胜地是怎样宏大的规模?人类的历史与自然界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弱肉强食之后不断重 新建 立秩序。

除了印加遗址和天主教堂,中心广场还有许多商摊,印加人服装、围巾、腰带、帽子、首饰等商品琳琅满目。因为马上要下雨了,大部分摊位铺上塑料油布就撤了。遇到一位正在收摊的女摊主,可能是想做今天最后一笔生意,她对我格外热情,不过我更喜欢她高原红的面色和灿烂的笑容。

挺走运!离开钦切罗时豆大的雨滴就绷不住似的落下,两天的圣谷探索告一段落,大巴车带着我往库斯科赶。

几百年过去了,圣谷地区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保留了很多印加帝国时期的传统和根源,而且这里的人们毫不掩饰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尽管西方的炮火践踏了庞大的帝国,留下令人扼腕的古城遗址、悲剧故事。 在历史洪流中,任何一种文明都很脆弱,它们会因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而消亡,印加亦是。然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若每一种文明的宿命是消亡,那么对于传奇魔幻的印加帝国,“表灵物莫赏,蕴真我为传”是我能给予的最大尊重。

此时,耳机里传来《EL CONDOR PASA》的乐声,盖那笛、排箫的音色悠远绵长,动人心魄,可能也在向我传达帝国的哀思吧!

INS彩虹山太要命了!

3月25日   彩虹山🌈

从圣谷和马丘比丘回来,在 库斯科躺尸“瘫痪”了一天,今天又来一场硬仗----Vinicunna彩虹山徒步。 香港🇭🇰老刘昨天刚去了那里,回到旅店,整个人脏兮兮的,他说景色真是一绝,爬山真是要命!  哈哈哈,看来我也要淌这趟浑水了! 

要说这彩虹山,它属于安第斯山脉的一部分,2015年之前还是被冰雪覆盖。2016年,探险家Tristan Oliff和同伴在秘鲁 旅行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冰雪消退后宛如🌈的山峦。在此之后,凭借独特的彩虹地貌和社交媒体的力量,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各类网红在彩虹山前的Pose五花八门,Instagram上频繁刷屏,成为继马丘比丘之后, 秘鲁最火的网红打卡地。

铃!铃!铃!凌晨三点的闹铃开启了魔鬼👿的一天。顶着厚重的黑眼圈,收拾好行装  就要去武器广场等接送小巴了。凌晨三四点的库斯科古城灯火静谧,只有街道深处夜店传出的REGGAETON节奏告诉你这座城市还没有睡。路上行人寥寥无几,他们估计和我一样,等着车子开到身边。

库斯科

大概4点多,小巴车接上了所有在库斯科的旅客,就要开始山路颠簸了,全程3个小时。趁机补个觉啦!(OS:睡得着才怪呢!)

早晨7点左右,车子抵达了离登山口最近的村庄Quesiuno,享用由农家提供的简单早餐(古柯茶、面包、炒蛋、果酱等)后,就要开始艰苦卓绝的爬山啦

彩虹山短途徒步全程3公里,海拔攀升500多米,到达彩虹山山顶的海拔大概是5000多,已经接近珠峰大本营的高度了。徒步的线路只有一条,跟着人流走就可以了。步行登顶的时长在一个半小时左右,视体力和高原反应程度决定。

除了步行,骑马🐴也是当地特色的游玩方式,由当地人牵着马儿带你前进,适合缺体力和高原反应的小伙伴。因为是“四驱”  ,所以徒步时间可以缩到45分钟,但是登顶最后200米比较陡峭,需要下马身体力行哦!骑马🐴往返的价格在90索尔左右,可以和当地人讲价。

我喜欢徒步的感觉,沿途的景色让我着迷。用小鹏的话说,让双脚放入地狱,把眼睛放进天堂。初秋的安第斯高原风光尽收眼底:远处云雾🌫️️缭绕,印加群峰⛰️若隐若现,山麓起伏和缓,镶嵌着点点星湖,山间草原已经微微泛黄,淳朴的克丘亚人牵着马儿往山顶潜行,尽管脚下的路泥泞不堪,但一路的欢笑和从容永不散却.......

