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觉过年已经没有了激情,那么,请你到潮汕来感受最激情的年俗。当你感叹现在过年没有了年味,那么,请到潮汕来看看,这里能让你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到了潮汕,你才知道,原来过年可以这样的狂欢。
这里的美食,让人眼花缭乱,这里的民俗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每年一次的潮汕民俗摄影,于元宵节前发团,在潮州集合。
潮州牌坊街位于古城中心,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 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矗立的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陶瓷、工夫茶等,以及潮式美食: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甘草水果……在潮州,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当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元代改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
宋以后多次修葺,其中以北宋元宝三年至庆历三年(1040~1043年)的修缮为最大一次。
潮州开元寺虽经十次大规模修建,仍保持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合院式格局。潮州开元寺经历代修建,传承了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1983年,潮州开元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2001年6月25日,潮州开元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照片两种植物,大家是否知道是什么品种?
上面照片植物,左图是小叶紫檀,右图是菩提树。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中国四大名桥之一 。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景区 。
正好碰见广济桥上有潮州非遗展览。
大长陇村,为著名侨乡。位于普宁市东部,距普宁市中心约13公里。
距开基创建以来已有近700年历史。由原大长陇山开垦而来,故名大长陇村。常住人口4.5万人,为陈氏单姓聚居之村落,被誉为全国人口第一村。
每年的正月时候,村里有游神民俗。正月初三,由乡中老大往神庙中请出三山国王和夫人,及一众庙中所配祀的神祇,移驾于老寨东门埕前的神厂中,受全村民众的奉拜。正月十四晚上,村民在没有任何外界维序下都规规矩矩的排起队贺灯,是大长陇贺灯的一大亮点!据相关地方志和民俗志提及:“正月灯节,添丁者挂花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
元夜时,灯如昼,人如织。这才是传统元宵节该有的氛围。
中国人口第一村,村民们都出来游行和赏灯,再加上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会出现拥堵现象。我们下午就到达这里等候。
村里菜市场有小餐饮店,大家各自解决晚餐。晚餐后,我与几位游侠老师提前占据了一个制高点等待天黑。
天黑之时,只见村民们拿着贺灯络绎不绝的从家里朝村中广场聚集,人愈来愈多,村子大小各处巷子里都是灯笼的光,如长龙一般慢慢流动。
各个家族都有锣鼓队领头,大概18:30分,锣鼓喧天,手持贺灯的村民们,同时举起手中的贺灯,齐声高喊:“老爷保贺”。眼前的一幕是万家灯火,人间盛世。那一刻,我们激动得热血沸腾,感动得热泪盈眶。
拍完俯视角度,我也钻入了游行队伍里,去感受节日的喜庆,去抓拍人物的表情细节。
以下现场视频为手机拍摄
种玊(sù)上围,俗称上围古寨,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是一座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潮式古寨。它始建于清朝顺治年间,历时18年建成,于康熙九年(1670年)竣工。古寨占地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四周筑有高约6米、宽0.5米的围墙,共有108扇门,象征着36天罡和72地煞。围墙上建有圆形的枪眼和四座二层楼高的瞭望哨楼,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功能。
种玊上围的设计理念顺应中国古代风水,呈隐塗蟹形,寓意“枕山、环水、面屏”。古寨内有三街六巷,呈井字形布局,房屋错落有致。正门面对池塘,寄托着村寨渴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古寨内还保存有潜士公祠和六公厅,呈现八卦九宫的格局,具有明显的“皇宫厝理学”痕迹。
近年来,种玊上围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获得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并被誉为中国古村落。
埔寨火龙是广东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内容。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地名)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年年丰收,岁岁平安。
火龙舞动时,居住在周边的数万名群众闻声来观,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俗传统,世代传承不绝。
2008年6月7日,广东省丰顺县申报的龙舞(埔寨火龙)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烧火龙重头戏开始之前,是先烧禹门和鱼虾。
火龙正式上场。我在人群中拍摄的时候,真的是体会到了与龙共舞的刺激。虽然头部带了帽子,眼部戴了护目镜,但是肩膀部位衣服还是被烧穿,脖子上也烧了两个泡。梅州烧火龙的热烈刺激程度,照片只能表现万分之一,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
火遍全球的英歌舞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或“中华街舞“。英歌舞始兴自岭南,成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代表了岭南的精气神。
潮汕地区英歌舞集畲歌 、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 ,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既似土风,又似武舞。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为《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但表现手法十分概括写意,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整体的形象。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一种男性的刚健之美 。英歌舞中的舞蛇是源自闽南民系对蛇的崇拜。
春节期间,潮汕地区几乎每天都有走街串巷的英歌舞表演。拍摄的时候,也是需要跟随游行队伍的节奏步行的。英歌舞现场鼓点铿锵,伴随着舞动吆喝,手持的木锥也敲打出节奏,气氛热烈激情,追随着走很远也不觉得累。
最后这张,表达传承。
中国汉族的传统的民俗,在潮汕地区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是因为有一代代人的热爱和传承。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夜里、十六日下午,普宁市占陇镇溪东村都要举行一个特殊的辞旧迎新活动——“跳火墩”。
“跳火墩”是该村传统民俗,跳过火堆,喻去掉一身晦气;青少年跳火堆,还有展示勇敢刚毅,不畏险阻的寓意。“跳火墩”时,先是烟花、炮竹开路,附近村民拜祭祖先,然后点燃稻草堆,游行队伍逐一从火堆上跃身而过。
据说最早的“跳火墩”是男孩子成年的仪式,演变到现在,未成年的男孩子跳火堆,还意味着不畏险阻、勇敢向上的寓意。最重要的可以锻炼男孩子的勇敢胆略与团队精神。
使用超广角镜头,近距离蹲在火堆边拍摄,烟熏火燎,一鼻子灰,真是考验毅力体力。
这么多的摄影师聚焦,这场面堪比明星走秀。
溪口村的“穿蔗巷”活动,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看。
“穿蔗巷”活动,也叫“走蔗巷”,从清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村民们用2-3米高的甘蔗挂上写有本家姓氏的灯笼,然后前往祠堂附近的路上。到了晚上,这些灯笼汇聚成千上万盏,挂满路两旁,只等游巷队伍的到来。
当游巷队伍启动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队伍最前方的朱红大牌匾上写着“肃静”、“回避”等字样,后面跟着锣鼓队、锦旗队、花篮队等。队伍中间还有壮汉抬着当地神像,依次从道路两旁的“蔗灯”下走过,走街穿巷,为家族祈福。
这个活动在当地盛产甘蔗的地方特别受欢迎,因为潮州话中“灯”和“丁”同音,所以用“蔗灯”来寓意子孙节节高升、多子多孙。甘蔗的甜也象征着生活的甜蜜,灯笼则寓意红红火火。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在越来越快节奏的时代,汉族的传统民俗在岭南以及闽南得以如此完好的保存,更显得珍贵和难得,更需要去呵护好。
来这里,也许能让你找回童年时久违的过年的记忆。
添加您的旅行顾问
咨询 / 福利 / 报名活动
请点击举报理由