可惜今天的天气没有留情面, 霪雨霏霏,道路湿滑,有几段险些摔倒,好在到这个高度了,高原反应还没有来,身体状态还行。

到了最后200米的上坡,骑马的旅人都要在这里下马自己爬上去。不知是不是老天特意安排,淅沥沥的雨  化成了漫天飘雪  ,真的有“热带雪国”的错觉。人们纷纷拿出相机记录这一特殊时刻。不过我最爱拍当地人和羊驼。

和我们同组的哥伦比亚妹纸Juliah,我们俩相视一笑就很默契的临时组对,互相鼓励,互相拍照。一个人的旅行需要互相扶持,我从不觉得这样的旅行孤独,反倒非常精彩,印象深刻。

登山半路,自己也要帅帅的表达一下惊喜之情!

半小时后,费尽千辛万苦,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山顶一角人头攒动,这里是拍彩虹山的一号机位

游客真的非常多,乌泱泱的那种。大家纷纷拿出自拍杆,各种pose轮流摆拍。这种场面我肯定是没有份的,而且拍出的照片也不好看。我的注意力就落到了这些羊驼身上。

看完羊驼,我们直接再往山上走了一段路,远离人群拍照会好很多。我给Juliah拍了几张,她连连称赞,说我的手机好棒!(嗯?不应该是我拍照技术好吗?)

和彩虹山的留念,我的也不能少。很神奇,此时雪已经停了。网上有一张一半雪,一半彩虹地貌的照片,这里如果积雪够厚就能拍到了。

作为以前的地理课代表,这里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彩虹山为什么有这么多色彩?其实这和地质沉积物有关,彩虹山是典型的沉积岩地貌,每一层每种颜色来自不同的矿物。

风雪过后,站在高处看彩虹山,色彩清晰分明,真的像彩虹一样绚丽。不过因为天气原因,亮度和饱和度都不够,照片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而且游客也很多。看来想拍到满意的作品真的要靠天吃饭呐!

在山上呆了差不多45分钟,我们决定下撤返回。我看到有零星几个旅人在向彩虹山旁边的红谷Valle Rojo进发,看了看时间,离导游规定的下撤时间还早。老刘昨天也极力推荐红谷!秉承“来都来了”的好奇心就去看看吧,那一抹红色确实很吸睛。
相比彩虹山徒步主干道,去红谷的游客真的少,更能感受到安第斯山最原始的风貌,看山色变幻,观云卷云舒,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走到半路,一对当地人蹲守在这里,看他们的表情和手里的钞票,我知道情况不妙 ,登顶只有这一条路,本想用我拙劣的西语和他们套近乎,结果他们听不懂 。哎,还是乖乖交钱吧,支持一下当地经济!

忘掉“拦路虎”,前面的风景变得开阔,这里的色彩明朗很多,路上只有三两个旅人,这样孤绝的美景只有孤独的人才更有感受。

高原反应
从彩虹山下来,往红谷走的时候,细微的高原反应开始慢慢发作---头胀痛,呼吸变得急促,心跳也在加快,脚像是关了铅一样,耳朵不断发出嗡嗡的声音,此时的海拔是4850米。要么继续前进,要么下撤返回。

可能人的潜力和毅力是巨大的,稍微休整一下,喝一点古柯茶,塞一片古柯叶,又出发了。为了缓解不良反应,我放慢了脚步,试着调整呼吸频率。

这段路大概有2公里,是我走过最难受的一段路。撑着木杖,走几步停一步,一直在喘气,有那么一刻眼里还有星星相伴,眼神迷离得看着山顶,心想怎么还有这么长!

就这样龟速前行了半个小时,马上要到山顶了,我回看自己走过的路,风景原来是如此惊艳,很有成就感!

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到观景台了!5038米,人生第一个5000米!

老刘的推荐没错!红谷真的值得!赭红色的山体绵延十公里和山谷的草原交融,自然的波纹褶皱,红砂缱绻,还有数条沟壑如蟒盘卧其中,若不是草原的绿色提醒你还在地球,真有在火星的幻觉。

现在回想这一段路,虽然精疲力尽,但是终点的风景却给了我最美的回报,甚至超出了预期。喜欢就要坚持,过程会有苦涩,最后也不一定会 成功 ,但总会在人生某个阶段给你回馈。到时候人会豁然开朗,更加从容,笑的也会更加自信。

后 续 
真的!高海拔地区的天气说变就变。我正要撤离红谷下山返回,老天又发威啦,一场瓢泼大雨  以黑云压城之势倾盆而下,在这样的松软土路上行走步履维艰,山谷里没有任何避雨的地方,只能硬着头皮往回赶,雨滴啪啪地打在身上,虽然冲锋衣防水,但裤子、鞋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像扫帚一样扫了一路泥浆子。回到停车场,鞋子和裤脚已经被泥蘸满,冲锋衣完全成了雨衣。已经不能用狼狈这个词来形容了!

回去的路又是三个小时,傍晚5点踉踉跄跄地回到青旅,老刘从马丘比丘那边回来了,和掌柜正聊得开心,看到我进来就调侃:今天是去彩虹山玩泥巴了吧?
“太要命了,反复去世!”我带着哭腔直呼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此处是杠铃般的笑声。

蒹葭在此成离歌

3月26日  普诺

 意外 
香港老刘3月20日到库斯科以来,因为高强度游玩和迥异的食物,最终水土不服。昨天我去彩虹山时,他正在当地医院挂号。医院诊断是急性肠胃炎+高原反应,需要修养,不能继续奔走。南美旅行大计划不到1周,因为身体原因夭折了。我可以想象这个结果让老刘有多崩溃,再加上 香港 老家好像出了点事情,无奈的选择在所难免 !

我们一起陷入沉默之中。。。。。也许彼此的宽慰和期望,以无言的方式诉说是最大的温柔,让不甘不安的情绪化作印加可乐里的泡沫,升腾爆裂。

上午8点,老刘送我到库斯科车站,彼此拥抱道别,约定到香港找他。他在库斯科休整几天后回 香港 ,我则继续向南,要去的的喀喀湖。

库斯科到普诺有380多KM,海拔不断攀升,长途大巴一路从3000米开到3800米,窗外的景色和藏区越来越像,雪山耸立,初秋的原野草木金黄,低矮的大片云朵挂在饱和度超高的蓝天上。若不是窗外飘过蠢萌的羊驼,真的以为在国内呢!

经过8个多小时行驶,傍晚终于到了普诺 。 普诺是个很安逸的小城,因为坐落在的的喀喀湖畔,有“高原湖城”的美誉,这里也是 秘鲁 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因为在 普诺 的时间不长,就简单逛逛吧!普诺的标志性建筑--- 普诺大教堂,傍晚的钟声回荡,不过今天教堂的大门紧闭,来做弥撒的民众不多。

普诺

武器广场旁边的商业街,两边很多酒吧,商店和餐厅,游人们在小广场休息、交谈、游戏、跳舞,喧闹声交错很是热闹,只有街中心的圣母修道院告诉你小城很安宁。

简单吃了个饭,外面下起了大雨,速速会民宿休息,但愿明天不要又成落汤鸡了。 
--------------------------------------------------------------------------------------------------------------------------

3月27日   乌鲁斯浮岛

早上睡到自然醒起床,阴天的天气不好不坏,可能是因为这里的海拔,可能是因为没打算去Taquile岛。今天的旅途节奏慢了许多,慢悠悠地收拾行李,慢悠悠地在码头等待民宿老板来接我。等待时间里处理国内朋友的各类回复。

“今天我在的的喀喀湖 ”
“啥?是我眼花了还是你结巴了?  ”
“不信请自行百度。  ”

这是每次和朋友提起都异常诧异的一个地方,这里地理课代表免费给大家上课啦! 

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名字来自当地印第安语,意思是“美洲豹的山崖”。海拔3800多米,地跨秘鲁 、 玻利维亚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大的通航淡水湖。相传印加王是从这里降生的。因此的的喀喀湖被认为是印加文明的发祥地,被当地人视其为“圣湖”。

的的喀喀湖

码头等待间隙,偶遇两位当地妇女,他们在收拾行李准备开船去浮岛,大檐帽、大长裙、花衣服,大洋大土的装束混搭的还挺好看。而且他们天性随和,见人就笑,莫名亲切。

的的喀喀湖

大概等了45分钟(还是要吐槽一下拉美人的时间观念  ),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大叔开着电动船来接我了,原来他是民宿老板的爸爸(之后我都尊称他LOPEZ大叔),简单寒暄后,我们的小船就芦苇丛深处驶去。。

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

路过一个别致的售票处,售票大妈皮肤黝黑,都看不清脸庞,不过鲜艳的衣帽和大辫子充满了高原风情,更绝的是休息室、遮阳伞都是用100%芦苇编制而成的,有点期待后面浮岛真容。

的的喀喀湖

10分钟后,以前只活在书籍、网络上的芦苇浮岛就展现在我面前了, 很难想象这些岛是用植物做成的,不知道铺了多少层才能够支撑起这么大的重量,现实中碰面还真的不可思议!这是的的喀喀湖的一大“奇观”。在的的喀喀湖,这样的芦苇浮岛有50多处,而且都是住着几户人家的。

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

为什么乌鲁斯人要放弃陆地,住到湖上来呢?这还要追溯到1000年前,为了躲避古印加人的侵略追捕,乌鲁斯人被迫流亡到的的喀喀湖,当时湖边长着非常多很高的芦苇,乌鲁斯人就以芦苇为食,并意外发现芦苇有很大的浮力。于是他们就用这些芦苇建造了浮岛,避免陆地上的印加人再犯。久而久之,这样择芦苇而生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留存了下来。

的的喀喀湖
的的喀喀湖

LOPEZ大叔特地让我换上当地的民族服饰,穿上之后还挺好看,哈哈哈哈

的的喀喀湖

我们到LOPEZ的家啦!走上小岛,就好像走在了一块大海绵之上,尽管铺着厚厚一层芦苇,但每当你走出一步,脚都会下陷,就怕踩空掉进湖里!

的的喀喀湖

在的的喀喀湖,一切皆可芦苇,芦苇房、芦苇船、芦苇伞、芦苇秋千。。。甚至还养  、种花种菜!乌鲁斯人太有才了!

给大家看看浮岛的环境和我住的房间,期初我以为到岛上住会非常简陋,没想并没有很糟糕,非常的安静舒适

和LOPEZ大叔继续深入这片水上社区(要是划着芦苇船就更棒了!)

的的喀喀湖

船儿所到之处非常的安静祥和。这些由芦苇制成的浮岛大小不一,面积在60--100平米之间,最大的浮岛有半个足球场这么大。每个浮岛都住着几户人家,有些大岛还有教堂、学校、商店等一些建筑(l芦苇编的  ),甚至ATM机都搬到了小岛上!生活还挺方便。

那么,这些浮岛是怎么造出来的呢?LOPEZ大叔略懂一点英语,边说边Body Language。大致意思我懂了:先把芦苇扎成一捆捆的草垛,再将这些草垛捆在一起形成小岛,有点像扎竹筏,然后木桩或锚打到湖底固定起来。最后在小岛上加盖更多芦苇,盖上小屋就是遮风挡雨的家了。

听着步骤是挺简单的,但是工程量不小!完成一个正常规格(除去盖房)的浮岛需要接近2个月时间。一个浮岛的寿命大概15年左右,而且每年都会有芦苇腐烂沉入湖底,所以需要不停在上面铺草翻新。哎!建造难,养护更难。

船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看到一叶小舟穿梭在浮岛和芦苇丛之间,还挺浪漫的。

在浮岛社区里,这样的豹头观光船随处可见。以前,乌鲁斯人以传统的捕鱼和纺织为生。后来因为旅游业发展,大部分人家开始经营自己的湖上民宿,给外人提供新鲜的体验,同时也增加收入。

游览结束,我们在一个大浮岛上靠了岸,这里的芦苇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岛上铺着新的芦苇,还有太阳能、WiFi、电视信号锅等设备。

继续走进拜访,哈哈哈,到哪都逃不过的购物店环节。。。

岛上卖的是一些纪念品,盘子、碗、化妆盒、首饰、毯子.....种类五花八门,色彩鲜艳,极具高原特色,而且都是纯手工制作,质感和线条比较自然朴实。

我买了一个纯手工编织的平安符,神鹰、太阳、玉米、芦苇船,都是印加文明的象征,挂在背包上很合适。

最打动我的还是岛上的居民,懵懂又渴望探索世界的孩子,如高 原阳 光热烈灿烂的中年妇女,白色草帽下,相似的黑头发黄皮肤,相望一眼,彼此微笑,10000多公里的心线盘错牵连。。。

索性再买个不倒翁吧,愿Pachamama保佑我这次旅行顺利!

回家吃午饭咯,刚刚阴沉的天也渐渐放晴,湖水变的明澈起来,芦苇房也可爱许多。难道Pachamama显灵啦?

LOPEZ家的餐厅是亮点,室内桌椅摆设整齐,布艺装饰充满 秘鲁 民族特色,窗明几净,的的喀喀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在这里就餐还真惬意。

午餐到了!  当地特有的鳟鱼香煎,配上胡萝卜、豌豆、藜麦组成的杂饭,番茄、青柠点缀风味。还有一碗温热的南瓜浓汤。菜式很简单淳朴,但汇聚了LOPEZ一家的心意和健康理念。

酒足饭饱回到房间小憩,午后的阳光温暖灿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之前8--9天的路途奔波,疲惫的身体暂时卸下包袱,双脚一撑,爹妈不认  。

从月初飞抵 卡塔赫纳 ,到现在漂在的的喀喀湖上,行程已经过半。耳边芦苇随风婆娑,伴着淡 淡水 草香,很多思绪像蝴蝶一样飞出脑海!

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旅行过,见到了难得一见的山川古迹,领略过迥异的风土人情,看似潇洒无畏,然而我也有在乎的东西。
我想念一路相遇的友人,老刘、Merrisa、Vicky、Sebastian、Yolanda......同胞和拉美朋友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
我想念父母,虽然他们并不支持我的决定,总怕我有不测,但不管有多少拌嘴、吵架,我依然爱着他们。
我想念自信自由的自己,时间磨平了每个人的棱角,我也不再年轻。但内心总装着星辰大海,我爱这样的自己,步履不停,不惧前行!
。。。。。。

带着幽幽思绪睡了整整3小时,傍晚还有一次芦苇船捕鱼的体验,时间还非常充裕。节奏慢下来后,我更能感受到身边的细节美好——仰望蔚蓝苍穹,静观云卷云舒,鱼翔浅底,水何澹澹。

傍晚5点坐上芦苇船,和LOPEZ大叔去附近的芦苇丛捕鱼。这种芦苇船是纯手工制成的,每只船可以坐4--5个人。别看这种船轻薄,但是要起棹滑动还是花力气的。(反正我没成功  )

通行的三位法国美女,静静地欣赏风景。。。

芦苇是乌鲁斯人生活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连吃的也离不开芦苇。捕鱼的间隙,大叔抽了几根芦苇,开始削皮。以前穷苦时期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来源。现在被现代人奉为健康食品,不知道乌鲁斯人有没有 中国 人这么懂吃?

大叔递给我一根芦苇芯,嚼了一口,嫩白爽脆,联出藕一样的丝线,除了一股青草味,味道其实很平淡。以前在 云南 吃过芭蕉芯,大概就是那个味道。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该回家啦!很不走运,今天没有捕到鱼,晚餐要另想办法了、可大自然并非无情,天边喷薄出绯红的晚霞,鲜艳的色彩在水波间荡漾开,远处房子和芦苇丛在夕阳的映衬下有了印象派的朦胧意境、我们的小船就静静随波逐流,大家坐躺着欣赏美丽的水上夕阳。这应该是我见过最美的黄昏,即将离开秘鲁 ,老天还挺赏脸的!

和LOPEZ大叔合影,黝黑的皮肤在镜头下还是看不出五官,好在大叔身形魁梧,再加上沉稳的性格,感觉他就是这片天地的猛士,乘风破浪,无惧风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芦苇是美好的爱情意象。而10000多公里外的的喀喀湖,由小小芦苇引出的故事,或悲伤,或坚韧,承载了乌鲁斯人的历史和文化,蒹葭成全了乌鲁斯人。然而时光飞逝,如今年轻一代已经放弃了湖上的漂泊生活,上岸投入了现代城市的怀抱。岛上的生活愈发艰难,也许有一天将退出历史舞台。不知道新一代会不会想起浮岛上的岁月?想起今天的黄昏落日是多么的令人感动?

此时,晚霞已化作点点星光  ,投入夜的深邃。明天离开的的喀喀湖,我又将经过来时的芦苇荡,芦影婆娑,芳草萋萋,是否会唱一首离歌为我送别?

尾声:愿思念化作阳光与罡风

3月28日  永古约

今天天气格外好,坐上国际大巴要离开 秘鲁 ,进入 玻利维亚 了。10多天的疲惫汗水和着高原的风甩到身后,窗外的的喀喀湖碧蓝明澈,波光粼粼,远处还有雪山躲在云朵里“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的喀喀湖

这10多天的旅途状况不断----被迫放弃亚马逊雨林、临时起义去 纳斯卡 、飞库斯科的航班延误取消、马丘比丘差点进不去、高原反应、 香港老刘临时退出。。。包括这趟跨国巴士也因为语言问题耽误好久。作为一个爱做规划的INFJ人格,真是分分钟被逼疯!  幸亏临场发挥HOLD住,还有热情的拉美朋友助攻,有惊无险,完美过关!

的的喀喀湖

和哥伦比亚不同, 秘鲁给我的感觉是内敛沉稳,大概是因为拥有多样的地域气候,还有印加文明的积淀。坐拥如此多的自然人文元素,不需要过度包装和宣传, 秘鲁 有自信向世人推销自己。

除了自然美景、人文遗迹,我接触下来的秘鲁人都不太张扬,特别是安第斯高原的印加原住民,虽然他们每天都会和游人打交道,但却没有油滑和江湖气,沉默寡言、谦卑善良,虽然语言不通(克丘亚语和艾玛拉语),但四目相视、绽放笑容,温暖就在心里荡漾开了。

巴士在边境小镇永古约停下,大家下车自行前往边检站盖章。 过了这个拱门,我就正式离开秘鲁 ,进入玻利维亚啦!

玻利维亚边检站是一排小房子,每天从这里往来两国的人非常多,大家有序排队等待,所幸过关速度挺快,边检官看看 签证就给我盖章了。

我发Whats Up给在秘鲁邂遇的每个人一一道别,大厨Christian&Diana、导游Yolanda、 智利小哥Sebastian、 香港老刘、乌鲁斯Lopez大叔。。。谢谢他们在秘鲁给我的帮助和快乐。虽然只有一面之缘,很多人以后可能也见不到面了,但希望我们在线上能常联系,美好的照片、指尖的舞蹈能一直持续下去。

过完边检,大家陆续上车继续前行,最后在 秘鲁 留个念吧!愿心头的思念化作安第斯高原的阳光和罡风,热烈又强劲!

  • 游侠客公众号

  • APP下单更优惠

关于游侠客 游侠客的故事 游侠客招聘 联系游侠客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交换链接 帮助中心 意见反馈 《游侠客用户服务协议》 《游侠客服务隐私政策》

营业执照 旅游度假资质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食品经营许可证

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专用举报邮箱: admin@youxiake.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旅游预订电话(免长途费):400-670-6300 投诉及紧急事件联系电话:400-670-6300转5 全国旅游投诉电话:12301

公司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98号浙商大创业园D幢3楼

浙ICP备20007990号 公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2105号 © youxiake.com 版权所有法律顾问:北京中伦文德(杭州)律师事务所 傅林放

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